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庆阳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庆阳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中共庆阳市委关于制定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了“十三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发展路径和重大任务,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责的重要依据。

庆阳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2016年1月27日庆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老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时期,也是同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依据《中共庆阳市委关于制定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了“十三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发展路径和重大任务,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认真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实事求是评估发展成就,客观考量存在的问题,梳理出主要矛盾,从而实现对全市发展基础的再认识。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庆阳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扶贫攻坚,持续加快资源开发,着力破解瓶颈制约,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提升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谱写了庆阳老区振兴发展的崭新篇章。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5年底,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09.43亿元,总量跃居全省第二,是“十一五”末的1.86倍,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7300元左右,较“十一五”末净增12200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7.7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5.8%;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081.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6.9%;出口总额达到4.8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4倍,年均增长6.6%;财政总收入达到147.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2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55.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年均增长13%。

——精准扶贫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落实省委“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两大战略部署,按照“六个精准”和“1+17”、“1+20”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要求,创新“五个一”扶贫模式,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产业培育两大攻坚战,闯出了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五年累计解决87万群众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83%;完成农村电网改造5000多公里,改造低电压村(组)896个;新修通村公路6096.5公里,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1.3%,通乡油路实现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窑)9.72万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5万人。贫困群众增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扶持贫困农户新增林果11.32万亩,新建瓜菜大棚3865座,引进良种畜11万只(头)、新建养殖棚圈8364座,草畜、苹果、瓜菜、苗林产业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双联”行动深入推进,组织全市2507个机关单位、3.29万名干部帮联537个贫困村、14.58万个贫困户,帮办实事15万件,落实社会扶贫资金物资30.45亿元。全市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93.49万人减少到28.5万人左右,贫困对象人均纯收入由1212元增加到3300元左右。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抢抓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庆阳机场4C级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开通5条连接国内大中城市的航线;西平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市不通铁路的历史;群众翘首以盼的银西高铁开工建设;西长凤、西雷2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21.75公里;建成西镇、宁长、西合、新南4条二级公路,实现了县县通二级公路的目标。坚持“四水齐抓、五措并举”,完成了扬黄人饮续建、环县苦咸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巴家咀泵站更新改造、庆阳市南区雨洪集蓄保塬生态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一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小盘河、莲花寺、五台山水库全面开工建设,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紧扣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甘肃东部门户城市的目标,统筹推进市区、县城、小城镇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水、电、路、气、热等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累计达到15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3.46%,较“十一五”末提高了9.67个百分点。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陇东能源基地开发规划和“两个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方案分别获得国家能源局和省政府批复。油气资源开发再上新台阶,全市原油产量、加工量五年累计达到3186万吨、1588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2.1倍、3.2倍;庆阳石化600万吨/年炼油升级改造和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稳步推进。煤炭资源开发步伐加快,3个区块完成普查、详查,刘园子煤矿建成投产,2015年产煤38万吨;核桃峪煤矿“四井”贯通,甜水堡2号矿井投入试生产;新庄、马福川矿井和正宁电厂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环县电厂列入甘肃省火电建设规划。风电基地建设填补了新能源利用的空白,南湫20万千瓦、毛井一期40万千瓦项目建成并网发电,毛井二期20万千瓦和甜水堡、紫坊、芦家湾3个5万千瓦项目抓紧建设。“一区四园”建设进展顺利,西峰工业园区(庆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已经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请示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现代农业发展健康稳定。大力实施保粮增收工程,粮食生产实现八连丰,总产量累计达到768万吨,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39万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明显,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达到350万亩以上。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51.6万亩,产量达到64万吨,“庆阳苹果”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中盛模式”带动肉鸡产业跨越发展,肉牛饲养量达到75万头,肉绒羊饲养量达到56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141万口;设施种植、订单种植、精准种植带动了高原夏菜和小杂粮基地建设,瓜菜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小杂粮市场已经拓展到省外;苗林产业走出了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建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56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711个,培育家庭农场100个;“维思特”杏产品、“刘巧儿”调味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新一代”、“晶谷”等22个农产品品牌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农业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电子商务发展成为新亮点,8县(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投入运营,环县、宁县、华池、镇原进入国家和省上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行列,市县乡村四级电子商务体系初步形成,带动发展各类网店6153个,电商交易额达到15.32亿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快速”通道。宁南煤炭物流园、陇东汽车城、嘉鑫国际建材城等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9个县乡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城乡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组建了庆阳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天富亿生态民俗村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环县山城堡战役纪念园、正宁县黄帝文化景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十二五”期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7.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引进甘肃银行兰州银行、交通银行商业银行分设机构及村镇分支网点,各类银行业机构达到21家,分支机构375个,初步形成了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共同发展的较为齐备的金融机构体系。养生保健、休闲娱乐、咨询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坚持发展改革成果惠及民生,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创业就业社会保障等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426元,比“十一五”末净增10973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45元,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城乡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3.95∶1缩小到3.37:1。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新建公办幼儿园415座,改造提升城区学校18座,新建中职学校实训基地6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9.5%、94.23%、83.93%,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高考二本以上进线率达到30.8%。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市、县、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加强,实施市、县、乡医院改扩建项目107个,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081个,基本达到医疗机构建设“市县规模化、乡镇规范化、村级标准化”;中医药事业长足发展,建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新农合保障能力持续加强,连续5年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有效缓解了广大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完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规划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57个、“乡村舞台”847个、“文化集市”48个、农家书屋31个;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兴盛,全市共新创各类剧目100多部。广泛开展创业促就业、发展促就业活动,加强弱势群体就业援助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五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社会保障统筹推进,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社会保险待遇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养老服务设施699个,床位达到916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7.4张。五年来,投资235.5亿元,为民办理实事175件,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两型”社会建设富有成效。以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拓展环境容量为目标,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重、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齐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再造一个子午岭”和“固沟保塬”工程为牵引,累计造林3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48%;完成流域治理1832.4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46.39万亩。加大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力度,淘汰关闭高能耗、高污染企业4家,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3921辆,建成集中供热站29处,拆除中小锅炉60多台,完成8县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升级改造。统筹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实施城市垃圾集中处理、农村环境整治、生态示范创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等工程,5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94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油区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创造了绿色、环保、安全、清洁生产的“生态建设模式”。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95%的行政村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财税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建立了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险基金四位一体的政府预算体系;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行,实现了预算执行全程动态监控;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总规模8亿元的“2014庆阳经投债”成功发行。医改工作深入推进,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庆城、合水等7个县被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推进,8县(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3.7万亩。生态文明体制、国有林场等改革进展顺利。对外开放成效明显。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全面加强与中亚、西亚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与意大利卡布拉罗拉市签署了友城结好协议,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签署了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元方实业集团、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业分别在吉尔吉斯斯坦、美国投资置业。高规格承办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成员方第四次联席会议暨《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新闻发布会、中国“两院”院士庆阳高峰论坛、中国·庆阳循环绿色发展战略论坛;成功举办了纪念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活动、全省“十二运”、全国第二届“红运会”、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及第24届西交会等盛大节会;先后组团赴北京、上海巴黎等国内外大都市举办了文化交流周等外事联谊活动。积极参加重点节会招商,开展“千名陇商回家乡”活动,“十二五”期间,共实施5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219个,累计完成到位资金2136.62亿元,比“十一五”净增长9倍多。

——民主法治扎实推进。全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更趋完善,多党派合作和民族宗教形成的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两会”形成的议案、提案质量逐年提高、办结及时,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得到了进一步保障。通过广泛开展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六五”普法宣传等活动,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政治素质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明显提高。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机关作风、市民素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加强重大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预防职务犯罪、社会治安等防控体系建设,有力维护了全市社会大局的稳定。

二、发展的成功经验

回顾“十二五”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坚持弘扬南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认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两点一存”的特殊地位,弘扬南梁精神,激发加快改变老区面貌的紧迫责任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增强推进全市转型跨越的光荣使命感;耳熏目睹革命遗迹和革命前辈的言传身教,提升了为庆阳发展励精图治的忘我奉献精神。

——坚持创新思路,推动转型发展。在发展理念上,提出了创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的新理念;在发展重点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石油石化和煤炭生产转化两个千亿级产业链的首位产业发展目标;在发展模式上,坚持以不同区域产业特色为依托,提出了“粮农变牧民、变果农、变菜农、变林农、变市民”的“农民五变”发展模式;同时,坚持以生态立市为目标,提出了“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宏大工程。一系列新思路的引领,提升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在全省经济总量的份额。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享。一方面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顺民意、惠民生、急民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水平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将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融为一体统筹谋划,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和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狠抓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坚持富民强市,进位升级。富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强市是发展的美好愿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道理”和“硬任务”。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入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创新发展思路,凝聚发展智慧,汇集发展力量,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在逆境中进一步彰显了老区人民不屈不挠、跨越赶超的拼搏精神。

——坚持改革开放,借力发展。用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用开放的思维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协调陕甘宁革命老区共同发力,主动融入关天经济区,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难得机遇,进一步增强了庆阳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活力。

——坚持执政为民,实干兴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弘扬“南梁精神”,强化担当意识,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破难题、攻难关、抓落实、干到位;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三个一”包抓责任制,坚持以上率下,躬身实干,把国家政策与自身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仍属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仍是全市基本特征,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是产业培育缓慢,结构不够均衡。能源资源开发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下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经济发展贡献有限;地方工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滞后,底子薄、实力弱,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资源大市、产业弱市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整体落后的状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还需下大力气。

二是基础支撑的“瓶颈”制约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立体交通的构架还没有形成,城市路网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农村道路通达通畅程度不高,煤炭外运通道尚未完全打通;基本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支撑保障能力不足,水质型、工程型缺水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尚不能满足产业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根据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4年全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3.65%,在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指标同全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全市贫困面广量大,“十二五”末,全市仍有28.5万贫困人口,且相对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基础建设滞后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大、返贫率高,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道远。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缓慢,改善环境质量压力较大。耕地占补平衡与建设用地保障的矛盾依旧突出,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较严重,水土流失未得到全面治理,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压力的矛盾在个别县份仍然较突出。

