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转向所谓的集团问题,或者说许多生产者的价格和“产品”的调整问题,这些生产者的产品属于相当密切的替代品。最初所预期的集团,通常被认为组成了一个不完全的竞争市场:许多的汽车制造商、炊事用具生产商、杂志出版商或者皮鞋零售商。[11]根据我们的观点,集团内的每个生产者都是一个垄断者,但是其市场与竞争者的市场相互交织,他也不再与他们互相隔绝。现在要问的问题是:作为相互影响的结果,集团趋向于形成关联系统,该系统表现为怎样的特征?通过这种方式所得出的结论,如果与纯粹竞争理论产生的结论共同考虑时,它将特别具有启发性,这两种结论通常应用于同一现象。
描述集团均衡时所遇到的一个困难是,不同的厂商各方面都可能存在很大的区别,每种“产品”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并且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买主的品位和需求。品质上的不同使生产成本曲线有很大的差异,购买者的偏好将导致需求曲线发生相应的变化,既体现在形状上(弹性),也体现在位置上(与x轴和y轴的距离)。结果是价格的差异,以及产量(生产规模)和利润的大范围变化。当然,很多这样的变化是临时的,并且经常处于消除的过程之中。然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那些长时期内持续的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价格是对每种产品及其市场都具有唯一性的条件所产生的结果,这就使得难以对“集团”问题作出全面的描述,即使在说明时充分考虑了垄断力量的情况时也如此。
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看这一问题,即竞争的“不完全性”并不是一致的。它既不像少数摩擦因素,诸如不完全知识,或对经济收益的部分不重视等,均等地分散在全体之间;也不像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具有使“正常”结果受到阻碍的一般趋势,这些因素将以均等的力量适用于领域内的各部分,至少保持一段长的时间,使得有机会消除短期不规则。但是,产品的差异不可以说是“空间上一致的”,它不是在被集合的所有产品之间均匀分布。每种产品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其市场规模取决于购买者偏好于它胜过其他产品的程度。此外,如果高的平均利润导致新的竞争者进入一般领域,则不同的原有生产者,其市场被夺走的难易程度就会有所不同:有的生产者将被迫让出一部分市场,但还不至于将他们的利润减少到维持经营所需的最低利润之下;另一些生产者的利润可能被削减到最低;还有一些可能会被迫退出,因为其特殊种类的产品,只存在或者只能被创造出少量的需求;还有一些生产者由于受到强烈偏好的保护,可能会完全不受入侵的影响——他们的垄断利润超过了竞争所能达到的利润。
这些变化最后将不会带来真正的困难。然而,暂时忽视这些变化,反倒是便于说明集团理论。因此,我们先作一个大胆的假设,即集团内所有“产品”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是一致的。稍后,[12]我们将转而认同它们的差别,并且为这种认同留有余地。同时,应当注意,在我们的假定之下,“产品”的差别并没有完全消除,它只要求消费者的偏好在不同种类产品之间均匀地分布,并且产品之间的差别不致引起成本的不同。这种情况在非常相似的产品通过商标而差异化的情形下,可能近似地正确。在城市的偏远区域,当小的零售企业地理上相当均匀地分布时,这种情况也近似地得以实现。[13]
集团问题中的另一个复杂因素,与包含在集团中的竞争者的数量,以及他们的市场相互“交叠”的方式有关。如果竞争者数量很少,那么复杂性就与上述第3章中所描述的情况相类似,并且变得很重要。应当首先考虑竞争者数量非常大的情形,然后再考虑数量小的情形,以充分认识这一复杂因素。特别地,我们暂时假设某单个生产者的价格或“产品”的任何调整,其影响作用在众多的竞争者之间都很小,小到每个人都感到可以忽略不计,并且不会使他们就自身的情形而言再作出调整。例如,降低价格增加了降价者的销售量,但对降价者而言,他从众多竞争者每个人的市场那里所吸引到的只是微不足道的数量,因此,降价者虽然获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对任何单个竞争者的市场来说却并没有造成充分的损害,以至于竞争者们无论如何也不会采取他们原先没有采取过的措施。
