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嘉峪关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济和社会发展

嘉峪关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济和社会发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4月12号嘉峪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阶段。商贸物流、餐饮住宿、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加快发展,201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7.3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1.8%,占全市GDP的比重首次突破四成。

嘉峪关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4月12号嘉峪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阶段。《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嘉峪关市委关于制定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是阐明“十三五”时期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导向、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美好嘉峪关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旅游带动、城乡统筹、生态立市、文化繁荣、民生优先、区域协作”发展战略,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稳定增长、质量向好、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铁市场形势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运行质量逐年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1亿元,高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的总和,年均增长28.2%。“十二五”末,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1亿元,年均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95亿元,年均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714元、15371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1%、14.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支持酒钢实施煤电铝一体化和煤炭分质利用项目,打造千亿级煤电冶加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光伏产业和铝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建成酒嘉风电基地特色铝合金节能技改一期工程和一批铝制品深加工项目,嘉西光伏产业园建成和在建装机容量1407兆瓦。商贸物流、餐饮住宿、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加快发展,201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7.3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1.8%,占全市GDP的比重首次突破四成。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1.8∶73.8∶24.4调整为2015年的2.2∶57.1∶40.7。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商贸流通活力增强。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全面实施“1251”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文化旅游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步伐加快,实施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方特欢乐世界、紫轩葡萄酒庄园等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文化旅游项目,百亿元文化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成功举办了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五届甘肃文博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嘉峪关国际短片展、长城丝路中国嘉峪关摄影展、国际铁人三项赛和航空滑翔节等极具发展影响力的品牌节会赛事,文化、旅游、体育会展经济的融合发展度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4.31亿元,年均增长29.3%,是“十一五”末的3.6倍;全社会旅游人数571.4万人次、旅游收入35.98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3.4倍和4.7倍。商贸服务业日趋活跃,建成东方百盛、恒基美居等一批大型高档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引进北京华联、苏宁电器等大型零售企业,新增大型商业网点12个,新增营业面积40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大力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累计投入21亿元推进生态建设,实施了讨赖河生态治理、“两湖一河”园林景观、南湖文化生态园等项目,新增和改造绿地933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6.3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27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大旧城区改造和新市区开发力度,新建、改造城市道路72条、58公里,建设城市供排水管网192公里,新增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15平方公里。实施了嘉酒城际一级公路、嘉峪关高铁南站及站前广场、南市区集中供热、西气东输水源地水源井迁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取得突破。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城镇化率达到93.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26公里,完成高效节水农田灌溉面积3万亩,为全部行政村安装太阳能路灯,建成三镇邮电所和惠农服务大厅,五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412户。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开展了56项重点“三农”项目服务,实施了正大新农村现代农业合作示范、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野麻湾高新农业示范园、恒翔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等产业化项目,新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2633座,标准化养殖小区59个,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依托重点涉农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非农产业收入比重超过51%,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3年位居全省首位。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户籍一元化,统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双联”行动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得到加强。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全力办好民生实事,五年累计实施省、市政府惠民实事158项,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累计投入10.9亿元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教育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空前提高,学前、义务、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了城乡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工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层全覆盖。文化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建成市图书馆、文化馆、农村文化大院和覆盖城乡社区的体育健身中心等一系列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2.7%以内。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三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城乡低保、社会养老、社会救助补助标准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4倍、5.9倍和3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整合社会和社区资源,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全市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34张。提高各类住房有效供给,新建保障性住房15829套,全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73平方米。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增购新型公交车量68台,运营线路达到14条。撤销街道办事处,整合成立城乡新型社区47个,建成社会治理服务、城乡一体化、矛盾大调解“三大中心”,成为全国9个社会治理创新样板市之一,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综治(平安建设)工作优秀地区。