五是公共服务功能不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共享资源依然缺乏,特别是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供给保障水平低,加快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创新驱动体系尚不完善、创新动力支撑不足,创新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

第二节 发展环境和阶段性特征

一、发展环境

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将处于后危机时期的结构调整期和缓慢复苏期,总体增长速度趋缓,新技术、新产业革命浪潮将对经济大结构、大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平衡的因素增多。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转型创新将激发新的发展动力。经济发展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由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增长动力向“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创新驱动、绿色驱动等多元转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趋势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比重持续提升,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多极化阶段,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度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强力推进,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支撑的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新兴业态进入快速孕育形成的新阶段,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生产组织方式、商品流通方式、居民消费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不断催生更多的新业态、服务新需求、商业新模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从全省来看,我省机遇叠加和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转型升级的挑战更加突出和紧迫,省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全面小康加快推进,扶贫攻坚任务繁重;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稳定增长任务艰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公共服务保障压力增大;特色区域发展格局日益形成,竞争更加激烈;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转型与改革开放直接融合。这种判断,是省委、省政府科学研究分析形势发展的大结论,也完全符合我市发展大环境的基本特征。我们要在肯定成绩、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寻求发展机遇的着力点。

——老区振兴机遇。国务院批复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见》和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延安座谈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全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座谈会、全省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倾力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省上对革命老区发展的关心重视,为庆阳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同全省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顶层设计机遇。国家将庆阳整体纳入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范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将庆阳建成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办29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庆阳建成“全国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陇东能源基地开发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见》将我市定位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这一系列定位,把庆阳的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省级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布局,为全市未来五年实践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政策叠加机遇。“十二五”期间,全市争取到了国家和省级层面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老区发展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政策扶持、重大项目布局、财政资金安排、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必将为庆阳加快发展,带来更多的政策叠加,成为全市发展强大的综合支撑。

——区域战略机遇。“十二五”期间,庆阳作为“东翼”主战场,经济总量升至全省第二,增长幅度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的区域中心城市、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天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甘肃省东部门户城市,区位优势更为明显,经济融合发展更为强劲,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更加显现,将成为甘肃仅次于兰州的综合区域中心。

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未来五年,全市总体上处于创新驱动、脱贫致富、转型跨越、多元提升的重要历史阶段。

——迈入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的完成期。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国家和省上对老区的要求,也是老区人民共同的愿望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延安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老区脱贫致富作出了系统全面精准的安排部署,具有极强的战略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省委、省政府的贯彻落实举措,为庆阳老区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支撑。紧紧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的“一号工程”和最大政治任务,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力打赢扶贫攻坚战,迈入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的完成期。

——迈入“五区一极”的加速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庆阳建成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和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这是对庆阳发展的宏大定位、高点定位和精准定位。在“十二五”期间起步健康、成效初显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这一定位将会成为全省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发展层次的“升级版”、转型进位的“发动机”。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融入,全市将迈入“精准脱贫攻坚示范区、国家能源战略重要接续区、西北绿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区、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的建设加速期,建成甘肃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迈入丝路经济带的建设期。全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始祖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汇集区,也是石化煤电化的核心区,还是连接西安至关中的便捷通道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十三五”期间,凭借这种地位和作用,进行大产业、大物流、大窗口、大文化、大金融、大项目的创建拓展,庆阳将在丝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迈入枢纽位势的形成期。随着全市整体经济位势的提升,以交通、电力、物流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庆阳机场扩建及新增航线的开通、7个通用机场的建设;铁路方面的银西高铁、环县至褚家湾铁路、庆阳至黄陵铁路的开建;公路方面的环县甜水堡至正宁罗儿沟圈、华池打扮梁至庆城、庆阳至平凉高速的开工以及国道的升级改造;庆阳±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的开工建设;以及庆阳综合保税区、宁南能源物流园、长庆桥陇禧物流园和粮食仓储库、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园、国家石油、天然气战略储备库的全面建设和部分投运,标志着庆阳在“十三五”期间迈入枢纽位势的形成期。

——迈入新型城镇化的提升期。庆阳作为陇东的首位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十三五”期间,要强化以人为本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创建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甘肃东部门户城市为目标,实现在农民工市民化、城镇产业支撑特别是县域经济支撑、城市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城市辐射功能拓展等方面的大幅度提升,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从而迈入新型城镇化的提升期。

——迈入科学发展的关键期。“十二五”期间,虽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发展的均衡性以及发展质量、效益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与沿边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十三五”期间,面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质量和效益双提升的艰巨任务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迈入科学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必须树立发展新理念,抢抓发展新机遇,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战略导向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扣“一个总体目标”(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五个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推进“三个生态”创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实施“四大战略”(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依法治市),打造“五区一极”(打造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攻坚示范区、国家能源战略重要接续区、西北绿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区、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建成全省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庆阳。

二、战略导向

依据国家和省上对庆阳发展的功能定位和战略部署,立足市情实际,顺应发展态势,聚焦重要领域,致力率先突破,以创建“三个生态”为引领,全力打造“五区一极”,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崛起。

——打造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攻坚示范区。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省、市“1+17”、“1+20”精准脱贫方案,突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深化“五个一”模式,推动脱贫攻坚由注重“强基础”向着力“提效益”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多元化”转变,由依靠“外推力”向催生“内动力”转变,由“多因性”返贫向“稳定性”脱贫转变,进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富民多元产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走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打造国家能源战略重要接续区。突出油煤气资源优势,树立“绿色循环、高效低碳”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为目标,创新推动“两个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探索形成终端产品倒逼追溯资源开发的新模式,加快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庆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实现资源集约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技术集成创新。以资源路径引导政策路径,以资源配置引领产业布局,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变后发潜力为成长动力,真正使我市的资源开发战略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西北绿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区。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创新思维,主打地方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和水平。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着力点,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继续做大做强草畜产业,壮大提升苹果产业,做精做优瓜菜产业,加快发展苗林产业,提质增效粮油产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创新,引导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探索形成“科技+”、“公司+”和“互联网+”的产加销链条式发展新路子。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围绕“红色南梁、岐黄故里、周祖圣地、民俗庆阳”四大文化品牌,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陇东南始祖文化历史区建设步伐,搭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平台,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展示庆阳宜居、宜业、宜游新形象,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位传输区和西安、延安、银川经济文化旅游圈创新对接区。

——打造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按照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部署,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和“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三大生态工程,建立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生态治理等机制制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进程,建成山清水秀、生态文明的新庆阳。

——建成全省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大开放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使我市的环境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掘和综合利用,在“陇东组团”的战略区域优势得到大幅抬升和有效体现,在陕甘宁三省交汇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得到拓展完善和充分彰显,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产业基础优势得到巩固提升和加速释放,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人才聚集研发能力,以及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真正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 发展原则、主要目标和重大战略工程

一、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活力。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寻求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推进政策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架构;推进科技创新,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推进企业创新,构筑有利于创新转化的开放平台,扩大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让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五化协同。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促进软硬实力协调发展,解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相匹配的问题;积极推进区域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优势充分释放的新路子。

——坚持绿色发展,构建“两型”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生态屏障为本,以和谐共生为根,分类推进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区、生态脆弱区、重点开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主体功能强化,加快推进产业低碳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进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庆阳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构筑向西开放平台。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扩大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积极推进向西开放,“走出去”开拓发展新空间;积极推进双向开放,“引进来”注入发展新活力;积极推进融合发展,“融进去”构建发展新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增加群众福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聚焦精准扶贫,把握民生精髓,全面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综合考虑“十三五”发展环境、发展基础、主要任务和增长潜力,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发展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在提高发展均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到2020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效益进一步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结构调整目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比提高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瓶颈”制约明显改善。新建铁路698公里,高速公路573公里,普通国省道1378公里,庆阳机场4D级改造积极推进,开辟重点省会城市和重要旅游商贸航线航班;新建2座33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到2020年,纵贯全市的铁路、高速公路基本建成,民航线路和电力外送“空中走廊”形成网络。水资源利用和远程调水工程同步推进,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民生保障目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稳定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12%,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25万人,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300万人次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岁。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管理体制更加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平安庆阳建设进一步加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结构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国民素质目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动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8%、97.6%、93.2%,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生态建设目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循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建设“天蓝、地绿、水碧、山青”的美丽庆阳。

——改革开放目标。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现代市场体系和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外向型、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招商引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对外对内双向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极大拓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节点位势明显提升。2020年,非公经济比重提高到50%左右,出口总额达到6.8亿元,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以上。

庆阳市“十三五”期间主要指标预测表

三、十大战略工程

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着力实施好十大战略工程。

1.精准脱贫工程

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见和“1+20”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到2017年实现整体稳定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1:精准脱贫工程

1.交通:到2020年,全市80%的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

2.水利:到2020年底,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9%,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以上。

3.易地扶贫搬迁:瞄准建档立卡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到2018年,实现应搬尽搬。

4.危房(窑)改造:到2017年底,全市累计改造农村贫困群众危房(窑)58637户,基本消除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窑)。

5.电力:到2016年底,全市所有贫困村及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

6.草畜产业:到2020年,肉羊、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200万只、100万头。

7.瓜菜产业:到2020年底,瓜菜总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

8.苹果产业:到2020年,力争全市苹果面积达到200万亩(其中贫困村34.56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贫困村17.28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50万吨。

9.电子商务:到2020年,全市贫困地区基本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全市贫困地区宽带家庭普及率大幅提升,4G网络全覆盖。

10.教育:到2017年,实现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每年约2.7万名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约1万名贫困家庭高职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到2020年,全面完成“改薄”任务。

11.文化:到2017年,完成66个未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上等级和537个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

12.卫生计生:到2018年,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供暖、贫困县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三个全覆盖”,实现新农合保障能力、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贫困人口健康服务保障能力、计生家庭保障能力“四个提高”。