就像在个别均衡的情形中一样,我们将首先假设“产品”不变,而集中注意力于价格调整,然后反转过程,最后将两个结论结合起来。
图12
令集团中每个竞争的垄断者“产品”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分别为DD'和PP'(图12),那么,每个销售者就会立刻将其价格确定为AR,因为其利润GHRE在这一价位上是最大的。尽管所有人都将获得超额利润,但是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将价格降低至AR以下,因为所增加的交易不足以弥补价格的损失。然而,超额利润还是吸引了新的竞争者进入该领域,结果导致了需求曲线的移动,并且还可能改变成本曲线。每个销售者“产品”的需求曲线将向左移动,因为现在总购买量必须在较大数量的销售者之间进行分配。我们暂时假定成本曲线不受影响,随着需求曲线的每一次移动,都将会导致价格的重新调整,从而使得与GHRE相应的面积最大,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每种“产品”的需求曲线与其成本曲线相切为止,直至超额利润消失。现在价格是BQ,最终的需求曲线是dd'。如果初始的需求曲线位于dd'的左下方,那么也会得到相同的最终调整结果;调整过程表现为由于发生了损失,导致厂商大量离去,随着总销售量在较少数量的竞争者之间的分配,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直到其位于dd'的位置上——一个均衡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并且任何销售者提高价格或降低价格都会遭受损失,因此,这个位置上的价格是稳定的,将不再会再有资源流入或流出该领域,因为利润正好足以维持当时的投资量。
现在让我们转向成本曲线的调整问题。随着新的资源流入该领域,这些曲线可能上升(由于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也可能下降(由于整个集团组织的改进——“外部经济”);或者可能保持不变(由于不存在这两种趋势,或者这两种趋势彼此互相抵消)。这三种可能性分别对应着竞争理论中我们所熟知的递增、递减和不变成本。在刚才所作的简单说明中,我们并没有给曲线的移动留下余地,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所作的假设暗含着整个集团的成本不变。两个原因使得该假设贯穿始终:第一,这种形式的理论广泛地适用于实际;第二,如果遇到不适用的情形,我们容易将其扩展为包含集团递增和递减成本的情形。
首先,关于其适用性,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见上文第22页),当单个生产者是众多生产者的其中之一时,为什么其产量变化会对全体生产者的总产量,因此对整个产品的成本趋势可以产生忽略不计的影响。类似地,无论何时,只要某一生产领域所使用的资源的数量,相对于一般所使用的资源数量相对较小时,那么该领域中的产量的增加或减少,都将对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因此也对成本产生忽略不计的影响。剪刀生产的增加一点也不会影响钢材的价格,胶靴产量的增加也不会提高橡胶的价格。当然,在任意特殊的情形中能得到什么结果,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这里我们只是有意地指出,特定种类的资源或生产要素的成本递增(或递减)的趋势,几乎总是以递减的并且经常可以忽略不计的力量,被传导给最终产品。[14]对这一点还必须补充说明,事实上,资源本身可能以相当稳定的成本获得。如果可以容易地增加水泥、沙子、沙砾的供给的话,那么以这些物质为要素的建筑业以不变成本进行扩张将成为可能。总之,就所涉及的资源价格而言,很多生产领域都可能面临近似成本不变的条件。
