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设计是本地化目标文档设计的主要方法。有源设计又分为全文翻译与改译结合两种常见方式。
表面上看,有源设计与全译差别不大,设计者只要把原语的文档源翻译为目标语文档,做到忠实通顺即可。至于文档原型的可用性,则有待可用性测试来验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不论是本地化还是翻译,都需要付出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包括本地化客户方,也包括本地化供应商与本地化设计者的时间、金钱、管理等各种成本。
如果全译后文档通过了可用性测试,效果良好,不需要对其进行大幅度删减或改写(包括不需要做太多改动或者只需要增加内容),那么这种设计方法可行。但是如果全译后文档经可用性测试发现其可用性不佳,需要做出大幅度删减或改写,那么这种设计方法的时间和金钱的成本效益就很低,因为翻译被删减部分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并没有产生任何效益。所以本地化设计不同于翻译,须时刻为用户考虑,确保文档的可用性贯穿于设计过程始终。(www.daowen.com)
目标语设计者在翻译文档源之前就需要从用户需求出发以可用性为标准决定是采取全译还是改译结合,而不是被动地全文翻译之后经可用性测试才决定内容的取舍。如果采取改译结合,那么设计者还要预判需要翻译的内容和需要重新设计的内容,而对于那些与用户需求相关性不高的内容,通常可以考虑不译,以节省时间和金钱成本。所以,设计者采用改译结合法处理文档源时,遇到需要翻译的就翻译,遇到需要改写的就直接用目标语改写或创作,遇到不需要翻译的就直接删掉,因此既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效率。但这是否会造成预判失误,过度改写呢?
该问题应当被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这其中不免会有设计者主观判断不准的时候,但是有源设计制作的是文档原型而不是最终文档。该文档原型要经过多次可用性测试,如果设计者误删了重要信息,必定会造成文档可用性下降,在多次的测试与修改过程中还是能够补救的。当然,即使可以补救,这同样会带来成本的浪费。所以设计者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是不应当贸然删改文档源的。另一方面,目标语设计者与译者不同,他们不仅具备双语文字转换的能力,还是不折不扣的技术传播者(technical communicator),具备用户分析与可用性测试能力,并且了解产品及其所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凭借着丰富的信息设计经验,对于一些明显的可用性缺陷他们还是可以做出预判的。Schriver(1992)就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与仅使用传统的受众分析探索法(audience-analysis heuristics)的技术写作者相比,接受读者有声思维分析的技术写作者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读者的理解问题,并更能够从读者的角度分析问题特点。况且,设计者的任何预判都要经过反复的可用性测试才能在最终的目标文档中得以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