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低碳农业的挑战与应对

低碳农业的挑战与应对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应当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选择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是提高农业固碳功能的可行途径。可见,发展低碳农业本身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是农业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低碳农业的发展,可以让农民主动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市场中,既实现农

低碳农业的挑战与应对

农业部统计,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已占总排放量的17%,发展低碳农业刻不容缓。近两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免耕和轮流放牧等农牧业方式对农业节能减排进行了探索,我国也于2007年11月在新疆、四川农村地区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这为我国探索低碳经济在农业中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领域的实现形式

传统能源的使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对世界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节能减排是人类共同的目标,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正是一个由高碳时代逐步走向低碳时代的过程。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主要用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忽视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农业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伴随着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农业已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应当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

美国的现代农业往往是能源农业,是通过大规模使用机械、建立在石油工业基础上的农业,我国人多地少、地貌复杂、石油成本高,不能走美国农业发展的道路。温家宝总理任职期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是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力求取得更大成效。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低碳农业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低碳农业也可能是中国农业走出困境的有利选择。土地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瓶颈。新修订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05亿亩,因此如何在缩小的土地范围内发展农业,转换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低碳农业是提高农业固碳功能的可行途径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通过二氧化碳减排和固碳两种方式来实现。农业是天生具有固碳生态功能的产业,比如森林系统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草地与农田土壤等有机碳库在固碳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湿地也具有巨大的固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然而,农业的生产功能是追求作物的高产、稳产、高效,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随着农业机械、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受到严重的面源污染,湿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农业固碳的生态功能不断减弱,土壤、湿地中的碳逐渐氧化分解,农业由“碳汇”变成了“碳源”,这将大大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因此,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恢复农业生态功能,需要从农业生产环节入手,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的使用。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选择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是提高农业固碳功能的可行途径。

3.低碳农业是农业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来,如何以生态文明理念发展三次产业,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消耗、实现低排放的生态型经济,其关键是改变高碳的能源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等新的能源结构;它强调了循环经济的关键领域——能源与二氧化碳排放,是循环经济的深化形式。在三次产业中发展低碳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的重要途径。(www.daowen.com)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就是要把工业文明时代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征服”、“挑战”变为生态文明时代农业生产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的发展,它要求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既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暖增添压力。如鼓励将农业的废弃物秸秆利用起来进行能源开发;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建立猪—沼—茶、猪—沼—田、猪—沼—菜等循环农业。可见,发展低碳农业本身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是农业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4.低碳农业是在WTO条件下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以及中澳、中新等其他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开始,保护农业的传统手段逐渐消失,我国农产品市场高度融入国际市场。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等五个方面,它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衡量一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农业产品(包括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加剧,农业产品出口的质量控制由单纯的产品质量认证转变为全过程的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这就要求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质量不仅要合乎标准,而且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都要达到进口国的单位能耗标准、环保标准等。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一方面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挑战、是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5.低碳农业是拓宽农民收入来源的有利方式

农业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弥补工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农业温室气体减排远比其他温室气体减排成本低,比如通过转换农业耕作方式就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排放量。因此,农业碳交易是非常理想的方式。低碳农业的发展,可以让农民主动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市场中,既实现农业的节能减排,又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农民可以通过改进耕作方式、改良土壤、修建沼气池等手段,减少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温室气体的释放,从而通过国际碳交易市场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例如,在美国蒙大拿州,约有1230位农户加入了农业碳交易项目,凭借种田或放牧减少的碳排放获得了每英亩每年至少2美元的碳交易收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