较大产量下资源组织的改进——“外部经济”——通常会导致成本递减的趋势吗?如果改进显著的话,那么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这种经济只包括由于特定领域的扩张可能产生的结果,不包括(a)由于特定领域内较小领域(个别企业)的扩张而产生的结果——“内部经济”,以及(b)由于特定领域所属的较大领域的扩张而产生的结果——最大的领域通常是整个产业。前者之所以被排除在外,是因为它们能够独立于集团产量而被充分地实现(见上文第22页);后者也有相似的理由,因为我们所讨论的集团,相对于其所属的较大领域更为小,因此在较大的领域内,其所进行的扩张或收缩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15]举例来说,零售杂货店的扩张,不会使个别杂货店在其自身商店内更接近最有效率的生产条件,同时也丝毫无助于通过大量零售而成为可能的经济,因而在集团内部,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本曲线降低的唯一可以被承认的经济后果要归因于集团自身的扩张。在任意特定情形中的这种经济是否存在,这又是一个实际问题。无论在哪里不存在,或者在哪里存在,都不重要,其结果是集团的成本趋向于不变。
如果存在递增成本和递减成本两种相反的趋势且大致彼此相互抵消的话,那么,基于不变成本的情形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也同样适用。这样,汽车产业的扩张可能导致(a)较高的成本,因为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和(b)较低的成本,因为产业内部组织的改进,这两种趋势大致地相互平衡,引起的最终结果是不变成本。
其次,理论没有被发展到包括集团递增成本和递减成本的情形,因为没有必要详细地这么做。在递增成本的情形下,随着领域内所使用的资源的增加,所有生产者的曲线将上升;而随着所使用的资源的减少,曲线将下降;它们将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点上,也有可能在一个较低点上达到均衡(就像在纯粹竞争理论中一样,租金将受到影响,在这里,租金被包含在了单个生产者的成本曲线之中)。类似地,在递减成本的情形中,随着资源的增加,所有生产者的成本曲线将下降;而随着资源的减少,曲线将上升,均衡点也将相应地较低或较高。没有必要在每个论证阶段都重复这些观察,无论集团的成本趋势如何,它总是按照与单个曲线相同的方式来界定均衡的,而与纯粹竞争理论规范的偏离也总是同样的。我们的兴趣主要在这些问题上,并且在不变成本的简单情形中,它们总被最清楚地揭示出来,从此我们可以将注意力只限于此。
在进一步介绍复杂因素之前,我们可以注意一些关于垄断竞争的一般结论,它们从一开始就遵循着非常简单的情形。首先,我们注意到仔细区分竞争性价格和竞争性利润的必要性。如果不存在垄断因素的话,那么价格将对应于最有效率条件下的生产成本,即图中的MK。任何单个生产者产品的需求曲线将是一条水平线,并且将因竞争而降低,直至与PP'相切在K点上为止。垄断因素无疑会抬升需求曲线,尽管单个生产者获得的利润并不因此而较多,但两种情形中的利润却正好能弥补成本。就竞争包含了资源向产业流入的状况而言,它使得利润降低至了竞争的水平上,但却使价格依据垄断因素的力量而较高。于是,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竞争性利润绝不意味着竞争性价格,因为需求曲线绝对不会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其相切。
再次,垄断竞争与纯粹竞争相比,价格不可避免地较高,生产规模不可避免地较小。[16]可能有人会争论说,一个销售者降低价格,尽管只会适当地增加其销售量,但肯定可以增加到OM,并且所有销售者的随之变动,都将会把价格确立在MK上。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的确,就图13中所显示的DD'的位置而言,如果降低价格,事实上就会使价格达到MK上,使最有效的生产规模达到OM。但是,不可能作出这样的价格削减,因为任何销售者都可以通过将其价格提高到AR来增加利润,此时,FHRE为最大。如先前所描述的,当DD'向左移动直至它与PP'相切时,那就实现了均衡,该点上的价格高于MK,并且生产规模要小于OM。