——循环经济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成效。全面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层面“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完成省上下达的循环经济建设各项指标任务。嘉峪关工业园区被列入全国25个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和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园区,园区循环经济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全省开发区平均水平。全市循环经济企业由2010年的36户增加到67户,酒钢公司被列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和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全市“十二五”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4.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6.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6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启动实施大气污染治理三年(2014—2016)行动计划,2015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2天,大气污染治理达到“两年见成效”阶段性目标。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9项,将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审批时限平均缩短52%。整合成立市场监管局和综合执法局,建立了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综合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营改增”和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推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组建了文旅投、水文化等投融资公司,改制成立了农商银行,引进了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太平洋人寿等金融服务机构。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进国际港务区建设,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乌鲁木齐等14个城市12条航线;积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依托兰洽会、文博会、广交会等平台推介项目,引进了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等项目,到位资金总额524亿元。

尤为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党风廉政建设“3783”主体责任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和作风保证。同时,民主法治建设得到新加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市取得新进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局面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和地企关系深入发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形成了开放包容、文明和谐、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回顾五年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开拓进取,攻坚克难,聚精会神抓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坚持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坚持抢抓机遇谋发展,发展路径更加明确;坚持深化改革促发展,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坚持产业升级促转型,发展重点更加突出;坚持绿色发展抓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坚持集中财力惠民生,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在“十三五”时期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和阶段性特征

从外部形势看,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更加活跃、人文交流更加频繁,中央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政策红利将加速释放。全省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6873”交通突破行动等深入推进,为我市争取项目建设、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开放开发带来了发展新契机,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同时,新常态下,发展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规模扩张向效益提升转变,对全市经济社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钢铁、电解铝等行业持续化解过剩产能,工业经济将面临更大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更加繁重。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看,我市主要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格局还没有改变,出口和消费不足以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创新驱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攻方向。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我市的小康实现程度位居全省前列,但对照小康指标体系,第三产业、居民消费支出、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特别是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指标还有较大差距。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看,新常态下我市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格局由重点支撑向多元并举转变、发展空间由地处内陆向开放前沿转变、发展目的由兜底线保基本向共建共享转变的“五个趋势性转变特征”日趋明显。

综合判断,我市“十三五”时期虽然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和诸多不确定因素,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立足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准确把握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在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在发展动力上实现新转换,在化解矛盾上打开新局面,在补齐短板上取得新进展,不断开拓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总体趋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苦干实干,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对“十三五”发展的总体部署,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扩大总量与质量效益相结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结合,坚持深化改革与开放开发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建设,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星城市,努力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的幸福美好和谐嘉峪关。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牢固树立创新引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系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强化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经济升级版。

——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构建多元支撑的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要素平等交换和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均衡性。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理念,持续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提升生态宜居城市品质。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建设,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西进、北上、东接、南联”的全方位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开发水平。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始终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更加注重民生优先,统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标准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人民群众更多享有改革发展成果。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

按照中央和省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综合考虑“十三五”发展环境、主要任务、增长潜力,“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0.5%左右。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4.4∶43.6。高效设施农业形成规模,生产效益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转型步伐明显加快,重点企业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光伏发电、有色冶金、煤化工、装备制造、民用核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成为具有更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全市旅游收入和全社会旅游人数年均分别增长20%和17%以上,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以上,非公经济比重达到40%左右。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到202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100元、22580元,年均分别增长7%和8%。就业更加充分,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标准,建成城乡统筹、更加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平安建设基础更加牢固,法治建设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乡绿化和生态治理投入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造美丽雄关。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10.6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3.6%。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绿色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上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0天以上。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招商引资质量显著提高,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3%。主动融入和积极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深化与中亚、西亚地区的交流合作,全方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全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创新摆在推动发展的核心位置,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统筹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1.加快构建创新体系

围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进行深化合作,推进形成由企业选题、产学研协同攻关的创新模式,实现科研开发优势与生产经营优势的互补。充分发挥酒钢集团、中核四〇四等大型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对接最新科研成果,加大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的研发投入,强化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嘉峪关科技市场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到2020年,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左右。

——打造创新驱动新平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加快园区技术研发、企业创业孵化等平台建设,强化平台服务功能,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支持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技术创新基础好、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企业创新发展和延伸产业链条提供技术支撑。引导社会资本建立产业孵化基金、科技奖励基金、创业创新扶持基金,提升创新平台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到2020年,创建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技术中心)1个,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技术中心9个。

