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将针对新供给理论中关于金融领域的观点,包括去杠杆、股权众筹等进行述评,并归纳新供给理论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政策主张。
1.新供给理论中的金融观点
在新供给理论的基本框架中,基本投入要素除传统经济理论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及自然资源)外,也包括制度和创新这两种新要素。而新供给金融观点的理论基础,就不仅局限于资本投入要素,也包含资本与创新、资本与制度等要素之间全新的关系与组合。
新供给理论对金融的认识在于,金融是取代以往人类历史上通过战争、掠夺等暴力形式来实现资源全球重新分配的非暴力方式。因此,新供给的金融相关理论观点中,制度供给和创新供给的重要性被特别强调;新供给的金融观点不再局限于通常的宏观货币政策,以及资本要素的供需,而是更多地结合了前述“物”与“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制度、创新与资本要素的关系。
2.新供给理论关于去杠杆的观点
新供给理论形成与讨论的背景之一,是中国经济近几年运行中出现的杠杆率居高不下的现状。高杠杆率不仅体现在中国的企业,同时也体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方面。尽管基于国际上通常认为的“明斯基时刻”“250魔咒”来看,中国的杠杆率尚处于安全水平,但需要对此提高警惕。
新供给理论研究团队的姚余栋、周健男、金海年就中国经济如何去杠杆的问题,提出了“空中加油”的对策。简而言之,该对策的核心是将企业债务置换为优先股,通过这样的债转股操作为企业减轻债务负担、降低社会融资杠杆率。同时,新供给理论研究团队不提倡以债(贷款)转普通股的“债转股”方式来解决目前的高杠杆和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他们认为,日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政策教训说明,如果采取债转普通股的方式,很可能导致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风险扩大、银行被拖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杠杆带来的经济风险问题。
3.新供给理论关于股权众筹等创新金融领域的观点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体现了创新要素与资本要素结合的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潜力,而制度供给同步跟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推进互联网金融,是新供给理论对金融领域的相关创新尝试及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股权众筹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除去消费端、理财产品类业务之外,直接影响生产端、供给侧的重要业务模式。新供给理论认为,股权众筹的发展有助于当前“双创”政策的实施,但需要以底线思维来保障发展稳定,而其底线至少在于道德风险防范,以及不做隐形担保或刚性兑付承诺。
新供给理论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创新持谨慎态度,尤其是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关的信用评级和对风险定价的准确性,以及相关市场在冲击下的脆弱性,都是值得中国借鉴与克服的教训。
4.新供给金融政策主张(www.daowen.com)
新供给理论的“八双五并重”政策主张中,提出了金融配套改革等相关政策主张。而具体来看,新供给理论在金融相关制度与创新层面也有一些特定主张。
新供给理论主要对接的是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中供给一侧的相关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因此其金融政策方面的主张,首先强调的是对企业的支持,因为企业是供给侧的最重要主体。同时由于新供给理论对制度与创新的重视,新供给的金融政策主张实际上可分为以下三个角度:
其一,放宽金融准入,扩大金融供给。这其中包含了放宽民营银行准入,向中小微企业融资倾斜等一系列政策取向。从制度上放松管制,扩大金融的供给面,是新供给理论的最基本出发点。
其二,底线监管思维,维护金融稳定。放宽准入、制度松绑,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以往中国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又管”的恶性循环,是新供给理论所摒弃的。放宽管制和加强监管不应成为一对矛盾的概念与实践。以维护金融稳定为根本,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放松,是新供给理论的深层次政策主张。
其三,要从发展角度切入,鼓励创新,从制度上规范金融的发展。以前述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为例,鼓励金融创新,创造宽松但有底线的政策制度环境,是新供给理论的重要主张。创新金融供给,是提升供给侧活力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对待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生事物,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同时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化。
5.新供给理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供给理论与当前中国正在进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总体思路来看没有冲突或矛盾之处。二者的方向也应当是一致的。
在新供给理论来看,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去一降一补”为当前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五大任务都是从供给侧起作用,但其中“三去”可以看做是为改革作铺垫的准备性工作和短期着力措施,而“一降一补”则是真正从供给侧发力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具有中长期意味的举措。
新供给理论并不试图创造一门全新的、推翻经典的学说,而更多是从“集大成”而打通政策与实践的视角进行尝试,同时对理论发展落后于政策实践的部分缺陷加以弥补。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突破经典凯恩斯理论及其他西方经典理论框架的创新政策实践。因此,新供给理论也将试图与政策实践同步、与时俱进,紧跟中国改革创新的潮流与大势。
同时需要注意到的是,新供给理论相对更加着眼于中长期,因此其政策主张也更多面向“两个一百年”时期的规划领域,以及人口等影响中长期发展要素的政策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