13.社会救助: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14.金融支持:到2016年,所有行政村实现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社全覆盖。

15.劳务培训:到2020年,累计培训有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25.08万人次,劳务输转339万人次,新增技能劳动者9.8万人。

2.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深入实施全省“6873”和全市“6113”交通突破行动,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机场建设,打造区域交通次中心城市;着力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加快构建区域协调、配置均衡、保障有力的生产、生活用水体系;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动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专栏2: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交通:推进庆阳机场4D级改造,新建通用机场7处,新修铁路698公里、高速公路573公里、国省道1378公里、农村公路7878公里。

2.水利:加快小盘河水库、莲花寺水库、马莲河水利枢纽、农村饮水安全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白龙江调水、马莲河上游水质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

3.电力:推进庆阳±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新建1座750千伏、2座330千伏、6座110千伏变电站。

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以上,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到8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3.千亿级产业链建设工程

坚持集约开发、深度转化、生态优先、转型升级的原则,加快石油石化、煤炭生产转化“两个千亿级产业链”建设,加大资源开发和转化力度,打造国家能源战略重要接续区。

专栏3:千亿级产业链建设工程

1.石油化工:2020年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建成庆阳石化600万吨/年炼油升级改造项目,适时启动1000万吨/年升级改造项目前期。

2.煤炭资源开发:加快刘园子矿井达标达产,推进核桃峪、新庄、九龙川、早胜、合水东1号、宁西1号各800万吨/年矿井,钱阳山600万吨/年矿井,马福川、毛家川各500万吨/年矿井,罗川300万吨/年矿井,甜水堡2号240万吨/年矿井建设。到2020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产能达到6000万吨以上。

3.煤化工:加快40亿立方米煤制气、150万吨煤制甲醇、50万吨清洁汽油、60万吨煤制二甲醚项目建设。

4.天然气(煤层气):天然气产能达到30亿立方米,产量达到10亿立方米;煤层气产能达到10亿立方米,大力发展LNG等下游产业。

5.煤电:建设正宁电厂一期、环县电厂一期、甜水堡电厂2×66万千瓦,西峰热电联产、长庆桥热电联产2×35万千瓦,新宁电厂、长庆桥电厂、正宁电厂二期、环县电厂二期、合水电厂、罗川电厂2×100万千瓦,宁中煤矸石电厂、环县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13座电厂,总装机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

6.风电(光伏):风电装机达到210万千瓦,光伏达到40万千瓦。

4.现代农业推进工程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旱作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年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新增粮食储备3000万斤。以创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为抓手,打造“北部循环农业,中南部生态农业”的现代农业格局,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的附加值。

专栏4:现代农业推进工程

1.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对扬黄等6个灌区进行续建及节水改造,新增高效节水30万亩,新建小型水利工程425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新修梯田200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70万亩。

2.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在每县(区)建设1个绿色农产品加工区;做大做强150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认证100个农产品品牌,创建1000个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

3.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各地在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等基础上,拓展农业经营的多种功能,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

4.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治、植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等服务体系。

5.创新创业工程

推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体部署,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积极推行开放式创新,培育成长型企业,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不断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专栏5:创新创业工程

1.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完成80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建成市、县、乡、村(街道、社区)四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平台。

3.创业就业:实现全市各县区实训培训基地、创业园区、就业创业网络信息平台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转移就业10万人,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比“十二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

4.创新驱动工程:到2020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

5.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开展煤电一体化、炼油—化工一体化、食品精深加工与产品质量提升等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积极推进生态脆弱区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研发、综合利用与示范;有序拓展装备制造产业链,延伸煤化、石化产业链,打造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链,促进工业“两化”融合。加速农业现代化,开展种养加复合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高产优质新品种、高效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先进农业装备设施技术集成与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贮运技术研究与应用,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及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强化现代农业信息资源集成应用。到2020年,全市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

6.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工程

以红色旅游为引领,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始祖文化历史区建设步伐,打造红色南梁、岐黄故里、周祖圣地、民俗庆阳四张品牌,扩大业态规模和品牌吸引力,形成全省最大、国内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到2020年,旅游综合收入占生产总值8%,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

专栏6: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工程

1.综合景区:打造以南梁为中心的红色旅游景区,以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主的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区,以陇东窑洞民居、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等为依托的庆阳民俗文化旅游区,以子午岭林缘区为主的生态旅游区。

2.综合旅游线路:以红色旅游景区为轴线,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六条旅游精品线路。

3.六大文化工程:实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物遗迹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提升、节庆赛事会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4.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园、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天富亿生态民俗村等为支撑,推进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以庆阳皮影、剪纸、香包、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陇东窑洞民居等为依托,加快推进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7.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大力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三大工程。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0%;强化重点矿区生态环境监测,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专栏7: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1.重大生态工程:以“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和“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三大工程为总抓手,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元城河流域百万亩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北部防沙治沙、资源区开发治理等工程,构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2.环境保护:实施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防治、农村环境保护工程;加快县城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雨污分流项目和县、乡、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3.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加快构建城市工业、餐厨、医疗、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加大污染源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技术建设。

4.节能减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一批重点节能降耗工程;强化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一批污染物减排项目。

5.循环经济: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建设石油化工、煤电化工循环经济基地,延伸补充石油化工、煤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环保建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五大产业链条,推动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循环社会及服务业发展。

8.地方工业提振工程

以健全地方工业体系为目标,改造提升食品、建材、中药材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逐步构建特色化、多元化地方工业体系。

专栏8:地方工业提振工程

1.加快地方工业升级: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建材、机械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达10%以上。

2.培养壮大中小企业:进一步挖掘中小企业增长潜力,加大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50户。

3.园区建设:以“一区四园”为依托,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煤电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9.民生改善工程

着力改善民生,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3∶1以内。

专栏9:民生改善工程

1.教育: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确保新增教育资源向农村、县城、新区集聚,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2.社会保障: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低保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3.社会救助: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

4.养老服务: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以老年健康服务、老年文化娱乐、老年体育健身、老年金融服务、老年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力争形成一批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等相关领域互动发展。

5.卫生计生: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融合医疗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10.改革推进工程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市场体系、非公经济、财税、投融资、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证。

专栏10:改革推进工程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力消除束缚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的体制障碍。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分类建立健全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落实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各级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各部门信息共享。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所有制优势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建立国有企业重大信息公开制度。深入推进企业管理提升工程。

3.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建立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深化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开发工作格局。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健全防范债务风险管理办法。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落实国家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资源税等改革部署,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工作。

5.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投资的管理职能,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扩大自然灾害保险的范围。进一步推动发展普惠金融。

6.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推进贸易流通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机制。

第三章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把创新作为统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汇聚创新资源,发展创新产业,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创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以创新的巨大能量多方位驱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争取把庆阳建成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

第一节 提升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对现有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嫁接改造,进一步集聚和整合创新资源要素,扩大石化、煤电、煤化、交通、水利、建筑等行业创新基地的示范带动效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模式创新、政策支撑、服务集成”的方式,对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庆阳特色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和科技服务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研发机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创新战略联盟,开展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到2020年,全市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0家,省级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10家,创业导师50名,市级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3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具有“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功能的科技大市场,推动形成技术、成果、信息、专利、大型仪器、人才、项目、金融为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带动区域科技创新管理能力提升。全面实施创新引领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工程,重点开展高产优质农作物、林果、瓜菜、特色小杂粮等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冬小麦、玉米、马铃薯、油料、小杂粮,肉(绒)羊、肉(奶)牛、优质瘦肉型猪等品种创新,特别是加大早胜牛、陇东(子午岭)黑山羊、黑猪、黑毛驴、环县滩羊,宁县晋枣、曹杏、黄甘桃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力度,“十三五”期间力争引进和培育农业动植物新品种70~80个。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增加财政投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动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协同创新。吸引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合作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支持发明创造,提高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提升核心专利数量。到2020年,全市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3件。

第二节 强化创新主体的决定作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各方力量建设创新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步伐,着力构建“大中小”并举、“工农贸”并茂,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各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建设互联网+现代旱作农业试验区,推动苹果、瓜菜、禽畜等名优特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互联网化,提高农业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加快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管理全过程的综合集成应用。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第三节 突出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

坚持以用为本、人才优先原则,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加速人才资源积累,优化人才结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健全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按照《庆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行更加开放、灵活、适用的人才政策,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着眼于破除人才工作中涉及的身份、所有制、地域等体制机制性障碍,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和管理服务工作,建立有利于人才聚集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高端优质人才的聚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落实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政策,赋予创新型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竭力创新创造。

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要求,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重点培育和引进我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突出业绩优先、成果优先和能力优先的原则,激励专业技术人才钻研创新,竞争向上。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培训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培养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带动年轻人和草根人才创业创新。整合市域内大中专学校组建创客平台,吸纳社会人才,加快培养80后、90后等创业创新人才。

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打好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精准扶贫的“组合拳”,提升科技扶贫的“含金量”,以全市537个贫困村为主战场,在全市大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入户、入园、入企活动,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团队下派模式,聘请省内外高层次专家担任科技特派员,联合企业、科技示范园区协同创新,开展重大科技计划实施,新产品研发和成果推广工作。到2020年,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20人,培育2~3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培育3~5个产业技术体系,引进或培养3~5名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培训各类人员20万人(次),技术骨干2万人;农村每户有1名科技明白人,全民科技素质明显提升。

第四节 彰显金融创新的助力作用

拓展金融资金使用渠道。创新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促进各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充分撬动社会资源特别是银行信贷资金,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融资难题。积极采取PPP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具备条件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在“新三板”和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推进可持续融资和信用平台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私募债、区域集优债等模式融资,扩大股权、债券和票据融资规模。加强与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合作,争取兰白创新试验基金支持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与省科技投资公司合作,通过注入风险补偿金,撬动省科技公司资金扶持全市科技型企业发展。

