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本地化中可用性的重要性

本地化中可用性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将探讨可用性在本地化中的重要性。(二)译文可用性低的原因在信息本地化中,翻译文档的可用性往往不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原文的可用性不高。当文档被译入另一种语言时,用户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可用性的上述要素也随之发生显著改变。所以,在本地化设计中要确保文档的可用性就不能仅仅依赖翻译加改动个别文化专有项的浅层本地化做法,而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对文档源进行必要的调整,甚至是重新设计。

本地化中可用性的重要性

在语言文化内的技术传播中,“可用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学者们不仅从学理上探讨可用性,而且还设计出各种方法来测试文档的可用性,提高可用性,提升用户体验。那么在信息的跨文化传播中,可用性是否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本节将探讨可用性在本地化中的重要性。

(一)本地化中的可用性现状

目前的本地化方法主要是翻译之后再把时间、日期、度量衡等文化专有项改为本地的规范,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浅层本地化”(参见第三章第二节“用户的社会文化时空:本地的含义”)。该方法的理论预设是:如果原文是可用的文档,那么译文如果忠实通顺,再对一些文化专有项稍加改写,就可以确保译文的可用性;如果原文的可用性有问题,那么应当由生产商来解决,译者无权修改原文。

但实际上翻译的可用性不仅少有人关注,而且并不乐观。来自公司售后服务部门的数据表明(转引自Ganier,2007:306),有一些大众产品被顾客退回厂家,经检测没有发现任何产品质量问题。结果发现是因为产品使用手册的可用性不佳,导致用户无法学会产品操作而退货。这些产品的使用手册如果是翻译过来的,那么译文的可用性就很成问题;如果是未经翻译的,那么原文的可用性如此之差,假使今后再把它翻译为其他语言,其译文的可用性估计也不会太理想。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Karen Schriver参与了一项译文可用性测试(Séguinot,1994:287),在可用性实验室检验复杂音响设备操作手册的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译文的可用性。结果发现法国测试者的表现远比其他国家的糟糕许多。Schriver怀疑问题不一定出在译者身上,而是因为法国测试者与其他国家的测试者相比缺少使用遥控器的经验,因为法国的电视台很少,法国人没有使用遥控器换台的习惯。因此,要确保法语手册的可用性应当增加更多的信息(Séguinot,1994:287)。

我们对Trados软件中文帮助的可用性测试表明(参见第六章第四节“目标文档设计的个案研究”),在第一轮测试中八名参与者无一人成功完成指定的操作任务,在测试后的采访中,五人表示不会再通过该帮助来学习软件操作。

由此可见,即使是忠实通顺的译文也未必能确保其可用性。

(二)译文可用性低的原因

在信息本地化中,翻译文档的可用性往往不高,主要有两个原因:(www.daowen.com)

第一,原文的可用性不高。技术文档(如计算机软硬件产品手册)的可用性经常遭到顾客投诉,但仍旧没有明显改善。(Wright,2008:28)这除了因为文档信息的准确性不够以外,主要还存在信息设计的角度问题。有学者指出,计算机文档多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从技术开发者的视角为普通用户撰写,重在介绍产品或系统的功能,而不是从用户的视角与需求出发,重在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解决实际问题。(Wright,2008:29)这就是以系统为中心的文档写作(a system-centered approach)的弊端(转引自Wright,2008:29)。请看下例:

文档一:Subsequent installation of the HIGS feature allows InfoProduct to run unattended.(随后安装的HIGS功能可以使InfoProduct自行运转。)

文档二:If you want to run InfoProduct unattended,you must install the HIGS feature.You can install the HIGS feature after you install InfoProduct.(如果您想要InfoProduct自行运转,则必须安装HIGS功能。您可以在安装完InfoProduct之后再安装HIGS功能。)(Hargis et al.,2004:20)

用户读了文档一后只知道HIGS功能的作用,但不清楚该信息与自己的关系。他们读了文档二后就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可见不同的视角对文档可用性的影响是不同的。此外,软件开发者使用的行话(如what-if analysis[1])也常常给普通用户带来理解困难(Wright,2008:29)。所以软件开发者撰写的原文经过翻译仍保留了原有的系统视角与行话,这同样给译语用户使用文档带来不便,导致文档可用性不高。如果翻译过程中再出现错漏,那么译文的可用性将很可能进一步降低。

第二,翻译作为衍生传播模式无法完全克服原文的可用性局限。从可用性的定义以及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可用性体现了文档与用户的关系,用户自身的特质、用户使用文档的特定目标和特定使用情境都影响着文档的可用性,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常常会引起可用性的改变。而且,文档的可用性越高,它的针对性越强,它与用户的关系就越紧密,对相关要素的改变也越敏感。当文档被译入另一种语言时,用户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可用性的上述要素也随之发生显著改变。即使是忠实通顺的译文也常常很难充分适应用户的改变,因为译文的意义和意义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原文,受制于原文与原文用户的关系。换句话说,翻译的衍生性决定了译文虽然可以使用户有效地获得和理解信息,但不一定能使他们高效地与令人满意地获得和理解信息,也不一定能让他们有效地、高效地和令人满意地利用信息。

有学者研究了只经过翻译的网站的可用性后指出(Hillier,2003:11),网站的语言虽然是译语,但是网站设计的情境仍是源语文化的,这两者的不匹配会使熟悉译语文化情境的译语用户“不舒服”。(见图4-2)换句话说,翻译的网站往往在内容、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仍是源语文化情境的产物,这与译语用户的文化情境不符,因而造成网站可用性的下降。

所以,在本地化设计中要确保文档的可用性就不能仅仅依赖翻译加改动个别文化专有项的浅层本地化做法,而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对文档源进行必要的调整,甚至是重新设计。

图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