——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贯彻国家“双创”战略,落实《嘉峪关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有效整合资源,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嘉峪关市众创空间新型创新载体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争取到2020年全市孵化器数量达到10家以上。实施传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创新、战略新兴产业提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三大计划”,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人才聚集、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建设“四大工程”。支持小团队、小资本、小成本创新创业,鼓励先行就业、立足岗位创业。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

专栏1:“双创”重点任务

1.加快构建众创空间: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众创空间提供专门场所;发展建设创业园、创业街、创业社区、创客空间等多种形式创业载体;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创新孵化服务内容,提升孵化功能,打造最优“创客栖息地”和“创客集聚区”。

2.营造宽松的双创环境:全面落实创新创业财税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减轻创业负担;简化行政许可审批手续,强化配套服务,倡导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积极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发挥金融创新助推作用,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3.鼓励全社会参与创新创业:鼓励骨干企业、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为众创空间提供平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激励和保障机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城镇失业人员转岗创业。

4.加强双创资金保障:发挥省级创业投资基金的带动作用,加大市级财政资金保障,吸引省内外投资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

5.支持个体微商发展:放宽电子商务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按规定将网络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给予同等就业创业扶持,支持小微电商和个人创业者借助专业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产业链。

2.构筑多元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全力支持酒钢集团深化国企改革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以炉卷轧机为主的钢铁系统优化升级项目,加快推进冶金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形成以线棒材、碳钢板带、不锈钢为主的三大板块产品体系,做优做精钢铁产业。结合酒钢重大项目建设和用电需求,配套扩大自备电厂规模,加强配电网建设,把电力产业培育成酒钢集团主导产业之一。支持大友、宏电等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做精铬铁产品,适度发展钒氮、钨铁、钼铁等特种合金,形成“以铬铁、硅锰为主,以硅铁为辅,以钒氮、钨铁和钼铁为补充”的产品体系。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禁止“三高一资”新建项目在我市投资落地。

——提升多元化产业体系支撑能力。积极寻求国内外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重点推进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以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为纽带,采用多联产技术发展模式,促进煤化工与钢铁、电解铝、电力等产业高效耦合发展;择机实施嘉北园区电解铝二期工程,适度扩大电解铝冶炼能力,大力发展铝制品精深加工一体化产业,延伸铝产业链。把握国家政策导向,最大力度支持中核四〇四加快发展民用核技术应用和产业园建设。积极开发新型、绿色、节能建材产品,重点支持轻钢结构住宅复合板、新型环保墙材、新型复合管材等建材工业加快发展。以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发展冶金废渣微粉、还原铁、冶金渣复合肥料、废油再生四大循环经济产业。支持紫轩酒业加快发展中高档葡萄酒及衍生产品,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坚持把甘肃嘉峪关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经济合作的主战场,突出“一区四园”产业特色,优化园区规划布局,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切实抓好关键补链、延链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工业园区承载力和产业集群聚合力。以工业园区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实行产业链招商与大中小项目并举,积极引导东中部企业和民间资本到我市投资创业。到2020年,园区工业增加值突破130亿元,年均增长8.3%。

专栏2:四大工业园

嘉东工业园:定位为机械制造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高新技术、民用核技术(四〇四放射性同位素提取及制备技术开发应用)、精品钢材(金属制品)深加工等产业链群,正努力发展成为国家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化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嘉北工业园∶定位为循环经济产业园,以不锈钢深加工、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为重点,打造西北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加工集散基地、冶金新材料(高载能)产业化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化示范基地。

嘉西光伏产业园∶定位为光伏发电产业园,规划总装机规模5000兆瓦,是甘肃省7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之一。

嘉北酒钢铝制品产业园∶定位为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基地,发挥园区煤电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完全建成后园区经济总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大大增强,规模效益、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实现新的跨越。