推进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深化“引行入庆”战略,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来庆投资发展。适时启动外资银行引进工作;加快推进县(区)农村信用联社改制步伐;积极争取民营银行试点指标,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快村镇银行筹建进度,尽快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鼓励民营、外资发起设立创业投资企业、产业基金、融资性担保机构、融资租赁公司。推动小额贷款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加强风险监管和内控机制建设,争取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改制。

加快区域金融市场建设。健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发挥好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对农村金融的补充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投资公司、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和合作发展基金,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大力发展融资租赁、金融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增多做优金融主体。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新模式,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格局。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发展普惠金融,提高服务小微企业、草根创客等市场主体的能力和效率。

第四章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精准脱贫示范区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精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按照国家和省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总体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最大责任、最大任务,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贫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坚持脱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到2017年底,全市8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以下,实现整体稳定脱贫;到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全力构建精准扶贫新机制

按照省委、省政府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总体安排,加快实施全省“1+17”和我市“1+20”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见方案,落实“五个一批”扶贫措施,深化拓展“五个一”扶贫工作模式,将顶层设计的制度创新和基层贯彻的实践创新联动起来,努力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向纵深。

——以“六个精准”为标尺,把扶贫脱贫瞄到人、落到户。对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等六个精准严格要求,逐一落实。细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缺门路等不同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制订需求清单,绘制施工图,列出进度表,因村施策,因户制宜,做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窑)改造、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一个不落、一项不少地把扶贫举措体现在每个贫困户身上。

——以“五个对接”为标杆,践行扶贫脱贫新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扶贫政策为新的坐标,从整体发展水平提升确保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做到政策、项目、资金、机制、平台“五个对接”。政策上,善于把扶贫脱贫的各项政策落实到具体措施办法和行动计划上,确保政策真正发挥作用。项目上,要分门别类地列出项目清单,逐一落实,加快建设。资金上,积极探索金融帮扶机制,以财政资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加大贫困村互助资金支持力度。机制上,善于创新,多方借用,特别是在土地流转、金融服务、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改革要先行先试,率先取得经验,探索可复制的样板。平台上,不仅与国家和省上的战略平台相衔接,成为大战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加强与省内外的区际联系,率先实现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的新突破。

——以“五个突破”为标准,综合考量扶贫脱贫新成效。围绕完成国家新的脱贫目标,结合庆阳实际,着力实现“五个突破”,即:在贫困人口,特别是老区人民过上殷实的好日子上取得突破;在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制约最大瓶颈上取得突破;在培育富民产业的大文章上取得突破;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最大关键上取得突破;在改变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上取得突破。(www.daowen.com)

——以精准改革为动力,创新精准扶贫新机制。加快贫困县、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鼓励土地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工具、农业设施等资源资产参股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其他农业项目。建立县乡村三级公告公示制度,全面公开扶贫对象、资金安排、项目建设等情况。建立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资金分配与贫困发生率、减贫人口、扶贫绩效和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效果挂钩。产业财政扶贫资金主要以贴息、担保、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方式投放到贫困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贫困人口通过搬迁、务工、就业、创业等形式在城镇落户;降低门槛,采取积分制等灵活多样的措施,促进技工、技师等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优先落户,对吸纳贫困人口落户较多的县(区),相应增加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完善以减贫结果为导向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精准考评到村到户、到每一个帮联干部。全面落实双联成效评估、意见征集反馈、干部驻村帮扶、双联干部述职、干部逢提必下、法治宣传教育等制度。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对在贫困村开发能源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以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的方式进行补偿。支持贫困户采取多种资产参股或以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方式投入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取得更多收益。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第二节 精准落实脱贫攻坚新举措

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打捆用好各类扶贫政策,持续发力,深化落实,务求实效;把精准脱贫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对接起来,探索和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举措,整体推进贫困村到“小康村”的精准跨越。

——实施基础设施脱贫工程。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在完成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争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立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做到水质检测全覆盖,彻底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好环县国家苦咸水淡化产业试点工作。到2020年,使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9%,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以上,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的安全问题。推进贫困村道路畅通工程。以沥青(水泥)路为标准,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并对居住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组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对断头路实施硬化联通。到2020年,实现80%的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支持农村电网建设。结合农村电网现状和发展需要,继续加大对农网改造升级的倾斜支持力度,提升贫困地区电力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安排专项投资用于农村动力电覆盖项目建设,实现到2016年底所有贫困村、自然村通动力电的目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百兆光缆工程”、“百县宽带乡村工程”,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倾斜贫困村、贫困户,在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到2020年,力争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全面完成“三网合一”和电视节目地面无线数字覆盖工程,在实现乡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到2020年,力争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积极开展互联网为民便民服务,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

——实施脱贫攻坚“六个一批”工程。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引导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分别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吸引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依托自然禀赋、区域特征和市场需求,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大力推广“中盛”现代养殖、“海升”苹果栽植和招商承包培育苗林等新模式,把苹果、草畜、瓜菜、苗林等培育发展成为富民增收的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让贫困群众更多分享农产品加工经营收益。加快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发展光伏农业。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开辟群众增收新渠道。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土保持、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合理调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力度。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加快改善人居环境。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突出建档立卡户重点,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工作推进等方面优先考虑,确保2017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房(窑)改造任务;按照“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目标,在坚持整村整社搬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科学选址、分类搬迁,积极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改善条件等多种模式,实现灵活搬迁;探索以县城、集镇、中心村安置为主,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确保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应搬尽搬。加大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力度,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开展医疗救助脱贫,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实现因病致贫人口稳定脱贫。实施教育扶持脱贫,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要求,加大因学致贫家庭扶持力度,逐步免除贫困家庭中职、高职在校学生杂费和书本费,落实贫困家庭在校高校生助学贴息贷款。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实施创业就业工程。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指导,围绕就业技能培训、“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贫困退伍军人培训等,每年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0万人;分期分批选送1000名基层农村骨干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研修深造。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有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一门致富技能。通过与省内外劳务合作交流,建立劳务输转基地等方式,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发展劳务经济,带动脱贫致富。每年稳定输转5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0亿元以上。

——优化整合扶贫资源。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出台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得到最大限度落实,努力争取与延安等其他老区实行无差别化支持政策。争取国家加大老区公益性项目投资,取消或降低市、县(区)地方配套比例。围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模式、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方面,用创新的思维方式科学设计改革措施,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对一些暂时拿不准、吃不透的改革举措,利用先行先试的方法,探索创新可持续发展模式,积极向国家汇报,争取国家支持在老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抢抓国省加大财力扶贫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国、省财力主渠道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重要预算内资金投向革命老区和贫困人口。充分发挥好政策性银行资金保本微利的开发性金融“供血”作用,全力推动民生领域建设;积极利用国家放宽企业债券发行条件的机遇,发行企业债券,解决民生项目融资问题;全力推动金融机构“直属惠农”网点建设和农行“四融”平台建设,深化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专业合作社试点,丰富合作社平台内涵,探索助推农村地区加快发展新路径。持续推进“双联”行动。落实“六项制度”,整合“双联”干部、大学生村官和到村任职年轻干部的力量,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干部驻村联户不间断。

第五章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基础支撑

坚持基础先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破解瓶颈制约,加快交通、水利、电力、城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一节 提升综合交通设施通达能力

以打造区域交通次中心城市为目标,围绕加快实施全省“6873”、全市“6113”交通突破行动,促进设施联通、硬件提升,形成“三横两纵”(三横:庆城至雷家角、庆阳至平凉、榆林子至正宁;两纵:甜水堡至罗儿沟圈、打扮梁至庆阳至长庆桥)的高速公路网和“三横两纵”(三横:环县至褚家湾、平凉至庆阳至黄陵、西平铁路;两纵:银川至西安、庆阳至长庆桥)的铁路网,全面完成以高速公路和普通省道为骨架的21条省道和县道升级改造工作。

——铁路连通。开工建设银川至西安、庆阳至长庆桥、环县至褚家湾、西安至平凉、庆阳至平凉、庆阳至黄陵6条铁路,基本建成贯通全市东南西北四个出口和连接能源化工基地、大型物流园区的铁路网,全面形成发达完善的铁路网络通道、现代物流通道和保障有力的安全通道。

——公路畅通。以县县通高速为目标,开工建设环县甜水堡至正宁罗儿沟圈段、正宁至榆林子段、华池打扮梁至庆城段、庆阳至平凉、太白至南梁5条高速公路,积极争取实施西峰至合水、宁县至长官、镇原至固原3条高速;建成普通国省道18条1378公里。全市建成以高速公路和二级以上公路为主的骨干公路网,实现全市各县(区)与连接周边地区的出口公路通畅。

——航路广通。完成庆阳机场4C级改造的同时,加快推进4D级改造,建设7县通用航空机场。积极扩展航线,加快开辟庆阳至成都、至西宁、至乌鲁木齐等国内重点省会城市和重要商贸旅游城市的航线航班,争取将庆阳机场列入国家口岸开放规划。加快综合保税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建设和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培育空港产业集群。

——优化市政路网结构。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打通断头路段,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多层次、立体化的路网格局。加强交通拥堵路段改造提升,科学设置人车行道,有效缓解拥堵问题。加强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危桥加固改造,建成全市城市桥梁管理信息系统,落实桥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城市桥梁运行安全。加强交通设施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实现道路硬化。建设建制村通畅沥青(水泥)路3890公里、易地搬迁配套等公路156公里、国有林场道路621公里、村道联网和断头路1760公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1944公里,彻底解决通村道路不能联网、断头多的现状,打通农村公路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实现广大农村地区路通车通、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大力发展乡村客运,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目标。完善以市区为中心,外连周边省区,内通县乡村组,层次分明、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到“十三五”末,农村公路实现所有县道和50%的乡道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80%的自然村(组)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完成林区道路的改造,达到三级或四级公路标准;强化对已建成道路的养护,逐步实现养护全覆盖。

第二节 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空间均衡、系统治理、重点投入,构建区域协调的水资源配置系统、保障有力的区域供水系统、安全可靠的城乡居民供水系统、增产增效的农业节水系统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系统,保障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破解水利建设滞后局面。

