从经济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一个国家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之配套,从而使颇具风险的市场经济能够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我国正处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逐步建立和实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深化与完善。众所周知,农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能否尽快构筑起我国跨世纪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2)加快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在我国农村,很多农民之所以选择不放弃对土地的经营,不是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而是“风险”最小化的行为,他们把土地作为抵御未来风险的最基本的保障,认为只要有土地就没有后顾之忧,即使失去其他工作机会,还可以保证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这种状况对农民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其导致的后果却是:农业生产始终跳不出一家一户经营小块土地的小农经济模式,难以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这必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与农业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www.daowen.com)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就是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替代传统的土地保障,从而为逐渐实现土地的集约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凸显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离土不离乡,原农村社区内的保障已很难起到保障的作用,而在目前城乡分割的劳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障权利。
据不完全统计,1978~1997年,向乡镇企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2亿人,原先适用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用于非农产业群体,特别是进入城市的务工经商人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之间的制度衔接,从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