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本地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跨文化传播模式,其传播媒介与传播对象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
信息本地化主要依靠电子媒介,如计算机屏幕、电子阅读器、互联网、PDA、移动上网手机等传播信息,而信息技术诞生之前的传播媒介多是实物媒介,如岩壁、泥板、纸草书、羊皮书、帆布、竹简、纸质书、报纸、杂志、胶片、磁带等。
传播媒介的改变使传播对象也随之改变。电子媒介的出现导致信息的电子化,本地化设计的对象主要是电子信息或数字内容,即“存储于硬件或外部存储介质,以计算机文件或通过互联网发布,通过计算机、游戏机或主机等硬件设备获取的内容”(Ryan et al.,2009:12)。这些信息涵盖了以往的各类信息,包括语言、图像、色彩和声音等。我们认为数字内容与物理内容相比具有以下八个优点。
第一,易兼容。数字内容与物理内容相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无论是语言、文字、图像还是声音都能够以双字节形式集成到一个界面中,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视听体验。
第二,易查找。信息数字化后借助软件的搜索查找功能可以十分便捷地从海量信息中查找到所需内容。具有超链接或屏幕取词功能的电子文本还可以实现跨文本的交叉引用,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查找与定位的效率。
第三,易编辑。数字内容通过专业软件可以被编辑,大大提高了生成数字内容的效率。
第四,易更新。数字内容制作完成后如果需要更新改进,借助相关软件同样可以轻松实现。这确保了电子出版物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例如,大百科全书需要根据世界上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不断更新其内容。1995年11月4日拉宾遇刺身亡,这一事件发生后《百科全书》[1]的编辑们不仅要更新有关拉宾的传记身世,还要改动书中许多有关以色列、中东和国际政治的文章(Kohlmeier,2000:6)。所以数字内容被称为“有生命的文档”或“活文档”(live document)。
第五,易管理。如果给数字内容加上元数据(meta data),标明其涉及的话题、创建人、创建时间等文件属性,可以很方便地对文件归类,并提取相关信息。(www.daowen.com)
第六,易存储。数字内容可以大规模存储,而实际占用空间很小。手掌大小的硬盘的存储容量可达1T。而且附带元数据的数字内容还可以避免重复存储。(Ryan et al.,2009:13)
第七,易发布与获得。数字信息连接互联网后可以使出版商更容易发布信息,用户更容易获得这些信息(Ryan et al.,2009:13),大大缩短了出版发行和上市的时间。
第八,出版/再版成本低。出版和再版数字内容要比物理内容成本低许多。(Ryan et al.,2009:13)
与物理内容相比,数字内容除去以上八个优势外,还有至少两个特点:
第一,内容编排的非线性。数字文本虽然可以模仿纸质文本的线性方式(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安排内容,但不少数字内容(如网页)以区块为结构单元组织文本,可以按任何顺序阅读(Williams,2009:48)。所以,这类文本也被称为超文本(hypertext)。
此外,文本的非线性还体现在超链接的使用。一个网页使用超链接可与十个其他网页联系在一起,而这十个网页又可与另外十个网页链接,从而形成“蛛网状”的文本结构(Williams,2009:52)。
第二,著作权多元化。数字内容的制作相对复杂,通常需要多人协作分别制作不同内容,然后再合成发布,这与物理内容通常由一人享有其著作权不同,数字内容的著作权往往由多人分享。(Williams,2009:53-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