——加快区域供水建设。加快小盘河水库、莲花寺水库、五台山水库、马莲河水利枢纽、农村饮水安全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白龙江调水、马莲河上游水质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实施大唐沙井子矿区煤电一体化项目供水专用工程、葫芦河输水管道工程、西川工业园区供水工程、长庆桥工业区供水工程及镇原、宁县、合水县城城区供水等项目;全面完成扬黄延伸向庆城供水工程;积极推进已纳入全省小型水库规划的甜水堡调蓄水库、南佐水库等13座小型水库的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推进农村“五小”水利工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川区和塬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继续按照“高起点、高科技、规模化、高效益”的原则推广实施,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环县和华池县实施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方式,加快建设进度,促进草畜产业发展;实施巴家咀灌区、华池悦乐元城灌区和扬黄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扩大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因地适宜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提灌、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整合各类农田节水项目,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启动实施董志塬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和董志塬地下水超采区治理。

——加大地下水勘查开发力度。围绕陇东盆地能源基地建设和严重缺水区域人畜生活用水需求,重点勘查西峰巴家咀、宁县长庆桥、华池县、环县县城深层地下水水源,评价水源地允许开采量,有效解决西峰、长庆桥、华池县、环县等工业园区及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开展老油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监测监控和修复工程,严控地下水超采,对石油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实行定额取水标准。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采矿许可。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组织开展重点流域废水排放源调查,完成所有集中区饮用水源保护划定工作,并严格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完善预警系统。

第三节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适应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清洁能源和智能用电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配电网升级改造,全面提升电网承载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重点推进庆阳±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外送通道建设,实施庆中变、宁县变330千伏及正宁宫河、西峰工业园区、温泉等110千伏变电站工程,确保重大产业开发用电负荷增长的需求。解决好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及城农网供电“卡脖子”和“低电压”问题,新建35kV变电站27座、扩建变电站5座,新建10kV线路架空线路3264.9公里,全面提升农村供电能力,实现乡乡都有供、变电所,保障用户的正常用电。力争到2020年市辖供电区配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7%、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9%,县级供电区配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3%、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35%。

第四节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建设陕甘宁区域中心城市和甘肃东部重要门户城市为目标,按照市区优化提质、县城扩容升位、小城镇功能配套的思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以长环线(长庆桥镇—西峰区—庆城县—环城镇—甜水堡镇)为城镇发展主轴,以国道309线(太白镇—板桥乡—驿马镇—三岔镇)和省道303线(正宁县—宁县—肖金镇—镇原县)为城镇发展两条次轴,强化极核,轴线发展,梯度扩展,促使城镇布局规模化、均衡化、一体化,努力构建以“1个中心城市、7个特色县城和30个重点小城镇、重点工业集中区”为支撑的城镇发展体系。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棚户区改造为牵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快城市主干道路建设和老城区道路改造工程。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交枢纽站建设;以学校、医院、车站、剧院、大型商场、居民小区、集中办公区等为重点,优化公交站点和线路设置,提高覆盖率,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城区绿地、广场等公共用地资源配建地下停车场,优先在市区新建智能立体车库;及早谋划布局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优化车用油气供应网络,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早布局充电桩设施。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地下管线,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和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推动西峰城区水质改造工程,确保饮水安全;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外洪内涝应急处置设施,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气化庆阳”建设步伐,提升燃气输配、储备、供应保障能力,到2020年,城市燃气入户率达到80%以上。加大城市供热设施提质改造,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提高交通、水务、电网、安全等基础设施和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到2020年,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突出城市生态体系建设。结合国家生态市创建活动,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栽植、高水平管护,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高品质的绿化工程,提升城市绿化质量和档次。围绕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城乡环境整治等,加大城市主题公园、街头游园、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完善城市绿地布局,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积极规划建设广场和街心游园,加快城市绿化步伐,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着力创造“天蓝、地绿、水碧、山青”的宜居环境。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

——提升城市管理及综合治理水平。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坚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好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安全、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加强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饮水安全建设,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的方式解决乡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完成116个小城镇道路给排水工程提质改造以及7878公里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加强以太阳能、生物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建设及相关技术服务。加强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农村邮政设施和宽带网络建设,新建1279个村级邮政站。逐步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培育面向农村的大型流通企业,增加农村商品零售、餐饮及其他生活服务网点。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环境基础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和耕地环境保护和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工作,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激励机制,废旧农膜的回收率达到85%以上。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着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第六章 提升综合利用水平,构建能源化工产业新体系

强化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的位势,加快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国家能源战略重要接续区。

第一节 围绕“双千万吨”,打造千亿级石油石化产业链

坚持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促进陇东油区既增储又增产,建成千万吨级大油田;坚持绿色发展,在不断提高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的原则,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动石油炼化升级。积极支持原油生产企业持续加大产能建设,强化老区精细勘探,推进新老油区接续发展,每年新增产能100万吨,“十三五”末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加快推进庆阳石化600万吨/年炼油升级改造项目,力争到2020年原油加工量达到600万吨;超前谋划并启动实施1000万吨/年炼油升级改造工程。

——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加快发展石化下游产业,采用乙烯、丙烯、碳四、苯链式和油煤耦合转化等五种模式,加快实施80万吨大乙烯、50万吨PX、12万吨烷基化油清洁燃料、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力争到2020年建成为全省最重要的石化产业集中区和西部地区石油石化产业集聚中心。

第二节 围绕“亿吨煤炭”基地,打造千亿级煤炭生产转化

围绕煤炭分质分级利用,不断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构建全省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煤炭生产转化产业链;根据电力外送和区域内负荷增长需求,注重协调内用与外送的关系,重点推进外送煤电工程建设,建成国家重要的煤电外送基地。

——继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积极配合国、省加快环县沙井子南部、合水县瓦岗川、宁县平子—米桥、合水县蒿咀铺、庆城县南庄等区块勘查进度;在完成庆城县高楼—合水县板桥、宁县—泾川荔堡、宁县付家山等区块详查的基础上,尽快进入开发阶段。

——稳步推进大型主力煤矿开发。加快甜水堡2号矿井达标达产,推进核桃峪、新庄、马福川等矿井建设。到2018年,建成核桃峪800万吨/年、新庄800万吨/年、甜水堡2号240万吨/年,总产能达到1840万吨/年;2019年,建成马福川500万吨/年矿井;到2020年,建成九龙川800万吨/年、钱阳山600万吨/年、毛家川500万吨/年、罗川300万吨/年、早胜800万吨/年、合水东1号800万吨/年、宁西1号800万吨/年等矿井。到2020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产能达到6000万吨以上。

——按照“煤电化、分质利用”的思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建设40亿立方米煤制气、150万吨煤制甲醇、50万吨清洁汽油、60万吨煤制二甲醚、20万吨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项目;坚持“煤从空中走”战略,积极推动正宁电厂、环县电厂建设,到2020年,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争取庆阳±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推动煤炭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培育以“原煤、环保发电—热电联产—粉煤灰—建材”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节 围绕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开发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陇东天然气勘探开发步伐,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风电,有序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加快农村沼气生物燃气开发,加快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

——推进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加快宁县—合水、马岭—环县、华池、镇原北部等区块天然气勘探开发,到2020年,产能达到30亿立方米,产量达到10亿立方米,实现管道输气到县城。积极探索地企合作新机制,加快天然气利用项目建设,打造甘肃乃至西部地区最大的LNG生产基地。加强宁县—合水、庆城—环县区域煤层气勘探,以南义、马岭为重点,实施高瓦斯煤矿井下规模化抽采,力争煤层气产能达到10亿立方米。全力支持晋煤集团的产业合作项目,加快煤层气液化厂等配套项目建设。开展页岩气资源预评价工作。

——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环县、华池、镇原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十三五”末,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10万千瓦和40万千瓦。

顺应国家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能源战略通道建设的部署,新建战略石油储备库和天然气调峰储气设施。

第七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绿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区

按照稳粮增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销体系,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绿色安全、市场广阔、富民惠民的西北绿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区。

第一节 全方位改造传统旱作农业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粮食单产和综合保障能力,重塑“陇东粮仓”。“十三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沃土工程”和“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率。结合第二轮百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大规模兴修梯田,平整耕地,优先实施坡改梯,并配套田间机耕道改造建设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耕作进程。2017年梯田化率达到85%,全市全部建成梯田化县。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有灌溉条件的农田更新改造渠系,配套建设灌溉管网,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保灌面积。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每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50万亩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7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700万亩;实施优质良种工程,加快优质、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积极推广日光温室高效栽培、果园规范管理、深松保护性耕作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抗旱能力。实施秸秆青贮养畜工程,推广大型机械联合收割,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和粉碎还田,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研发推广,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横向合作,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建立种子生产基地;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继续落实草原补奖政策,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扎实开展农村污染综合治理,控制农业用水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通过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废旧农膜地膜回收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第二节 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大力发展草畜、苹果、瓜菜、苗林等主导产业,培育提升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做强苹果产业。充分利用苹果产业带的自然资源优势,以8县(区)80个重点乡镇为主,建立健全市、县、乡果业管理服务机构,全力实施苗木繁育基地建设、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果品宣传推介“四大工程”,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加快郁闭低效园改造步伐,促进苹果生产、商品化处理、贮藏营销、宣传推介、果品加工等全链条化提升,扩大“庆阳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的美誉度、知名度和附加值。“十三五”期间,每年新栽苹果10万亩以上,改造郁闭低效园6万亩以上;到2020年,建设万亩以上果带20个以上,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其中挂果面积达到10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50万吨以上。

——做大苗林产业。充分利用子午岭林缘区和宜林荒山区,实施密植造林、苗林产业培育和宜林荒山造林工程,适时发展林下经济、苗木经济和体验旅游、生态鉴赏、休闲度假等产业,提高生态效益,拓展林农增收渠道,每年完成苗林结合培育面积100万亩。

