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潜能犹如地下之水,需要深层的挖掘才能喷出甘甜的清泉。
有报纸曾报道过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看到汽车倒下来,而这时干修理活儿的爸爸正在车子下面。没想到,柔弱的小男孩见状,冲过去竟然抬起了汽车,使爸爸幸免于难。根据事后的测定,小男孩的力量只能够抬起那辆汽车的十分之一。但是情急之下,为了救爸爸的那一瞬间,他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坐在轮椅之上的人在万分危急关头竟然站立起来了。
这就是人生理上蕴藏的无限潜能,在类似的情况下体现为创新潜能,近代科学表明,人的一生中,仅仅运用了头脑能力的10%,也就是说,还有90%的头脑潜能被白白浪费掉了。而最新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我们可能连大脑的1%也用不到。因而,毫不夸张地说,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尽的。只要激发出潜能,人人都是创新的天才。
“Google”是目前最广泛被使用的搜索引擎之一,每天都有几亿人在使用它。2005年年底,Google公司的市值已经达到1319亿美元,竟然比全球著名的IBM公司的市值还高。
这样震惊世界的商业奇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来源于两个课间实验课题,当时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的拉里。
佩奇在课题研究中意外发现,一个网页链接到另外一网页非常之容易,然而从新网页链接回原来的网页即逆着链接回去却相当之难。佩奇发现如果能逆着链接回去说不定会有另外的惊奇发现,好奇心驱使下,创新思维的支配下,佩奇第二年设计出了一个实验用的搜索引擎——Backrub,这是Google的最初原型。
1998年佩奇和学友谢尔盖·布林对Backrub进行了技术改进,准备出手将他们的搜索引擎卖给像Yahoo和Infoseek那样规模庞大的公司却惨遭拒绝,两个人灰心丧气地回到学校,发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使用Backrub,说明Backrub是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好产品,为什么不自己创业来开发它呢?
于是他们向导师提出休学,并开始寻找投资者,最终,Sun Microsystems公司的创始人看到了商业价值并同意投资10万美元。几周之后,兴奋不已的两个年轻人在朋友借给他们的车库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命名为“Google”,时至今日,Google已远非当初无人问津的产品,而是成为网民不可或缺的搜索工具。
好的创意来源于创新思维,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即能成就商业利益和创业奇迹。正如比尔·盖茨所言:“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创业奇迹。”就像Yahoo的创意,它曾经是两个带着梦想的年轻人的创新的产物,并让当时还在读书的杨致远和戴维在两年之间就步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同样很多公司的领导人——企业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挖掘员工身上的宝藏和创新潜能便能给公司带来无尽的财富。
日本丰田公司通过“工作轮调”的方式对员工强化创新能力培训。通过这种方式的培训,丰田不仅将一线岗位的员工培训成多功能作业员,同时也使一些资深的技术骨干把自己的所有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员工,并促使员工在不同岗位轮换中激发创新的灵感。
在微软公司,一般是通过“试错法”来促进新员工学习。在进公司的头几天,新员工被安排与经理们以及来自其他专业部门的高级人员见面,在听完有关开发周期的一个方向性简介后,开发经理即派给新员工一个单独的任务或者让新员工与专门小组一起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允许新员工犯错误,并由最好的专家来检查工作和纠正错误,鼓励和帮助新员工逐步通过“试错法”来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www.daowen.com)
很多企业都清楚知道每个员工都是公司的宝藏,他们体内的潜能还没能完全挖掘出来,只需适宜的制度和方法,就可以让这座宝藏给公司带来无尽的财富。
每个人身体都是一座宝藏,蕴藏着无限的潜能。那么如何才能激发你的创新潜能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创新潜能,还需要找到你所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也就是你所钟爱的事情。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对于工作是如此,对于你的爱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会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全心全意地去找,当你找到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的。就像任何真诚的关系,随着岁月的流逝只会越来越紧密。所以,继续找,直到你找到它,不要停下来。你必须要找到你的兴趣——你所爱的东西来坚持创新。
斯坦福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L·雷建议个人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种方式是当它出现时对其注意并且及时庆祝。在他的畅销书《商界创造力》(Creativity in Business)提到如何在商业世界中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榜样的力量——生活步调和您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充实生活,您需要成为谁。
犀利地看问题——以最纯洁的可能方式观察和理解。锐化你对权力的理解,允许自己看问题看得更透彻。
成为真正的你——试着活在这个世界,但不要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太自我将会让自己陷入思维的陷阱:自己将永远是一位银行家,水球运动员,一个秘书,一位艺术家。不要困在自我的角色里面无法自拔,你不是你的工作、你的公司、你的产品,那不是真正的你。
关爱你身边的同事——让人们喜欢跟你一块儿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