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一个人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就越丰富,本领也就越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书本知识所反映的是一般性的东西,表现的是理想化的状态,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忽视这种差距,无视实际情况,不加思考地盲目采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从发,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时,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总裁、世界第四富翁埃里森应邀参加校庆典礼。埃里森当着耶鲁大学所有校友的面,说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他说:“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都以为自己是成功者,其实你们都是失败者,因为你们以就读于有过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的大学为荣,但比尔·盖茨却并不以在哈佛读过书为荣。”
全场观众目瞪口呆。埃里森接着说:“众多最优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鲁为荣,而且常常坚决地舍弃那种荣耀。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翁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世界第四富,就是我埃里森,被耶鲁大学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在财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开外,他与比尔·盖茨是同学,为什么成就差一些呢?因为他是读了一年研究生后才恋恋不舍地退学的……”
的确,从这些优秀企业家的身上看到,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书本型思维枷锁的束缚,才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辉煌的事业,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
虽然学历在当今社会倍受重视,但也只是寻求工作的一小块敲门砖而已。许多著名企业招人都不看重学历。当年,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就表示,希望把公司所有人的人事档案统统烧掉,员工不比学历高低,而是比较能力大小。索尼科技人员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是“科班出身”,并且盛田昭夫曾写过一本《让学历见鬼去吧》的书。正因为有这样的理念,所以员工们不被书本型的枷锁束缚,努力创新,成就了索尼人的创新精神。
国外有些专业化的公司,经常聘请一些兼职的“创新提供员”,为本公司的产品和发展构想新的创新。正是由于这些不懂专业知识的“创新提供员”,他们没有受到书本型思维枷锁的束缚,才能够创新性的提供不受专业知识限制的中肯意见,因为产品面对的并非专业人士而是普通人。
破除书本思维枷锁的方法如下:
一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是知识的“理想状态”,认清知识的适用条件。很多知识都是有特定的适用条件的,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局限性被世人证明。
二是知识+头脑=力量,从知识的价值、知识的重要性出发,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对事物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企业理论》你读过,我也读过,但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主观的差异就导致知识在不同人的头脑中运用的不同。
有些有知识和文化的领导者却把企业拖到破产的边缘。为什么呢?除去其他因素,知识只有在人们创造性地运用和学习之后,才能显示其无坚不摧的力量,光有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必须得有创造性的知识运用。比如,创造出雅虎浏览器的杨致远。他当时还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他对于浏览器的知识并不是最多的,但是他却能够敏锐地发现因特网上的问题,即时编出来了一种搜索软件,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单单就编软件的技术来说,杨致远在当时并不是知识最丰富的,至少,他的老师要比他知识丰富的多了,但是,他却能够不仅仅是储备知识,还能把知识运用出来,在商业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书本中所提供的只不过是一种启发,我们可以从这个启发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实践和经验,从而举一反三,从不同角度来考察书中的事物与理论,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理论,从没有写出来的字中,看出言外之意。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也没有读过多少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芝加哥的一家报纸在一篇社论中说福特是“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福特得知后非常生气,向法庭控告该报恶意诽谤。
在开庭审理时,报社的律师故意刁难福特,向他抛出很多的“常识性”的问题以此来证明福特的确是一个“无知的人”。律师的问题大多是出自书本。对于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也确实是“常识性的问题”,比如:“英国在1776年派了多少军队来美国镇压反叛?”等等。
福特对这些问题有些不耐烦,气愤地说:“请让我来提醒你,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我按下某个电钮,就能把我所需要的助手找来,他能够回答我企业中的任何问题。至于我企业之外的问题,只要我想知道,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获得。既然我周围的人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任何知识,难道仅仅为了在法庭上能回答出你的提问,我就应该满脑子都塞满那些东西吗?”
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福特的脑子里“塞满”了诸如“美国宪法”之类的内容,他大概就不会成为“汽车大王”了。人的大脑不可能塞进太多的与自己目标不相符的东西。某些时候,为了接受新观念,或者为了激发新创新,还需要我们把某些知识强行地忘掉,就是说,努力摆脱已有知识的束缚。
专题三:
向服务转型的八种创新模式
几乎每个发达国家的产业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路径: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到后来的以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为驱动的高附加值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功路径,就是依托原有产业,逐步进入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务。服务创新,路在何方?至少有八个领域等待我们开发:(www.daowen.com)
◎模式1:系统集成服务
从产品出发为客户提供围绕产品的系统集成服务,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有人做过初步测算,围绕产品进行系统集成服务可以将整个合同值提升至少三至五倍,更重要的是,系统集成服务使企业成为系统的整合者。
◎模式2:产品生命周期服务
如何提升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价值,包括增加产品的价值产出,提升产品的运行效率,甚至在产品退役以后,通过回收和再制造,重新发挥其价值,这些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新的服务形式。
◎模式3:解决方案集成服务
对于系统集成服务,通常客户在价值链整合、价值创造或者效率提升方面有明确需求,企业提供的是整合能力、优化能力和基于核心产品的效率提升方案。而解决方案集成服务的起始点往往来自客户的业务或者技术问题,企业通过专业团队的探寻,帮助客户界定问题,提供基于商业价值和技术价值的解决方案式的集成服务。
◎模式4:价值网络协作服务
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将自身的核心业务做好,而对于自己的非优势领域,选择与其他企业合作共生。同时,许多企业也在努力成为能够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互包”的市场。例如,海尔成立了单独的物流公司,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模式5:价值网络运营服务
价值网络运营服务,是对价值网络协作服务的升级。如果说协作服务针对的是价值网络中的共享服务部分,那么价值网络运营服务提供的是一个综合的运营解决方案。例如,从2004年起,远大空调开始由产品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变。它的基本思路就是直接为客户提供冷和热,而不再单纯是空调产品。
◎模式6:基于IT的新功能服务
“两化融合”,也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将能极大提升现有产品的价值,同时产生新的服务模式。例如,农用机械公司约翰迪尔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具结合,帮助农民实现变量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药,并且在卫星定位的基础上实现精准的耕作、播种、收获等过程,并且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农机耕作的自动对行服务等。
◎模式7:基于IT的系统融合服务
基于IT的系统融合服务,将彻底释放系统的力量,通过与信息产业的结合,催生出巨大的新的产业机会,并且创造出全然不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IBM公司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智慧的地球”构想。2012年,通用电气公司吹响了进军工业互联网的号角。一些敏感的行业也已经快速行动,汽车产业无疑是最快的行动者。如今的汽车产业最大的投资方来自于互联网公司,未来的汽车产业就是软件产业,或者确切地说就是移动互联网产业。
◎模式8:基于IT的运营平台服务
基于IT的运营平台服务,是提供服务的终极理想。处于这个地位的企业将是真正意义上“两化融合”的先驱,同时也会是处于产业链最高端的平台级企业。例如,苹果公司凭借强大的iOS操作系统和App Store平台,颠覆了整个产业对软件的认知,并且顺带颠覆了手机制造业,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平台级公司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