——做精草畜产业。以建设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市和实施千万只肉羊产业发展规划为抓手,统筹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草畜产业协调发展,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草产业基地。以宁县、镇原县及子午岭林缘区、北部山区为重点,打造优质肉牛产业带;以环县、华池县、庆城县、宁县为重点,建设优质肉羊产业带。结合良种繁育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推进规模养殖和健康养殖。积极推广“中盛”等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在大面积退牧种草的基础上,发展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基地、草产品加工和饲料工业,打造草业大市。到2020年,肉羊、肉牛、生猪、肉蛋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200万只、100万头、200万头、1亿只,紫花苜蓿留存面积保持在500万亩,秸秆青贮达到400万吨。

——做优瓜菜产业。以设施瓜菜“百千万”工程建设为抓手,突出集约化育苗、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打造特色优势明显的冷凉型“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和设施瓜菜生产基地。稳定日光温室生产,扩大塑料大棚面积,每年新增设施瓜菜1万亩;扩大复种面积,调整品种布局,集中规模发展白菜、萝卜、辣椒、豆角、甘蓝、西葫芦等高原夏菜。以品种改良、品质改进、提高单产、品牌创建为重点,在优势产业区大力开展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创建。到2020年,瓜菜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其中设施瓜菜生产基地19万亩,高原夏菜基地60万亩、特色瓜菜产业基地74万亩。

——做好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全市农业资源类型多、差异性大的优势,挖掘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潜力。以北部山区和子午岭林缘乡镇为主,重点扩大荞麦、燕麦和豆类生产规模;以南部县区为主,重点发展糜子、谷子等绿色小杂粮种植,每年种植小杂粮100万亩。围绕打造中医药之乡和岐黄故里品牌,打造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中药材种植区,每年种植中药材10万亩以上,力争把庆阳市建设成全国知名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和中药材交易基地。

第三节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紧紧围绕构建西北绿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区,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加工能力。完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评价体系,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动态管理。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向庆城驿马、镇原金龙、宁县和盛等工业集中区入驻,发挥集聚效应。到2020年,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销企业达到350户,农民合作社达到800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0户以上(其中国家级5户,省级50户,市级95户),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1000个,家庭农场达到200个,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以上。

——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大龙头企业技改技术创新项目扶持力度,力争使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的产品深加工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队伍或技术依托单位。

——提升利益机制创新与辐射带动能力。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实现企业农户双赢。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自愿平等、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鼓励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20年,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的比例达到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农业知名品牌。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知名品牌创建活动;鼓励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拓宽“农超”对接、直销专卖、定单营销、网络营销、农产品会展、观光农业和知识营销等渠道,到2020年,打造农业知名品牌10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个,省级著名商标50个。

第八章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提振地方工业

按照“供给侧”“需求侧”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以健全完善地方工业体系为目标,按照“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计划和“优化结构、高端高新、集聚集群、融合发展”要求,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中小企业实力,逐步构建特色化、多元化地方工业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力争到2020年,实现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优质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地方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以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以引进龙头企业为助推器,以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坚持抓大扶小并举,内育外引并重,扩量提质并进,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打造名牌企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质量效益,加快地方工业升级。

——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优质粮油和小杂粮、果蔬、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传统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换,从粗放低效向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向全链循环发展,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大力支持地方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自身优势,推进建设禽畜产品、特色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链,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庆阳福润公司、镇原中盛公司、合水古象奶业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全产业链模式;以中小企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进企业设备升级改造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改变小杂粮、杏果、瓜籽、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初”字号、“原”字号产品结构,实现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

——改造传统建材业。加快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依托环县甜水堡、正宁周家工业集中区,积极研究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农作物秸秆纤维等工农业废弃物制作的新型建材制品;拓宽新型建材应用领域,重点发展低能耗高性能水泥、新型墙体材料、高端无毒防火保温材料、化学建材等建筑材料和延伸加工产品,培育和壮大优势替代产业,形成以循环型、生态型、环保型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

——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依托庆阳能化、长荣机械等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采掘装备、炼化装备、机械维修、化工助剂等石油配套产业,建成西部石油配套产业集群。在庆城西川、宁县和盛、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建设煤炭生产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大型设备维修、机械加工制造,尽快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培育中药材加工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医药研发平台,做大做强西峰制药、甘肃益尔药业等医药加工企业,建成合水陇源中药材公司等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药饮片加工、现代中药、发酵工程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

第二节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传统能源产业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做大优势、做强特色、提升水平为目标,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突破关键技术,因地制宜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知名品牌企业进驻,主动承接发达地区外资“西进”和产业转移,带动地方工业晋位升级。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挥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相结合、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加大对中高端产业、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标志性、具有引领作用的科技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外包,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并增加研发投入,壮大研发产业规模。到2020年,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基本建成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体系,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以上。

第三节 培育壮大中小企业

围绕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求,加大简政放权、减税减负、金融改革力度,加快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产业优化重组,不断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搭建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制度环境,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成本高、税负高、用工难等问题,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引导非公经济主体围绕能源资源产业开发,发展配套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分类指导和特色帮扶,年均创建小微企业2000户以上,形成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格局。启动实施新一轮重大基础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装备更新,推动延伸产业链和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企业增效、产品升级、产业转型,扶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规上工业企业,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50户;鼓励和支持有上市意愿、有基础条件的骨干企业开展要素整合、资产重组、技术改造,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旗舰型领军企业。

——努力搭建服务平台。推进市县两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作,抓好市级中小企业服务窗口平台建设,力争每县(区)建成1个功能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加大非公企业、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抓好职称评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建设创新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融合,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做好企业专利新产品、名优品牌申报认定和服务,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性区域创新体系,力争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助保贷”、诚信担保贷款、“税易贷”等金融业务的融资服务作用,在降低抵押条件、降低贷款利率的前提下,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金的杠杆作用,着力化解企业融资难、难融资的问题。

第四节 推动园区提质升级

依据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城市要素,在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指导下,突出点线面结构,强化梯度集聚,培育优化各个工业园区,构筑“一区四园”的空间战略新格局,形成工业特色突出、资源配置高效、服务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竞争优势明显的工业格局。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加快建设”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多渠道筹集和整合资金。加快园区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通讯、网络和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和污水垃圾处理、文化、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主导产业集群。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以“一区四园”为载体,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煤电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引进和培育优势龙头企业,深度转化优势资源,延伸主导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实施开放合作、招商突破、金融驱动、项目推进、环境优化五大工程,全面建立健全开发区整合体制机制,搭建参与区域分工合作的产业平台,争取把庆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县工业集中区结合县域经济发展,顺应经济新常态趋势,整合资源要素,明确功能定位,建立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工业集中区新格局。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经营集约的原则,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业强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到“十三五”末,建成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全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功能完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良好,培育形成一批竞争优势明显、产业链条完整、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国内省内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工业集中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大幅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第九章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民族、自然等资源,打造“红色南梁、岐黄故里、周祖圣地、民俗庆阳”四大文化品牌,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始祖文化历史区建设步伐,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位传输区和西安、延安、银川经济文化旅游圈创新对接区。

第一节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以红色文化、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子午岭自然生态风光为基底,以红色南梁大景区为龙头,以重点景区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体,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配置合理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建成2个5A级、11个4A级、11个3A级国家旅游景区。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和27.5%,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20万人以上。

——加快旅游综合景区建设。以打造南梁(庆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统领,主动融入延安红色旅游圈,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核心带动功能,重点推进南梁红色旅游景区、陕甘红军纪念园、山城堡战役遗址纪念园等红色景区建设,做大红色游。依托良好的生态森林资源,以生态避暑度假产品开发为重点,加快建设以调令关、桂花园、夏家沟、东华池、连家砭为重要节点的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打造生态旅游的核心景点和知名品牌,做强生态游。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岐黄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加快实施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等项目,促进中医药产业、养生保健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做响岐黄游。充分利用民间特色庙会、社火秧歌、窑洞民居等农耕民俗文化资源,形成以“黄土风情民俗游”为主体的陇东民俗文化游,做精民俗游。到2020年,全面建成南梁红色旅游、周祖陵农耕文化2个5A级景区。

——推动建设六条旅游精品线路。借助构建民航、高铁、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网络和陕甘宁三省交汇的区位优势,重点建设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为北石窟—西峰区彩虹桥—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天富亿生态民俗村—庆城县周祖陵景区—环县东老爷山;红色旅游线路为彩虹桥—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天富亿生态民俗村—周祖陵景区—南梁红色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线路为天富亿生态民俗村—彩虹桥—西峰黑老锅冰窟景区—宁县古豳文化旅游景区—正宁调令关森林公园;寻根访祖养生旅游线路为正宁黄帝冢—宁县古豳文化旅游景区—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天富亿生态民俗村—周祖陵景区—岐黄文化生态园—北石窟寺—镇原潜夫山公园;子午岭探秘旅游线路为正宁调令关森林公园—宁县桂花园森林公园—合水夏家沟森林公园—东华池森林公园—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庆阳小环线三日游线路为西峰黑老锅冰窟景区—北石窟寺—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天富亿生态民俗村—周祖陵景区—南梁红色旅游景区—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提升旅游基础承载能力。加快银西高铁和甜罗高速公路建设进度,争取开通庆阳—广州、庆阳—成都等4条航线,力争把西峰—北石窟寺—潜夫山公园、华池县城—山庄—南梁景区—合水太白、正宁县城—调令关森林公园、环县洪德—东老爷山4条旅游公路改造成二级公路,到2020年,实现3A级以上景区通二级公路。

——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在稳固周边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国内其他省份主要大中城市旅游市场,努力培育欧美等高端客源市场。在重点城市设置营销办公室,安排专人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同时,抓好庆阳农耕文化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公祭黄帝大典、公祭周祖大典等特色文化节会,策划微电影节、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庆阳红色运动会、自驾露营大会等节庆赛事活动,促进旅游营销。