上述第三个结论是,价格的普遍一致并不能证明竞争中不存在垄断因素。对价格在现实中趋于一致的一般解释是,每个销售者的产品需求曲线都具有大约相同的弹性,所以,每个人都会在同一点上获得最大的利润。例如,在零售业中,如果每个销售者的市场都是全部人口的随机抽样,则整个区域内的价格将相当一致,并且根据概率法则,价格将围绕在一个最常见的或最流行的价格周围发生变化。当然,购买者的自由运动有助于这一结果的产生,因为需求曲线越富有弹性,价格偏离就越靠近最常见的价格。[17]不过,除了购买者的这种自由运动(需求弹性)外,当每种产品在组成上与整体越相似时,价格偏离也就将越靠近最常见的价格。如果每个销售者的市场都恰好由相同比例的富人和穷人组成,且由相同比例的不同品味和偏好的人组成,则价格在每处都将是一致的,即使有一堵墙分隔了每个销售者的区域,使其市场完全与竞争者的市场相隔绝,情况也是如此。因此,价格的普遍一致并不能证明是纯粹竞争,或者我们可以说,并不能表明垄断与竞争的混合中各自的相对比例。
图13
让我们转到问题的主要思路上来。如果用另一种思路来描述均衡的实现,那么我们将会更好地明白图12中所描绘的均衡调整。在朝向均衡的运动中所纠正的失调,是就极少数厂商而言的,它给予每个厂商较大的市场,并使其利润可能高于最低水平。失调是通过新厂商的进入而得到纠正的,这种进入要持续到市场减小直至超额利润消失时为止。现在,让我们假设厂商的数量符合均衡调整并保持不变,同时我们所要纠正的是高于均衡价格的市价,如果用图形来表示这种情形,那么要求引进一条新型的需求曲线。(www.daowen.com)
此前所画的DD'曲线,表示在所有“产品”和所有其他价格都既定的条件下,任何一个销售者“产品”的市场。它表明倘若其他人不降价,那么某销售者将通过降低其价格,就能够实现销售量的增加;相反地,它也表明,倘若其他销售者的价格不上升,那么某销售者减少销售量,就会引起价格的上升。现在我们可以再画另外一条曲线,该曲线表明在竞争者的价格总和他的价格相一致的假设条件下,任何一个销售者的产品在不同价格上的需求。显然,后一条曲线比前一条曲线更缺乏弹性,因为所有价格一起变动阻碍了一个销售者通过削价对其他销售者的市场的侵占。实际上,这条曲线是一般产品需求曲线的一小部分,并且具有相同的弹性。假如有一百个销售者,那么它将表示在每个价格上的一个需求,而该需求正好等于那一价格上的总需求的一百分之一(因为我们已经假设了所有的市场均具有同等的规模)。令图14中的DD'就是这样一条曲线,同时令所有生产者索要的价格暂时为BQ,假设每个人的销售量为OB,每个人的利润(超过成本曲线所包含的最小值)为FHQE。现在,我们经过Q点画出dd',它表明任何一个生产者通过降低其价格都可以获得的所增加的销售量,倘若其他人保持其价格为BQ的话。[18]显然,任何单个销售者沿着dd'向右移动的话,都能增加其利润;他可以这样做而不用担心其他人的模仿[19]使其收益最终减少,因为其竞争者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他们每个人的市场受到其变动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每个人的损失只是降价者所获总收益的九十九分之一)。一个销售者降低其产品价格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相同的动机也导致了其他人争相效仿。这样,dd'曲线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个销售者都要降低其价格的原因,而DD'曲线则表明价格发生一般的向下运动时,每个销售者的实际销售量。当价格下降时,前一种曲线沿着后一种曲线向下“滑动”,这一运动在AR价格上趋于停止。[20]显然,没有人愿意将价格削减到超过这一点以下的价格水平,因为生产的产量再多的话,就会使成本超过产品的出售价格。
图14
