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堂:新长征的代表标志

孔子堂:新长征的代表标志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茅忠群看来,要推行一种本土的文化和思想,至少需要一个标志,这便是建立孔子堂的初衷。方太建立孔子堂,是为了让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形成个人的修养与行为习惯。孔子像不是让人们来膜拜的,而是让人们看到它的时候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份尊重,增加一份对学习和修行的期待。

孔子堂:新长征的代表标志

自从方太从老厂区迁址到杭州湾的方太工业园后,我们就听说方太建了个孔子堂。

走进方太总部大厅,我们看到在大厅的西南角,一扇朱红色的大门紧闭着,门框上方嵌着三个大字:

孔子堂。

推开门,我们发现,孔子堂其实是个教室。

三尺讲台的右边不远处立着一人多高的孔子塑像。

塑像通体呈灰白色,孔子头挽发髻,长髯垂胸,双目炯炯望着前方。他左手执羊毫,右手握经卷,身前的案桌上,摆放着一排长竹简,似乎是他刚写完了一卷文章,站起身来,若有所悟,心怀忧思,忧其儒道不为人知,忧民生之多艰。

东边墙上,挂着一排浅绿色的竹简,上面写着几个金色大字——“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竹简下面是青竹简计划的各种活动照片。北边墙上挂着十余幅字画,全部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解读。

我们知道,孔子的贡献不只是整理《诗经》《周易》《尚书》《礼记》《春秋》这些文化典籍,他还是公认的民办教育鼻祖。方太把孔子请到企业里面,是明确地表达了一个信念

企业,还应该是个教育机构!

这是一家现代化的企业,一家业内顶尖的厨电企业,高端厨电行业的领先者,其产品设计透露着明显的欧式风格,但这里居然藏着一尊中国的“神”,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国内倡导国学的企业有许多,但把偌大一座孔子塑像摆在企业大楼里的还几乎没有。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与茅忠群开始了交流,他先讲了一个故事:

2008年,他对国学尤其是儒家学说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想在企业内部推广,恰逢公司总部要搬迁到杭州湾的新址,希望借这个契机建立一个标志,最恰当的就是在园区内设立孔子塑像。但是,当时园区早就规划好了,原来的设计图并没有给孔子塑像留合适的位置。

在茅忠群看来,要推行一种本土的文化和思想,至少需要一个标志,这便是建立孔子堂的初衷。

他知道,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思想道德的教育模式与科学技能的教育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强行灌输,也不能强制执行。方太建立孔子堂,是为了让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形成个人的修养与行为习惯。而且,儒家“仁爱”思想的前提就是不能给他人施加压力,而是要让他人从内心深处乐于接受。

于是,方太就在原本是展厅的地方布置了一番,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孔子堂。

孔子堂的落成,引起了企业界的强烈关注:一家民营企业专门建设一所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古色古香的儒家讲堂,让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来此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以此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也让企业的员工和中层领导到此通过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来讨论企业的变革及自我变革之道,如此做法无疑显得很“另类”。尤其是力推者还是一贯西装革履、系统学习过西方管理学并且在企业中大力推行来自欧美的卓越绩效管理、ISO9000和ISO14000的工科生茅忠群。

这个答案只能从茅忠群的心理变化过程中寻找。(www.daowen.com)

自1996年方太成立以来,其前十年一直在“狂热”学习西方管理的典范,从战略管理、产品设计、产品管理、绩效管理、工艺管理、品质管理、制度管理到流程管理,学得很刻苦而且彻底,并有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茅忠群似乎对此并不满意,因为尽管方太获得了在外人看来不错的成绩,但如果靠的是严格的制度和西方化的绩效管理,很难让员工心服口服,甚至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其中最难以调节的是受过良好西方管理教育的管理人员与本地员工在行为管理上的冲突。

此刻他意识到,世界上任何一家优秀企业的管理,都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美国企业的管理之花很灿烂,显然是深深地扎根于美国文化的土壤。虽然很多国家都在学习它,却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完全采用美国式管理,日本没有,韩国没有,新加坡也没有。中国的企业更不会有,我们肯定要根植于自己的本土文化,这样企业发展才有坚实的土壤。

而本土文化的代表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很多思想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无论是日常的待人接物,还是处理我们的家庭关系时,都会是我们内心行事的准则。

有人批评中国人没信仰,恐怕是缺乏对“信仰”更为深刻的理解。

其实,信仰不一定是某种明确的宗教,而是你在内心是否有深深信奉的真理、原则和价值观

我们信奉孔子的理念,讲“仁爱”,讲“和为贵”,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信奉内心深处有良知。

这不正是信仰吗?

而这恰恰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问题在于,没有接受过儒家系统教育的员工,尤其是在西方化管理体系中成长起来的高级管理人员,真的愿意接受儒家信仰吗?

茅忠群心想,有些事是要从形式上做起的,特别是对于一件需要时间才能见效的事来说,外塑其形可以让人们经常看到,看得多了,心里就有印象了,就会慢慢接受了。

接受是信仰的开始。

孔子像不是让人们来膜拜的,而是让人们看到它的时候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份尊重,增加一份对学习和修行的期待。

茅忠群说:

“孔子堂是‘仁爱’的具象体现,但也只是我们儒家文化教育的一小部分。我们更长远的计划是用三年的时间,一边推行儒学思想教育,一边归纳总结制定规范,建立一套中国的儒学管理模式。如果只是让儒学停留在企业文化层面,那依然是虚的,只有真正融入管理,并形成可以延续和实施的制度,才能成为管理模式。然后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员工受到影响,并将这种正能量的影响传播到社会当中去。”

看来,孔子堂,是一个新历程的开始,这一历程有多久,茅忠群也不确定,但这毕竟是一种尝试,因为缺少精神文化支撑的管理不仅会使管理制度缺少足够的说服力,而且还会直接造成组织内管理者和员工的冲突,这种冲突持续下去,将可能摧毁公司花费心思建立起的任何制度大厦。

看来,即使经历诸多实践证明过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也需要灵魂的支撑,而且这种灵魂无疑是不能移植的。灵魂,必须根植于本土,根植于这片生生不息的大地,根植于员工的内心。只有心灵的相通和共识,才是牢靠的,才是自愿而虔诚的,才是有持续生命力的。这大概就是方太导入儒道的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