——加大旅游产品研发。立足精美性、纪念性、便携性、实用性,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研发水平和生产加工质量,培育游客来庆的“必购商品”。围绕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文化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建办一批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参与旅游商品研发生产。每个县(区)每年至少开发2种以上名优旅游商品,主要旅游景区至少开发1个标志性旅游商品,形成种类丰富的高品质旅游系列商品。

第二节 加快繁荣文化产业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以建设特色文化大市为目标,充分发挥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悠久的周祖农耕文化、独特的岐黄养生文化、丰富的香包民俗文化“四大优势”,全面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工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加快推进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以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目标,挖掘整理具有庆阳特色的民俗文化产业。将窑洞民居等实体遗存同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强化活态传承和原真形态的展示,发展文化观赏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企业,到2020年,全市民俗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旅游文化演艺企业总数达到300家以上。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壮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创作、网络文化等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制造业、信息、科技、体育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创意设计产业,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融入生产制造,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实施节庆会展工程。继续挖掘资源潜力,创新节会形式,提高节会品味,突出个性特色,提升节会文化内涵,增强节会吸引力。积极组织参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旅游节、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甘肃省文博会等各级各类节庆会展,办好农耕文化节、香包民俗文化节等重点节会,结合实际,因时制宜,举办道情皮影、红色旅游等地方节会。充分发挥节庆会展和博物馆、纪念馆的作用,开展各种文化展览、展示活动。

——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围绕“红色南梁、岐黄故里、周祖圣地、民俗庆阳”四大平台,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提升庆阳文化软实力。广泛举办农村题材小戏、小品比赛、展演、评奖等活动,不断推出新人新作,为农村文艺舞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组织开展新春音乐会、中老年文艺汇演、自办文化社团汇演等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节 突出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把农耕文化、岐黄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融入到景区建设和旅游活动中,提升旅游产品的特有魅力和价值品味。把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园、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北石窟寺、东老爷山等景区作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载体,发挥其主体功能,增强庆阳发展的软实力。

——以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园、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天富亿生态民俗村等为支撑,推进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将岐黄文化和农耕文化、农耕体验和养生体验结合起来,发展寻根访祖、休闲养生等旅游产品,增强庆阳旅游景点的吸引力。

——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民俗、自然等资源,高起点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增强优势品牌影响力,培育一批新的特色旅游品牌,打造更多的知名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放宽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条件。优化土地利用政策,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落实旅游业发展方面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壮大市、县区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的力量,建立与大旅游、大产业相适应的机构职能。加快构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院校培训和竞赛交流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紧缺型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章 突显区位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紧紧围绕将庆阳建设成为甘肃现代服务业枢纽城市的目标,以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向着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市场开放、集聚与均衡协调的方向健康发展,努力将庆阳打造成为吸纳资金、人才等资源的聚核,成为辐射带动区域乃至西部相关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有序发展和创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开办信贷业务。有序发展风险投资、信托投资、证券、金融租赁等各类投融资服务机构。大力推进金融服务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品牌化,改善对“三农”和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保险业,引导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方式,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业。以“互联网+”为统领,加快环县、华池、宁县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和镇原县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有序开展正宁、合水、庆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鼓励综合性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物流企业、外贸企业建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建立线上、线下交易协同发展电子商务应用体系。支持生产和流通企业开展电子零售、网上订货和在线洽谈签约等业务,实现网上交易结算,使电子商务在流通生产消费全过程、经济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普及应用。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家”工程,推动协会、品牌、物流、网店、宣传“五位一体”发展,逐步建成“市有园区、县有中心、乡镇有站、村社有点”的四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外贸企业与中西亚国家开展合作,共同开拓海内外市场。力争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到80%以上。

——全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统筹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服务网络。加快建设以西峰城区为主的城市第三方物流中心,以7个县城为主的二级配送中心,以国道、省道沿线重点乡镇为节点的三级物流市场,形成完整的物流网络格局。推动市区10个专业市场和2条商贸物流产业带建设,及早谋划、尽快启动实施庆阳综合物流保税中心建设,加快庆阳现代能源化工物流园、长庆公路港物流园、肖金综合物流中心、和盛冷链物流中心、彭原空港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枢纽建设。推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配套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高效联运,形成覆盖全市的物流通道网络。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优化城市大型百货店、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会员店,大力发展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健全城乡市场体系和商品流通体系,加大县乡便民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大型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现商品配送中心覆盖到县,农贸市场覆盖到重点乡镇,城乡连锁化率达到22%左右,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5%左右。

——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开发养老服务项目,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大力拓展养老服务领域,逐步实现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健康服务、辅具配置、康复护理、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紧急救援等方面延伸。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推进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之家、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与餐饮、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金融和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持续推进健康服务业。充分发挥岐黄养生、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业。支持发展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健身活动,推动健康咨询、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全力构建集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健康保险等服务内容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

——完善家庭服务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家庭服务业,积极扶持中小家庭服务企业,促进家庭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规范家庭服务市场秩序,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创新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整合家庭服务资源,实现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提升农村服务业水平

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推动农村服务业上水平、上台阶。

——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逐步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力度,加强产销衔接,扩大农超对接规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物流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到2020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构建城乡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完善农村消费品销售网络,推动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升农村商品统一配送能力,推动一网多用,开展信息化改造,提高农村商业的组织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以各类零售网点为基础、各类批发市场和商贸物流中心为骨干、各类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城乡现代流通网络。

第十一章 加强生态安全建设,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平台,以“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工程为抓手,全力建设“天蓝、地绿、水碧、山青”的美丽庆阳,打造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

第一节 保护为先、防治结合,再造一个子午岭

以庆阳东部正宁、宁县、合水、华池4县16个乡镇和国有林区及林缘区为主战场,实行禁伐禁采、封山育林、封坡禁牧、退耕还林等综合管控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幅度提高林地植被;北部丘陵沟壑区以荒山造林为主,扩大刺槐、油松栽植面积,重点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荒漠化防治等工程,以林遏沙;中部及西南残塬沟壑区以荒山造林种苗培育为主,营造水土保持林,降低水土流失,构筑绿色屏障;东部子午岭林缘区,以种苗培育为主,依托国有林场技术优势,加大特色苗木和优良乡土树种培育力度,适度发展林下经济;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7.52个百分点,达到35%,林草覆盖率达到50%。大力开展人工林抚育间伐,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开展野生动物和林区植物保护,加速生态平衡、生态防害;加快沟塬农田林带种植,营造防沙防护林,促进自然修复;强化城市外围绿带林屏障区、道路绿化和林地公园建设,构建城市林地、绿地体系。

第二节 强化治理、分类施策,再创固沟保塬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保护塬面为核心任务,以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把生态建设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改善生态环境,从源头上控制塬面萎缩,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不同地貌特征和土壤侵蚀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立塬面、坡面、沟道三个相互配套、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综合防治体系,使塬水基本不下沟、沟头不前进、沟岸不扩张、塬面不缩小、沟道泥沙不出沟,实现“固沟保塬”的目标。加强坍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下沉等地质灾害防治,使沟壑、塬面的水土资源得到同步有效保护,耕地占补平衡,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到2020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0平方公里,其中,新修梯田200万亩以上,完成贫困地区生态治理1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5%以上。

切实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泾河、马莲河、蒲河等江河主要支流治理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不断提高环县、庆城、华池、镇原、宁县5个临河县城和工业集中区防洪标准;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建设,不断增强抗旱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治理山洪沟28条,进一步完善8县(区)山洪灾害防治预警体系,不断提高预警发布能力,构建较为完备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通过搬迁避让等综合措施,建立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能力为主体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建设体系。

第三节 节能减排、综合防治,创新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

加大资源开发区综合治理。建立地企共建共担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责任机制,围绕油区、矿区、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完成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加强油田和煤炭开发环境监管,严肃环评、三同时和竣工验收制度,坚决落实原油采出水回注、输油管道和尾矿坝的隐患治理措施,实施废弃油井封堵及油区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严防二次污染;加强对重点能源、矿产、化工污染排放监管,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制度,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动态监测重点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矿区生态质量,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促使资源开发收益更多惠及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

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对现有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强化老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坚决淘汰或关闭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熟练运用节水、节药、节肥、节地、节材的节约型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尾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沼气发电及污液、沼渣综合利用项目,大力推进降解农膜使用,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快烟尘、噪声、机动车尾气、扬尘和餐饮油烟的监管和治理,重点实施好以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集中供热(气)和黄标车淘汰为主的“蓝天碧水清洁”工程,开展绿色机关、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十三五”期间,实现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部达到国家控制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污水再利用率达到20%。

推进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条建设。石油化工产业链,以石油炼化为核心,重点打造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石化深加工产品,实现石油资源全部就地加工转化。煤电化工产业链,以煤气化、煤焦化为主线,实现煤炭向化工产品、油品深加工方向转化,配套建设废水废气回收利用等设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加强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秸秆氨化、过腹还田、堆腐还田以及“养殖-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等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农村种植—沼气—养殖的物质循环系统,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类型的沼气工程。新型环保建材产业链,利用煤炭开采、煤化工、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的产品及废弃资源,加快发展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利用电厂废弃的脱硫石膏生产改性石膏、纸面石膏等;开发并推广塑钢保温复合窗、夹层玻璃等建筑保温门窗技术;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硅微粉、河道疏浚泥等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打造以废旧地膜(塑料)、废旧金属、废旧橡胶、废纸、废玻璃为主的回收、分类、处理、利用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最终构建起由“再生资源回收站—再生资源转运中心—再生资源分拣处理中心—再生资源加工生产中心”四大环节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第十二章 坚持以人为本,聚力推进共享发展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水平作为共享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公共服务首先向农村、向基层、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集中力量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尽力而为和争取国家支持结合、普惠民众与倾斜贫困结合、解决紧迫问题与谋划长远结合、先行先试和逐步完善结合,探索建立全民共享、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利益协同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分配模式和覆盖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试点区。

