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层级要趋向扁平化,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实现GDP的增长。GDP的增长不能充分地解释社会的发展。GDP的增长要走上与社会和谐的发展之路,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行政层级制度变革,才能使GDP持续高效健康地增长,同时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首先,要完善考核体系和经济发展指标系统。我们必须将把经济产出中的要素成本(包括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环境退化成本、资源消耗成本以及劳动安全成本(安全生产措施需要的费用和工伤处理等)加入国民经济体系进行核算,树立起“绿色GDP”的区域经济协同竞争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转变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不顾代价的传统增长方式,我们要把区域经济增长同社会发展的进步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的观念联系。其次,要做到调动区域注重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不再把GDP的总量和速度作为衡量干部政绩、决定干部升迁的唯一依据,要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平衡有效的政绩评价标准,科学透明地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既要看GDP增长,也要注重反映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生态环境维护、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文化建设、人民幸福程度等指标,切实把提高群众满意水平和社会全面发展能力当作一切官员评价的核心。
区域政策的制定实施中要注意研究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投资、税收、产业、金融和科技政策及其评价标准。在区域发展评价和官员的绩效考核方面,应针对不同规划定位的主体功能区,执行与之配套的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资源消耗、加强自主创新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和总量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注重对GDP增速、总体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以及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特别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的评价,弱化对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的评价;有关政绩指标主要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就是禁止开发区域评价的标准。
(原载于《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5期;副标题:兼论区域经济政策“碎片化”现象;丁任重,陈姝兴)
【注释】
[1]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社区再投资法》(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规定“约束金融机构,不得阻碍美国中低收入地区和借款人的信贷需求”。
[2]三线建设以占据全国基建总投资的40%以上的2052.68亿元为投入,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1100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进入三线建设,建成全民企业2.9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近2000个。数据来源于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三线建设编写组:《三线建设》,1991年。
[3]丁任重:《论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新特征——兼评梯度推移理论》,《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2期。(www.daowen.com)
[4]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5]数据整理来源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
[6]陈秀山,董继红,张帆:《我国近年来密集推出的区域规划:特征、问题与取向》,《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第2期。
[7]姚慧琴:《试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促动与企业发展》,《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8]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9]楚尔鸣,马永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3期。
[10]杜德昌,卢中华:《跨区域规划的执行机理与系统优化——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