——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方向,采取政策倾斜、重点突破的办法,以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实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按照前两年打基础、强基地、扩规模,后三年抓产出、增比重、转支柱的部署,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专栏3: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新能源产业: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建成嘉峪关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达到10%以上,天然气比重达到20%以上,煤炭和石油消费比重控制在70%以内,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冶金装备、不锈钢制品、石油机械产品、起重机、农牧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建设西部重工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新能源装备科技创业园。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医院研发生产优势,做优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治疗用生物制品的研究和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中药产业,开发中药饮片、保健品等系列产品。

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引进节能环保技术及成套设备制造,加大节能产品推广利用,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3.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坚持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同步推进,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领域。推动商贸流通聚集区发展,加快城市综合体、专业商贸中心、物流平台建设,实施雄关大厦、银都金融中心等重点项目。围绕信息网络、数据库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产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推进嘉峪关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拓展完善金融服务业,构建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和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便民服务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中介服务、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新兴业态。

专栏4: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1.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业:在全市构建以4G、3G+WIFI为主的无线宽带网络,不断拓展互联网网站服务、IP化业务、移动化业务等新一代电信增值服务;围绕信息数据和基础设施,努力推进信息服务、应用软件、云计算三大业态发展,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

2.金融服务业:加大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规范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公司。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和拓展现代保险业务广度和深度,发展和规范信托、基金、股权类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构建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和服务平台。

3.中介和咨询服务业:大力发展工程质量管理、商务代理、广告策划等中介服务和法律、税务、评估、审计等咨询服务业,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中介咨询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建筑装修、房屋交易、物业管理服务市场。

4.电子商务:支持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鼓励流通企业建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完善“吃在甘肃”、“嘉酒视窗”、“众恒盛世”、“美嘉优购”等本地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电子商务服务业。

5.个人消费服务业:以“互联网+”催生新生活,以信息消费为重点,建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营销平台,积极培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家庭服务、旅游、养老等消费热点,推进全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6.信息化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融合,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不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色信息产业等数字产业工程,加快实施电子政务、档案信息化、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社区等工程。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绿色种植、优质果蔬、高效制种、规模养殖等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促进农业企业、农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之间的协同发展。坚持设施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方向,依托正大、宏丰、兴盛啤酒花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以野麻湾高新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关城景区为依托,扶持建设特色休闲观光旅游村镇,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企业及农民合作组织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到2020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7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发展市级以上示范社40个,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10%,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加大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大宗农产品加工、储运转化率达到30%以上。

(二)突出文化传承,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引进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铁山精神”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嘉峪关精神”,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建立健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社会诚信体系。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舆论宣传文化阵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传播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2.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大力实施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覆盖城乡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能力,继续推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建设钢铁、核工业等特色主题博物馆,加快推进观礼古镇美术馆、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城市发展的文化历史内涵。完善城乡文体设施,促进全民健身、乡村舞台、雄关大舞台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做好长城文化、魏晋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遗产传承和保护,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为核心,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和利用,推动重要人文古迹保护和再现工程建设,实现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稳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不断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活力,稳步提升文化机构服务功能。

3.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文化旅游发展与城市总体发展相统一,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规划体系,将城市作为整体景区规划建设,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用足用活国家和全省利好政策,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培育引进一批重点文化旅游企业,实施好世界文化遗产公园、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等项目。扶持文化企业和文艺团体利用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创作精品剧目,发展文化演艺市场。推进嘉峪关大景区、智慧旅游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文化研学、休闲养生等业态,打造户外运动品牌,推动旅游全要素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深化与丝路沿线地区的旅游合作,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增强旅游吸引力,打造丝路沿线旅游目的地城市。

专栏5: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

1.旅游项目建设:建成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观礼古镇文化休闲生态旅游景区、草湖国家湿地公园、嘉峪关文化遗产公园、雄关大漠冰雪文化产业园、南湖文化生态园等项目。加快推进戈壁大峡谷地质公园、黑山岩画旅游景区、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紫轩葡萄酒庄园、丝绸之路美术馆、中核四〇四民用核工业博览园、新能源产业博览园、国际航空运动基地旅游区、游客集散综合服务中心、嘉峪关旅游基地、嘉峪关旅游工艺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及生态精品展馆批发市场等项目进度。不断完善嘉峪关长城文化景区、魏晋壁画墓文化景区、长城第一墩、悬臂长城和石关峡、东湖生态旅游景区等景区建设。