第一节 推进教育改革,实现适龄人口“学有优教”

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创新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家庭合理分担的办园机制,妥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问题,实现村级幼儿园全覆盖;探索幼儿教师补充渠道,按标准逐步配齐保教人员;到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成果和水平,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到2020年,实现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围绕培养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急需人才,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扶贫开发培养大批适用技术人才;加快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提高县区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建立示范型中职学校和综合型共享型实训基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美丽园丁”项目实施,全面建成北师大庆阳附属学校,提升庆阳教育资源品牌。积极推进特殊教育,保障残障少年儿童受教育基本权利,确保30万人口以上县(区)拥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普通学校残障少年儿童随班就读规模,到2020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扩大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比例,视力和听力残疾学生入学率达到90%以上,智力残疾学生入学率达到80%以上。

推进新增教育资源向农村及县城新城区倾斜,促进农村小学、初中及幼儿教育向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和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基层布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到2020年,中小学生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校舍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争取全面解决大班额、择校热问题。加快建立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推进管、办、评分离,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实行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发展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畅通教师补充渠道,打破户籍限制,面向全国签约国家免费师范生。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实施好“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启动“名校长”培训工程,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校长,实现教育家办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全面建成“三通两平台”为重点,加快“互联网+”和教育云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为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第二节 推进健康庆阳建设,实现基本医疗“人人享有”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办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建设,逐步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非公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探索建立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新模式,促进卫生计生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救助力度,注重家庭发展,巩固健全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健全协调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推进医养结合。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县乡一体化管理,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市县疾控、妇幼、地方病、卫生监督、精神卫生、急救、采供血机构体系建设,提高卫生综合执法监督能力,加快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全面实施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大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加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梯队和合理流动机制。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建成与国家、省上互联互通的市、县、乡、村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人口全覆盖和信息动态更新,实现各类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

第三节 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实现全体居民“老有所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制度统一、机会均等、保障适度的社保体系,初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由制度全覆盖转向人群全覆盖,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实行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相结合、公益性养老和社会资本助老相结合,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努力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县(区)、街道(乡镇)、村四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医疗、生育保险,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研究实行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意外伤害保障机制,适当扩大失业基金支出范畴,确保失业保险金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坚持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应救尽救。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加大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力度。建立完善优抚安置保障体制,逐步实现区域内城乡待遇一体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稳步提高老区老红军、老干部生活待遇。建立健全残疾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以重度残疾人、农村残疾人的妇女、儿童残疾人为重点,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范围和数量,协调解决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保问题,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津贴制度,大幅提升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

第四节 推进大众创业,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机构性就业矛盾。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民营经济吸纳就业、公益性岗位托底并举,形成常态化的促进机制。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面向全体居民的创业服务平台。到2020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和管理体系。坚决扶持创业就业工程,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城乡复转军人、城乡富余劳动力带头创业,给予税收减免、小额信贷、免费技能培训等多方面支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困难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职业培训行动。加快市、县(区)、乡镇(街办)、社区(行政村)四级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失业预警监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就业。探索建立外出务工人员跟踪服务网络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输转监测制度,努力推行跨区域的就业服务。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权利。完善工资支付动态监控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

第五节 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实现户户“住有所居”

优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及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为基本形式的住房保障模式,实施棚户区改造4万套以上,建设公共租赁房6.3万平方米。对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给,尽量做到优先安排,应保尽保;以妥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为主攻方向,适当用价格杠杆,多措并举,务求实效,逐步将城镇流动人口纳入到住房保障计划,逐户落实;广开筹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以农村危房(窑)改造、贫困地区易地搬迁为重点,推进实施农村人口、国有林场职工的“告别危窑”和危房改造工程,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房(窑)改造搬迁、小康住宅的建设任务。加快房产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调剂、退出制度,规范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开、透明、廉洁公正,将国家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最大限度地落实到适住者身上。

第六节 完善城乡公共文体设施,实现广大群众“人有所乐”

按照公共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健全公共文体设施,到2020年,初步形成设施完善、覆盖城乡、形式多样的基层公共文体设施网络,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村舞台覆盖面达到100%,基本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体服务的需求。加强公共财政投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推动社会团体组织公益性文体活动,增加面向群众、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公益文体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文化“三下乡”活动,扶持补贴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和市民广场舞比赛等;向公众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场所,开展公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优化配置公共文体资源,加大文体资源向农村的输送力度,实施城乡文体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提高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率;贯彻全民健身条例,落实全民健身“三纳入”工作;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到2020年,每县建成一个标准化体育场、一个标准化游泳馆、一个标准化体育馆、一个标准化羽毛球馆,实现县区“一场三馆”全覆盖,在重点镇建设一个全民健身中心;创建品牌赛事,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充分挖掘庆阳独特的农耕、民俗、红色、岐黄文化资源,带动特色文化活动绽放异彩,吸引更多民众参与,提高公共文体活动的普及性及受众面,增加认同感和参与性。加快建设“三馆一站”、乡村舞台、中心村文化广场、巩固提升“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第十三章 深化改革开放,开创依法治市新局面

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确立改革思维和法治思维,紧密结合“五区一极”的发展定位,立足敢为人先,大胆先行先试,加快深化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市进程,在重点领域取得重点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持久的活力和动力支持。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助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该放的真正放到位,把该管的切实管起来,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诚信政府、服务政府、效率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绩效管理,强化行政问责,提高政府执行力。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大力创造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创业环境和法治环境,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深化金融财政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开放,建设革命老区金融改革试点示范区。加快村镇银行发展步伐,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农业、农村建设中长期信贷投放力度,加大金融对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改革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进可持续融资和信用平台建设。加强金融监管,优化金融生态,构建诚信体系,防止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管理制度。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完善政府预算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民生事业和重大项目资金投入。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和国有资本效率。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和质量。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实现监管全覆盖。完善国资运营体系,做实资产运营公司和混合所有制龙头企业,完成市属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企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理顺“一区四园”、市属国有企业融资平台的职责定位,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引导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行业、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等权能。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深化农业科技体制、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创新农村治理模式。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初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向文化产业,培育基层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建立重大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组建公共检验检测平台。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网格化管理和“三维数字”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权限重心下移,完善城管执法、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监测、安全生产等领域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城市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市、县区互联网信息管理机制。完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实行户籍登记制度一元化,全面放开人口落户条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预警机制。

第二节 突出区域战略优势,打造全方位开放开发平台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依托庆阳承东启西、连陕接宁、紧依“西咸新区”、“关天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突出能源富集、农副产品绿色、岐黄中药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资源优势,国家和省上支持老区发展的政策优势,加强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城市的经贸合作、产业合作、人文合作。以中西亚、中东欧市场为重点,鼓励名优农特产品、民俗文化产品在境外设立庆阳名优特产品展销展示中心,扩大销售,增加出口;鼓励市内拥有油气开采技术企业在境外开发石油、天然气,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组织企业赴俄罗斯、白俄罗斯、伊朗等中西亚国家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并适时举办产品和技术推介会,积极开辟中西亚市场。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主动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强与陕甘宁革命老区、西咸新区、宁蒙陕甘毗邻地区联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借助兰洽会、西交会等节会平台,提升香包节、农耕文化节质量和水平。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增长力;依托银西高铁建设,强化沿线的经济协作,推进资源开发、能源输转的现代物流大通道。争取设立庆阳综合保税区,加快与意大利卡布拉罗拉市双边合作,依托庆阳在陕甘宁蒙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探索建立国际物流园区。争取将庆阳机场列入国家口岸开放规划,打造成为航空国际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全面启动“七五”普法。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升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大力营造全民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基层法治创建,完善基层法治。深入推进村(居)民自治工作,普遍推行“四议两公开”,全面完成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专项治理任务。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启动实施地方立法工作,提高依法治市水平,规范执法行为,推行综合执法,将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明确决策范围、权限,把部门论证、公众参与、民主协商、专家论证、专业机构测评、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整合执法主体,开展相对集中执法权工作,推进综合执法,下沉执法重心,提高基层执法效能,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深化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政府部门依法梳理审核行政职权,建立行政职权职责目录,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经济法治环境。放宽市场准入,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外来投资企业投诉协调和法律服务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依法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依法规范金融秩序,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第四节 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方式,确保公共秩序安全文明

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协调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创造生产安全、生活安稳、社会安定的公共安全环境,加快平安和谐庆阳建设步伐。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面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履行好职责,落实好政策。推进政社分开,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作用。

——建立健全治理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建立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合理表达诉求、解决矛盾纠纷。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发布查询平台,依法有序公开信用信息,推动政府部门在重大项目审批、投资项目管理、政府资金补助以及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和矿产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率先使用信用信息,构建多层次守信激励体系。

——增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大应急平台软硬件建设力度,增强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和舆情引导能力。构建集打击、防范、控制、管理于一体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防控、整治影响城市形象、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加大对重点人口、重点对象、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监管,维护城乡良好的治安秩序。

——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把食品药品安全作为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把保障饮食用药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努力解决损害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加快食品药品安全公众信息互动平台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以互动监督推进全民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提高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完善职业病防治体制,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牢固树立质量发展理念,加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农业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建设,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加强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第十四章 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协调各方力量,营造深厚氛围,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3783”主体责任体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各县区、各部门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按照职责分工,将本规划确定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本县(区)年度计划,并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定期将进展情况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将重点任务和约束性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奖惩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搞好规划衔接协调。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做好县(区)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注重加强与本规划的纵向衔接、横向对接,特别是在总体要求、空间配置、时序安排等方面一致,延伸细化行业领域发展规划,着力构建衔接紧密、操作性强、纵横协调统一的规划体系,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加强跟踪分析和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跟踪分析和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及时提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政府指导和调节经济社会运行的针对性。在规划实施期间,组织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市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强化宣传动员。《纲要》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及时组织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三五”规划,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展规划学习讨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理解和领会规划的战略意图,使全市的规划目标与市场主体行为结合起来,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任务繁重,使命光荣,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不辱使命,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