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纪之交的前后几年里,西方的管理思想大行其道,因为那时候国内没有自成体系的管理思想,只能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我们的企业家对西方管理思想特别青睐。泰勒的“科学管理”、彼得·德鲁克的“实践管理”、约翰·科特的领导力、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纷纷成为中国企业家学习的经典理论。这些学生老总当中,自然就包括茅忠群。
对于当时的那种学习状况,茅忠群说:“我们对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理念到整个管理体系都比较感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方太就是他在这个方面的“实验室”。他实验的工具很多:有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到的比较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模式,也有各类咨询公司提供的各式各样的工具。他在不断试错的同时,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管理经验。当然,这其中也有“老茅”的功劳。
“应该说,前几年的企业管理都是以我们为中心。”茅忠群说。茅理翔的帮助和指导则来自更直接的经验。一个在创业前几年一直贯穿于父子俩管理中的特点是:相互不断的交流和商量。
“我和父亲不断就一些问题进行交流,从人员的管理到产品的销售,几乎是事无巨细。”茅忠群说。
方太父子之间坦诚沟通,甚至争吵,但最终达成共识的学习式交流成为方太模式的重要部分,也成为茅忠群思想的源头之一,而这也正是茅忠群亲近儒道文化的心灵之根。
1999年,方太在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之后,品牌知名度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来了,不满足的茅忠群决定将管理眼光转向内部,提高管理水平便成为首要任务。
茅忠群感觉到,完全依靠内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很难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因为人的眼界决定了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慈溪那个地方,1999年的方太就已经是管理的标杆性企业。于是他首先想到了管理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通过外部智库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制度体系。但是,问题来了,执行者还是原来的人,他们不一定理解新的制度体系。即使理解了,囿于自身的认识能力,他们可能仍然难以适应。
茅忠群虽然感受到了推行新制度的阻力和压力,但他最终的选择很有特点。
他认为,方太既然选择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就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很难在短时间内内部培养。那么,这种一流的人才在哪里呢?
一流的人才会在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企业自然就是那些长期“霸占”世界500强位置的企业。
于是,方太通过猎头公司和熟人推荐开始从世界500强公司“挖人”,先后招募了数十人,“成立”了“空降师”:
当时的人力资源总监来自日本美能达,企管总监来自日本富士施乐,销售总监来自美国可口可乐,热水器业务总监来自德国西门子,整体厨房负责人来自宝洁,质量总监来自三星。笔者在《理念方太》一书中称之为“多国部队”。
茅忠群的观点是:500强培训出来的职业经理人在职业道德上犯错误的概率要低许多,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给我们带来世界500强的管理方法。
应该说,当时人才齐聚方太,人人头上都顶着光环,方太各部门的管理水平提升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活水来了,整个水池的水也快速流动了起来。不过,问题也出来了。
不同企业过来的人相互之间一沟通,发现还是有问题的。很多过来的高管是在一个企业待了很长时间,接受的是之前企业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自然,与方太会有不少的理念冲突。
于是,茅忠群分别和他们沟通,并做好记录,相信沟通能够化解理念冲突。他要构建一个集百家之长、和谐共生的管理体系。茅忠群说,“首先,我们对西方管理学是非常了解的,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第二,我自己也看了很多书,读过中欧国际商学院的EMBA。所以,沟通无障碍”。与此同时,他自己撰写了讨论的草案,然后与大家一起讨论,形成共识。
这个学习过程的重大成果就是“方太的25条管理原则”。他们将其定位为方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方太理念与制度之间。理念指出什么对公司是最重要的;制度明确规定员工的具体行为和工作流程等并强制执行;原则为员工管理行为指明具体的方向,尤其是没有制度规定的管理领域,并倡导自觉执行。
当“方太的25条管理原则”最终颁布后,他对高管们说,你们要忘记原来的企业文化,现在大家一起来执行这个统一的原则。
好学的茅忠群在公司内部推行科学的管理制度时,重点比较了美国、德国、日本以及中国在管理上的异同,他发现,每个国家由于历史的不同,在管理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美国的管理模式就是以激励(以个人为主导)+实用性绩效为主,德国的企业管理模式是核心技术+严谨质量,而日本的管理模式则是团队+培训。
反观我们中国的管理,他发现,中国人做事情的灵活性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出名的。
茅忠群的态度是,无论是美国管理模式、德国管理模式还是日本管理模式,对我们来说无所谓谁好谁不好,只有合适不合适。对先进的国外管理思想,正确的态度是在继承儒家文化的基础上,选择性地接受,要抱有“拿来主义”。(www.daowen.com)
茅忠群具有工科生典型的专业态度,他对西方的管理哲学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而并非照单全收,他懂得授权并充分运用授权。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茅忠群通过从世界级企业“挖人”、到商学院学习、到国外考察、请咨询公司做方案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管理思想,并利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对方太进行了改造,把方太从一个传统的小型家族企业变成一个管理严谨的大型现代企业,将公司从低端的价格战中拉了出来,带领方太走上了高端的专业化路线。他在企业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制造品质不可靠的印象;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他完全杜绝了传统家族企业的裙带关系,企业中没有一个家族成员。