2.文化产品和精品剧目创作:开展丝绸之路沿线民俗文化研究,重点突出宣传嘉峪关和河西走廊文化,组织拍摄专题纪录片。发掘魏晋墓壁画《驿使图》文化内涵,率先在全国推出“驿传文化”概念,组织撰写系列丛书,推出“驿传文化”的实物展示平台,拍摄“驿传文化”的系列宣传纪录片等,提升嘉峪关市知名度。传承发扬汉字文化,建设汉字文化产业园。围绕关城文化、边塞文化,创作反映嘉峪关特色的实景演出精品剧目。(www.daowen.com)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道路、通讯、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景区停车场、星级公共卫生间建设,着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4.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等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换乘、信息咨询、应急救援等服务功能。加快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提升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行社、交通运输等信息化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旅游服务。推进自驾车旅游服务区和营地、汽车旅馆、自行车绿道、户外徒步基地等建设,发展旅游汽车租赁业。

5.品牌节会和会展博览发展:以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展、国际房车博览会、长城丝路中国嘉峪关摄影展、奇石文化旅游节和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滑翔节等节庆赛事活动为载体,建设一批现代化会展场馆和文体活动场馆,策划一批突出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的展会、节庆和自主品牌赛事活动,加强嘉峪关城市形象宣传和文化旅游产品推介,不断提升嘉峪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艺术品创作及交易基地:扶持嘉峪关夜光杯厂、大漠风情石艺馆、三禾雄关奇石城等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鼓励绘画、书法、魏晋墓砖画摹制、风雨雕、石艺画、夜光杯、嘉峪石砚等艺术品及民间工艺品创作,引导工艺品制作和经营向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

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治理并重,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人文和生态环境并重、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并重,推进“天蓝、水秀、城绿、人和”的全域生态工程,建设城乡宜居环境。持续加强城乡绿化工作,着力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和提升园林绿化质量及档次。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统筹城乡空间开发,促进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特色景观风貌,重点实施城市周边防风林带、城区园林绿化、道路庭院绿化美化和园林景观品质提升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继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强化综合生态功能区保护,实施草湖湿地生态修复、讨赖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双泉水源地地下水截引扩建、二草滩水库、南湖文化生态体系等建设项目,推进城市防洪体系、城市生态水系和水土保持、生态屏障建设,提高水保治沙、地质灾害防御治理能力。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控污染物排放,重点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强化机动车等移动源污染防治,开展城市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巩固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

2.促进生产生活绿色低碳。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保护体系。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持续降低能耗强度,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降耗任务。健全节能降耗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全面落实节能措施和项目建设设计、施工、投用“三同时”制度,推行强制性能耗标准和能耗标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推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保障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全面安全处置。鼓励和引导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数量。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培养公众绿色低碳意识。

专栏6:重点领域节能

1.工业节能:在钢铁、电力、电解铝、煤化工、铁合金等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

2.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严格执行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用能管理水平。

3.交通运输节能:加强交通节能,鼓励和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有序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严格实施机动车环保合格标志管理,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

4.公共机构节能:建立公共建筑用能定额管理制度,机关、学校、医院、商场、宾馆等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3.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落实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以园区、产业链为载体,加快建设酒钢公司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千亿级煤电冶加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完成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强化约束性土地指标管理,划定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低效土地再开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保护和涵养,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和电力、冶金等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推广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市政公用行业计量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28立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75%以上,全市建成有色冶金、新能源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重点,逐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加大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形成城乡互动、共促共进的良好格局。

