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行业探索:本地化行业的近十年发展历程

行业探索:本地化行业的近十年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地化行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形成产业,1990年在瑞士成立了非营利性的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其目的是“促进本地化和国际化行业的发展,提供机制和服务,使公司间能够交换和共享与本地化、国际化相关的流程、工具、技术和商务模型等方面的信息”。而《本地化与翻译导论》则从本地化基础理论、本地化技术实务和本地化技术专题三方面对本地化行业知识进行了梳理与提炼,比较完整地勾勒出行业概况。

行业探索:本地化行业的近十年发展历程

本地化行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形成产业,1990年在瑞士成立了非营利性的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ocalisation Industry Standard Association,LISA),其目的是“促进本地化和国际化行业的发展,提供机制和服务,使公司间能够交换和共享与本地化、国际化相关的流程、工具、技术和商务模型等方面的信息”(杨颖波等,2011:4)。该协会的网站及其网上刊物《全球化通讯》(The Globalization Insider)上刊登了众多关于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和翻译的文章,介绍本地化的概念与技术,推广成功的商业经验,确定通用的本地化技术标准,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化行业的发展。它所提出的全球化[2]、国际化和本地化的概念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

我国在2005年出版了《软件本地化》,首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软件本地化的概念、流程与技术(王华伟、崔启亮,2005)。而《本地化与翻译导论》则从本地化基础理论、本地化技术实务和本地化技术专题三方面对本地化行业知识进行了梳理与提炼,比较完整地勾勒出行业概况(杨颖波等,2011)。

本地化从业人员,从软件公司的本地化经理、软件工程师、市场营销经理到本地化服务供应商的项目经理、翻译人员、本地化工程师、桌面出版人员,都从自身参与本地化过程的亲身体会中,介绍并总结了本地化实务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包括本地化的成本核算、本地化与全球化战略的关系、多语言项目管理与技术、本地化技术的兼容性、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本地化中的应用、本地化的软件工程技术、桌面出版技术与技巧、全球化内容管理系统、本地化中的文化因素与本地化测试等。(www.daowen.com)

这些经验无疑是研究本地化的宝贵资料,但从业人员往往囿于自身经验,仅从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一个侧面来讨论本地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例如,软件出版商的本地化经理比较关注本地化的成本、交付时间和质量,本地化工程师则强调本地化中软件工程的复杂性,而翻译人员则关心本地化软件或计算机辅助软件是否好学易用。这就造成了“盲人摸象”:从事不同本地化工作的人对本地化的看法往往存在差异,甚至冲突。仅以本地化与翻译的关系这一论题而言,本地化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认为翻译仅仅是本地化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其重要性远不如本地化的工程技术,认为后者才是本地化真正增值的部分;而参与本地化的翻译人员则认为本地化也无非就是“在计算机上为计算机翻译”(Dunne,2006:1),除了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外,与传统翻译也没有太大区别,最多是一类特殊的翻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