DD'的位置取决于该领域内销售者的数量。当有大量销售者时,其位置更靠左一些,因为每个人在总数中所占的份额较小;当销售者的数量很少时,其位置更靠右一些,因为每个人在总数中所占的份额较大。在刚才给出的例子中,DD'经过R,即dd'与PP'的切点,因为销售者的数量被假定为是与最终的均衡调整相符合的数量。现在,让我们假设BQ附近的价格是临时的通行价格,在这些价格上,额外的销售者因为被高利润所吸引在价格下降之前就进入了该领域。这种资源的流入毫无疑问地会一直持续到DD'被推向左侧,直至达到与PP'相切的点的位置时为止。如图15所示,图中的价格为BQ,每个厂商的产量为OB,此时,成本恰好等于价格。因为每个人都在不经济的规模上生产,使生产成本提高。然而,这种状况并不稳定,因为利润存在着增加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由每个生产者经过Q点的dd'需求曲线来表示;从dd'上来看,每个人,随之全体开始降低价格,这是显然的;并且,从DD'来看,随着过程的持续,每个人,随之全体都会陷入损失增加的境况,这也是显然的。DD'表示随着全体的价格的下降的每个人的销售量。例如,当价格下降到CQ'时,每个人的销售量为OC,亏损为FQ'HE。然而,通过价格的进一步降低,每个人都可以逃避亏损,就像经过Q'的虚线所表示的那样。任何一个销售者通过将价格降低到AR,都将会避免亏损,并且恰好弥补成本。看上去似乎在这个点上实现了均衡,因为现在dd'与PP'相切,这是均衡所要求的条件。然而,销售者的数量如此众多,以至于当所有人像他们所必须的那样把价格削减到AR时,每个人的销售量却并不是OA,而是OM,就像DD'所表示的那样,同时亏损还较过去更大。只有通过减少厂商的数量才能实现均衡。
可是,在这种情况发生之前,价格仍会持续地进一步降低。虽然对位置低于虚线的dd'来说,不再有可能避免相当数量的亏损,但是仍然有可能减少亏损。显然,如果dd'仅仅略微低于经过R点的虚线,那么就属这种情况。然而,它很快就将会达到一个由锁线(dotdashline)表示的下限,此时,在DD'上,任何人若背离对全体的调整,那么其亏损将不再会减少,运动将在此停止。
dd'曲线只要位于切线下方,那么就不能避免一般性的亏损,直到厂商的数量减少为止。当厂商数量减少时,DD'曲线将向右移动,并且会一直持续到它经过R点为止。换句话说,会一直持续到当所有人索取相同的价格时,每个生产者的产量是OA为止。于是,均衡由两个条件来界定:第一,dd'必须与PP'相切;第二,DD'必须既与dd'又与PP'在切点相交。
图15
我们可以把dd'的弹性当做购买者偏好一个销售者的“产品”,胜过另一个销售者的产品的粗略指标,这样,均衡的调整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过程。在企业数量较少、生产规模较大以及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如下结论总是正确的:购买者愿意支付的数量多于供给他们更多产品种类时的开销;[21]相反,在生产者数量较多以及生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购买者所支付的较高价格将多于其所值。在图14中,显然,在R点右边经过PP'上一点画一条dd'弹性曲线,就是第一种情形,在R点左边就是第二种情形。在任何情形中,都有一个超过成本的剩余收益,这是在向R的调整中购买者愿意支付的,因为dd'在这一趋势中位于PP'之上。
我们转而考虑第二个变量,即“产品”。我们已经描述过产品变化的含义,必须记住产品变化用数量来表示的困难。为了保持陈述的准确性,这种准确性只有当所有相互竞争的销售者的市场都相同时才有可能。我们必须设想,与所有销售者“产品”之间的持续区别相一致,产品变化的可能性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相同的,所以每个人的调整,就像在价格分析中那样,可以通过单一的图形来表示。这不像听上去那样困难,一个具体的例子是,零售业的空间差别。在零售业中,每个销售者供给某种“产品”,都是通过便利的区位适合于那些地理上最靠近他的购买者的;但是,区位变化的可能性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并且一般领域内资源的流入或流出,将减少或增加商店之间的平均距离,以及每个人所享有的市场规模。此外,当通过服务竞争或其他质量因素的竞争来改变“产品”时,区位差别通常保持不变。还有另一个例子是,在制造业中,许多产品不断地借助商标相互区别,同时对产品进行质量上的改进。