1.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形成新型城乡关系。

——突出规划引领。按照“规划统筹、突出发展、破除瓶颈、协调统一”的原则,强化经济社会发展主导地位,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边界,不断提高国土集约利用水平,将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有机结合,变“瓶颈”为“通道”。推动规划改革创新,探索推行多规合一,整合优化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形成一张规划布局总图,将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作为全市长期遵循的空间开发调控蓝图。进一步研究探索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加强全市各领域的专项规划体系研究,组织开展《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实施《嘉峪关市国土空间规划》,解决国土开发利用粗放、城市发展空间受限问题;突出发展理念和明星城市特色设计理念,强化对产业的引导作用,稳妥推进城乡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设施建设。按照区域协同、开发有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城市基础设施辐射功能。协调推进新旧城区联动建设,旧城区改造重点围绕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逐步改善老旧街区面貌;城市南区重点围绕道路、供排水、供热、通讯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市区承载力;城市东区围绕嘉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重点推进嘉东工业园区发展,逐步形成嘉酒区域产业对接、基础设施衔接、城市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完备的新型城区。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探索推动农村居民连片集中居住模式,发展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美丽乡村”新格局;利用峪泉镇国家建制镇试点建设契机,努力探索新型城镇化可行之路。

专栏7:重点基础设施工程

旧城区改造工程:对建成区道路、供排水、供热、燃气等管网进行改造,“十三五”改造道路15条,总长约37公里,改造供水管道87公里,排水管道61公里,供热管道155公里,煤气管道136公里。完成18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建成集中成片的20个棚户区改造工程,惠及居民10462户、3.14万人,改造房屋建筑面积44.08万平方米。

新城区开发工程:加快讨赖河两岸、城市东区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一期15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对二期11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新建道路130公里,敷设供热配套管网51公里,供水管网83公里、排水管网86公里。在城市东区打造五大商业市场,带动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市南区、东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面打造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城市形象。

道路工程:一是继续实施城市南区道路工程,主要包括:北纵六路向北延伸段工程;机场南路以东区域纵六至纵九范围内的所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道路新建工程;讨赖河南岸,观礼古镇区域周边道路工程;南市区规划二期范围内,纵十路至嘉酒边界范围内道路。二是完善机场路以东、嘉酒边界以西、嘉酒城际高速以南、清嘉高速公路以北区域内道路路网。三是完成建成区内主、次干道路改造工程。

桥梁工程:建设金港路上跨清嘉高速桥梁,建成双拥路公铁立交、迎宾路公铁立交和丝博园下穿立交工程。

市政工程: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工程;城市南区规划一期供热管网建设工程;城市供水扩建工程;完善城市东区机场路以东、嘉酒边界以西、嘉酒城际高速以南、清嘉高速公路以北区域内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及供热管网。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城市防洪设施改造工程,完成旧城区管网改造。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推进城镇道路、供排水、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水利设施和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农村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继续完善农村路网,提升交通运输能力,推动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垃圾收集清运、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废旧农膜回收、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工程,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乡村延伸,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市、镇(乡)、村、组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医疗服务一体化、标准化管理;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制度,增强农村社会救助能力;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2.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贯彻国家加快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嘉峪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任务,以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形成宅基地集体有偿使用和宅基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退出的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深化拓展“双联”行动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增强社会合力,提高扶贫成效,注重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加强农村金融服务,鼓励保险机构提供更多“三农”保险产品。

(五)坚持共建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要求,坚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生建设,提升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1.实现教育优质公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育教育品牌。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公办幼儿园数量,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快实施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利用信息化手段统筹城乡、校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推动特色、内涵发展,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大力推进家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满足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水平。落实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构建全学段、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精神、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深入推进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提高教师待遇。

专栏8:教育事业发展重点

1.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新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着力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5%;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园条件,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健全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

2.义务教育: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校际间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能力标准化水平,重点实施明珠学校初中部教学楼、四中教学楼、南市区中小学、市二中、胜利路小学、师范附校校舍等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100%。

3.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和内涵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免除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学杂费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依托嘉峪关市职教中心、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继续教育和特色教育:巩固发展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满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和残疾人就业能力。实施特色素质教育,加大校园足球普及力度。大力推进家庭教育,有效提升家长教育素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5.加大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面落实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优化完善政府、社会参与的资助体系,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标准,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