可以说,在管理制度层面,方太大幅度地吸收借鉴了西方的管理实践,并且受益良多。但茅忠群并没有止步于此,也未停止思考:
西方的管理方法虽然好,制度也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是企业的基石,但是它不能让员工心里服气,而且人们对制度的理解不同,在很多场合,自觉执行的力度也不同,这极大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性。这一点,是茅忠群看到中国员工、美国员工、德国员工以及日本员工工作的差异后感悟到的。
他发现,制度背后的信仰支撑是关键,缺少信仰支撑的制度不是好的制度,甚至可能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制度。
茅忠群希望达到的境界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不仅守纪而且知廉耻。因此,教化是方太下一步要加强的工作。方太把公司的培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的培训,注重工作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是被茅忠群称为“教育计划”的培训,注重的是企业文化、道德教化、传统文化以及做人道理方面的教育。
可以预想的是,通过在公司推行儒家文化,能大大降低制度建设的成本,即不需要大力推行制度而是通过教化达成员工行为一致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当然,儒家文化也并不意味着忽略制度建设,茅忠群认为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礼”就是制度。但儒家的制度与一般的制度有很大区别,儒家对制度有前提要求,即要符合仁义的要求,否则就是坏制度,执行起来也会很难。
即使这样,茅忠群还是将儒家的基本精神“仁义礼智信”写进了公司的价值观,要求每个方太人,从高管到普通员工都必须遵守这样的做人准则。
但是,写在纸上的字不会自动变成企业文化,不会自动变成人们的信仰。为了让儒家思想真正成为方太的企业文化,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茅忠群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孔子堂”只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培训教室,方太还教育员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2008年开始,公司向员工讲授《三字经》《弟子规》等。
为此,方太还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推进小组,计划用流程化的做法把儒家思想打造成一种模式,虽然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其所要建立的儒家管理模式已经初步形成。这套模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西方管理精髓,注重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推行儒家文化,是茅忠群心中极为乐意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大事,就是重拾好的传统文化,把企业管理好,让人心平和向善。他没有造成“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局面,他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自然而然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不是因为这是领导的要求。
极力推行儒家文化的茅忠群本来很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但现在却成为一个实践主义者。虽然“转行”,他却仍然能给人一种学者的印象。
他的领导方式也是如此:“其身正,不令而行。”我们不一定要摆出什么架势。只要你的下属服你,服你的学问和见识,自然就听你的话。这和学校里差不多,真正德高望重的教授,大家都愿意听他的话。你没有必要一定要凶巴巴的样子,大家才会听你的,那只是表面听你。你一定要让大家从内心服你,这样才是水平比较高的领导方式。
这也正好符合儒家的仁道大义。
他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并存,儒家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的;佛教是无执无着的、出世的;道家是消极无为的、避世的。儒释道三位一体,逐渐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三者当中,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是核心、是主流。离开了儒家思想,中国就不可能再次崛起并屹立在世界舞台上;离开了儒家思想,中国企业也绝无可能得到蓬勃发展并永续经营。”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克己复礼,以逐步实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大同理想。这与方太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愿景也是一致的。我们努力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同时吸取佛教、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精华,再与西方现代管理成果完美结合,就一定能实现方太的使命和愿景,就一定能实现全体方太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坚信这就是中国企业的管理之道。
茅忠群的目标,显然不仅仅是把儒道管理看成“术”,而是要把儒家思想打造成一种模式、一种管理制度去实施。这种模式不是教条,而是一种系统化管理的解读和原则。
很多人心存疑虑的是,茅忠群所倡导的儒家思想究竟是企业对外宣传的说辞,还是真正为企业带来价值的管理工具?
茅忠群的答案是:最开始选择儒道时,把儒道管理看成“术”的管理,有些工具化的意思,但是真正推行的时候,既不是口号,也不是工具,而是信仰,是企业的灵魂,也即所谓的“道”。
道,是内心的坚信;术,是手上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