产品的变化是在我们已经解释过的所有的“产品”的价格都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单独发生的。让不变价格即图16中的OE,显示任何一个销售者的调整,在这一高度上画一条水平线EZ;正如我们已经指出过的那样,EZ并不表示在OE价格上具有无限的需求,它只是用来表示沿着EZ就可以量度对“产品”的每一个变化的需求量。先前我们研究“产品”变化,是为了详细说明个别均衡,正如那里的情形一样,现在我们可以画出任何销售者的“产品”的不同变化的生产成本曲线,同时也如以前一样,每个销售者将选择能够提供最大总利润的产品变化。令PP'表示“产品”最佳变化的生产成本,我们将假定其需求为OA,生产这一数量的总成本是OAHF,总利润(超出PP'所包含的最小值的部分)为FHRE。该利润的消除对均衡调整是必要的,这可以用多种方法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实现。既然根据定义,这是每个销售者的最佳变动,那么,他将不会再有进一步的“产品调整”。然而,超额利润将吸引新的竞争者进入该领域,从而减少每个人的销售量,直至达到OB为止;在该点上成本等于价格,不会再有进一步的运动。类似地,如果竞争者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每个人的市场都被减少到了低于OB的水平,那么亏损将驱使他们从该领域退出,直到所留下的人的市场等于OB并再次弥补成本的损失时为止。
图16
除了资源流入或流出该领域之外,类似于降价的事情,也可能在任何时间在占据该领域的一些人中间发生。假如任何一个销售者能通过改进其“产品”(类似于降低其价格)来增加利润的话,而同时其竞争者的产品则保持不变,那么他必将这样做。这样一种改进将沿着EZ增加需求,同时也增加成本,使PP'向右上方移动。这种新“产品”将形成一个新的较大的利润面积。但是,当其竞争者因同样的目标作相同的变动时,每个人所享有的销售量的增加,将只是由于产品的普遍改进而导致的总增加量的一部分(类似于当所有生产者降低价格时,某一特定产品种类的需求的增加)。然而,成本却高了(就像每个人都降低其价格后,总体价格低了一样),每个人的利润也因为这种普遍的变动而减少。这一过程可能不断重复,并且实际上(就像在降价的情形中一样)将持续下去,只要任何一个销售者用这种方法能增加其收益的话。在达到极限时,PP'的位置怎样?显然,它不可能比图16中的虚线pp'要高,因为,否则的话,根本不能生产产品。事实上,它可能较低,因为不能忘记EZ并不是一条(代表OE价格上无限需求的)需求曲线,并且仅就成本曲线在其之下这一事实,也不表示通过将产量调整到最低成本就可能获得较高利润。对“产品”的任何一种变化的需求是有限的,(在目前的假设下)它不可能通过降低价格而得到增加;并且,通过“产品”改进使之增加时会改变成本条件。没有理由假定任何一个销售者“产品”的进一步改进,尤其是当每个人的成本曲线都已经上升到仅略微低于pp'时,这种改进将使其成本曲线移至pp'的位置,并且产生一个OA'的需求。[22]用图形表示“产品”变化的困难,使得精确界定均衡点的任何企图都很冒险,看起来最多只能说其特征是:第一,成本与价格相等;第二,任何人不可能通过“产品”的调整增加其利润。这一过程涉及价格线与生产成本曲线相交或相切的问题。
然而,如果“产品”和价格两者都是变量的话,则容易显示出成本曲线一定通过在均衡价格高度所画的水平线下方。只要想象一条经过R'点的倾斜的需求曲线,就可以立刻在图16中看到这一点。在R'左方,这样的一条曲线显然直接位于pp'之上,因为当曲线经过R'点时,斜率是负数,但是pp'的斜率却为零。通过略微提高价格而减少销售量就可以增加利润(参阅第92页图13,通过将价格由MK提高到AR,利润将由零增加到FHRE,销售量也将由OM减少到OA)。新竞争者的流入将推动每个人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直到当它与pp'相切即达到均衡点时为止。我们的结论是,尽管当价格实际上固定时(由于习惯而固定,或者对零售商来说由于制造商而固定),但“产品”的改进却可以一直进行到实现最有效的生产条件那一点时为止。不过,当价格实际上不固定时(仅是为了逻辑上的隔离的目的而作这种假设),产品的改进将不会持续到那一点。当销售者任意改变“产品”或价格,或者同时改变两者时,在增加其利润的所有可能性都消失之前,其调整将不会停止。需求曲线的形状就断然决定了在最有效的条件下生产是不可能的。