2.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以建设“健康城市”为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服务机构,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强化公立医院建设,建成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儿童专科病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成市中医院,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机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卫生、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卫生监督、献血供血等公共卫生机构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共享诊疗信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教学培训的信息渠道。推进卫生和人口工作融合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整合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发展专业型康复医疗服务。

3.加大就业创业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促进充分就业。完善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制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复转军人等就业。加强就业援助体系建设,开发公益性岗位,保障零就业家庭困难人员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大力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微企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再就业能力,有效缓解结构性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创业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门槛,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格局,努力扩大就业规模。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落实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4.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不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拓展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加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不断优化收入结构。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强化制度衔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面参保计划,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增强职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发挥医保支付的控费作用,积极推进异地就业结算。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推动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并轨,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能力,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保障调整机制。关心残疾人生产生活,加快推进康复训练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标准。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活动。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努力探索和发展医养结合新模式,重点推动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社区托养和专业机构养老,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加快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房建设,不断完善符合嘉峪关市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逐步健全廉租房、公租房并轨管理制度,促进住房保障方式由实物保障转为货币保障。

(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的瓶颈制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着力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和职能分散问题,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职责权限,加快“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稳步实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绩效管理,强化行政问责,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落实好省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探索综合执法大部门制,完善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进一步扩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领域,加大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力度。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规范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完善知识产权估值、质押和流转体系,依法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许可费收益证券化发展。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建立公平透明、诚信守法的市场规则,清理和废除妨碍形成统一市场的各种规定,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力支持重点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建立和完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营造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坚持“非禁即入”,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依法进入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等领域;实施普惠化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加快中小微企业市场化服务平台建设,健全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担保和风险投资体系,拓宽非公经济融资渠道。

3.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政府融资机制,有效防范债务风险。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优先使用创新、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4.构建现代投融资体系。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继续引进银行、证券公司和各类中介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办业务。创新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进行平台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支持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发展普惠金融,完善互助联保和小额信贷担保机制,提高服务“三农”、服务基层、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和防控,积极稳妥化解风险隐患。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等方式筹集资金,培育更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积极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吸引社保基金、商业保险参与股权投资。创新政府投资安排方式,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探索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或入股参与创业投资基金,放大财政资金投入撬动效应。

(七)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建全方位开放开发格局

坚持把发展放在全国、全省的大格局中,抓住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完善对外开放开发布局,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1.进一步扩大开放开发。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和全省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大力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进一步提升嘉峪关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能力,努力把嘉峪关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新型产业集聚基地、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专栏9:六大支撑工程

1.道路互联互通:加快国家级铁路路网区域辅枢纽建设,改造提升嘉策铁路,加快推进镜天铁路(公路)建设,向北拓宽与内蒙古、向南打通与青藏铁路的联系,形成联接甘青新蒙四省区和沟通青藏、兰新、临哈三条骨干铁路的十字型铁路枢纽;推进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建设,实施G312线上海至霍尔果斯嘉峪关段至清泉段、S215线黑鹰山至二指哈拉公路嘉峪关段、S301九条岭—瓜州公路金塔县至嘉峪关段、长城旅游公路、S305嘉峪关—祁丰公路、S595嘉峪关—新城公路、嘉峪关—酒钢镜铁山矿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开通嘉峪关机场国际航线。加快西气东输、原油管道和电力输送等能源通道建设。

2.经贸技术交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鼓励重点企业在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等方面扩大出口,加强在中亚西亚及沿线国家的生产销售合作;加强对外投资与技术合作,支持酒钢集团等重点企业参与中亚西亚国家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建设境外原料基地、加工基地;推进口岸建设,积极争取建设嘉峪关国际航空口岸和空港物流园,规划建设嘉峪关国际港务区;建成兰新铁路嘉峪关大草滩直通场及铁路物流中心。

3.产业对接合作:面向中亚、西亚市场需求,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推进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轻工、建材等产业的对接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依托中核四〇四核乏料处理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核乏料后处理生产生活服务基地及核技术应用等产业。

4.经济新增长极:加快嘉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与酒泉、张掖和新疆哈密、内蒙古阿拉善等周边地区的联系,探索建立跨省际协调推进新模式,积极推动嘉峪关、酒泉与哈密、吐鲁番共建资源型经济合作区。

5.人文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以丝路文化、长城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全面推进嘉峪关大景区建设,继续办好嘉峪关铁人三项赛,争取缔结国际友好城市,促进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

6.战略平台建设:把甘肃嘉峪关经济开发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经济合作的主战场,突出“一区四园”产业特色,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不断提高工业园区承载力和产业集群聚合力。

2.形成更高层次的开放格局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西进、北上、东接、南联”的全方位开放战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开放开发水平。支持酒钢等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参股、并购等方式进行投资合作,开发境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市场、寻求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开发面向中西亚、中东欧国家市场的生活日用、轻工五金等产品,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充分发挥我市区位比较优势,拓展与新疆哈密、内蒙古阿拉善及周边地区联动渠道,争取将嘉酒区域纳入全国沿边经济带,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专栏10:“西进、北上、东接、南联”全面开放战略

西进:充分发挥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战略性节点城市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北上:积极主动参与蒙古国资源勘探开发,合作进行风险探矿,建立稳定的海外矿山基地,保障资源供应。全力争取马鬃山口岸恢复通关。积极推进嘉酒额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地区间产业分工合作。

东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实行产业链招商和大中小项目并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东中部企业和民间资本来嘉投资创业。

南联:打通青藏及川渝黔桂南下通道,联合开发青海、西藏矿产资源,积极开拓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市场,主动连通海上通道。

四、保障措施

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一)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组织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确保中央、省委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健全政策措施研究、决策咨询、信息发布、突发事件快速反应等机制。强化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构建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考核评价体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规矩,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3783”主体责任体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大投入力度,进行全民动员,引导多元共治,从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四个方面着力构建社会治理体系,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新型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全面完成标准化社区建设,强化服务群众职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公民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强动态协调,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管控,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坚持条块协同,加强基层管理和服务资源整合联动,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三)加快推进人才强市进程

发挥人才的重要支撑作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一区四园”为载体,搭建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平台,打造“园区人才特区”。按照高端、紧缺、实用的用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牵引、专业为需求,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深入推进“市级领军人才”和“能人引领”工程,在全市重点领域、支柱产业、重大工程、重点学科中着力扶持培养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或专业技能、有较高知名度的人才队伍。大力实施“123企业人才培养工程”、“131名师工程”、“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和旅游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大幅提升人才队伍规模,全面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评选建立一支“乡土人才”队伍,推动农村增收致富。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开拓海外引才新渠道,实施引进人才住房和津贴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更加积极的人才激励制度,试行有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聘制度,适当延长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退休年龄,不断提高优秀人才政治待遇和物质奖励。

(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完善体现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地方法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比较完备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制定完善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推进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领域法规建设,强化行政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法律权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发挥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和依法维权、化解纠纷机制。按照全省部署,积极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健全信用监管体制,完善信用服务市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五)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

1.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严肃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强化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输油(气)管道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突出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全面推进各级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基础设施、装备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2.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实行最严格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大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快食品药品标准规范化管理,建立第三方检测、认证、评估机构的许可制度,及时准确地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发挥多元主体作用,落实各方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3.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城乡公共安全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管理,提高公共安全体系精细化水平,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加强对社会治安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行业的排查整治,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平安建设的科技投入,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六)提升规划实施保障水平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建立形成各类规划相互协调、功能互补、衔接有序的规划体系。积极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强化规划编制、组织实施、评估督查等制度建设,及时反映和补充完善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加强规划目标任务和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注重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各部门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导向、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以及有关规划相互之间的衔接配合,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在总体要求、空间布局、资源配置、时序安排等方面协调一致,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本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年度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并强化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确保目标任务实施落实。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的跟踪监测,在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分别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十三五”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件:嘉峪关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嘉峪关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1、2015年数据为预计数;
2、≥为达到以上,≤为控制在以内,[]内为五年累计数;
3、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