当“产品”和价格均为变量时,将达到两者的一个均衡调整,这一均衡调整是各自孤立状态下的均衡调整的联合。在竞争者“产品”和价格都已知的条件下,每个销售者都将独自选择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品”的组合。就每种可能的“产品”来说,都存在一个价格,并使其利润相对于该“产品”而言最大。他将从这些相对的极大值里面选择一个最大的。当其竞争者也和他做同样的事情时,重新调整就成为必要,直至最终达到一个点,就像每个变量分别调整时一样,在该点上,没有人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变动而使其状况变得更好。同时,为了减少高于竞争性最小值的利润,资源将流入该领域;或者,为了使利润提高到竞争性最小值,资源将流出该领域。因此,最终占据该领域的生产者数量,将使得每个人的成本恰好得以弥补,不会再多。
尽管由于将“产品”变化归纳为图形术语的实际困难,使得图17中所显示的内容与图12中所描述的价格均衡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图17还是试图用图形来概括这种全面均衡。PP'应当被看做是最佳“产品”的成本曲线,dd'是它的需求曲线(暂时忽略虚线pp')。均衡价格为AR,因为在R点上,dd'与PP'彼此相切,显然,无论价格再高点还是再低点,都会使单位成本超过价格。既然根据定义,“产品”是最佳的,那么,无论是再好一些还是再差一些的“产品”,在其能够售出的数量下,都同样会使单位成本超过价格OE;再好一些的“产品”由于成本曲线上升,会使成本曲线与EZ的交点向右移,超过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距离(沿着EZ来衡量)。类似地,再差一些的“产品”由于成本曲线下降,会使成本曲线与EZ的交点向左移,不过,其移动的距离要少于需求减少的距离(沿着EZ来衡量)。在这些均衡条件下,该领域的总产量将是OA与生产者数量的乘积。
图17
这一结论看上去是有充分理由的,即对于既定“产品”而言,在垄断条件下与在纯粹竞争条件下相比,价格不可避免地要高一些;同样地,对于既定价格,“产品”则不可避免地要差一些。毕竟这样两个命题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纯粹竞争与垄断竞争相比,生产规模较大,如果一个销售者能够通过这种较大规模的生产,以较少的货币提供相同的“产品”,那么,类似地,他也就能够以相同的货币提供更好的“产品”,图17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竞争是纯粹的,则dd'就是水平的,竞争的压力会使之降低到它与PP'相切于Q点的地方,此时,价格为BQ,低于AR。但是,现在如果价格保持在AR上不变,并且任何销售者都能够在这一价格条件下卖掉他所愿意售出的任意数量(就像在纯粹竞争条件下一样)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扩张其产量至OB附近,而已实现的超额利润将会减少;这种利润的减少,将不是由于价格的下降,因为这在假设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而是由于“产品”的普遍改进,使成本曲线上升到虚线pp'的位置,而pp'的最低点等于AR。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不可能以现价卖掉销售者愿意售出的数量,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不仅价格较高而且产品较差的倾向。当然,必须通过增加产品品种和选择的自由来弥补收益的不足,以对抗这些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