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推进方式的重大转折。第一,通过技术进步,更新技术装备,减少和节约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就缓和了我国的资源短缺状况。第二,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投资。技改与基建相比,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据测算,1元钱投在技改上,可以产生1.5~2元产值。在历年新增产值和利税中,约有60%来自技术改造,而不是来自基建投资。[1]因此,技术进步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创造与基建投资相同的结果,能够缓解资金短缺的状况。第三,通过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消耗,减少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能有效地抑制效益滑坡、亏损加剧、赤字增大的势头。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可以多创税利,增加国家的财力和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
技术进步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三个主要部分。①技术开发是技术的创新过程,是新技术的研制、试验和发明。不断地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这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保持市场优势的根本所在。②技术改造是用新技术对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进行革新、补充、修整和置换,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消耗。③技术引进就是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技术引进可以缩短我国生产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间,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研制费用。技术引进的目的,是推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
推动技术进步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要达到这一预期目的,还应选准技术进步的“主攻点”。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各异,因而技术进步的主攻任务也就不尽相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技术进步的“主攻点”应选择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新和改造生产设备。根据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资料,在大中型企业已安装的生产设备中,20世纪80年代出厂的占33%,70年代出厂的占44%,60年代出厂的占13%,50年代出厂的占9%,新中国成立前出厂的占1%。虽然多数设备是70~80年代出厂的,但这些设备性能先进的不多。在1985年普查时的工业生产设备(按价值量计算)中,属于国际水平的占13%,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2%,属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占47%,属于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8%。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低下,是经济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技术进步的重点,首先应放在改造和更新企业的生产设备上面。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企业所有生产设备进行全局性的更新,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不具备可承受的财力。比较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局部性的更新改造,这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分期分批的更新改造;一种是对生产设备的关键部件进行置换,或用高新技术对原有设备某一部分进行改造,可以用较少的投资取得提高生产能力的结果。
第二,降低生产消耗。由于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低,造成生产消耗过高,这也是经济效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工业生产设备的平均能耗比国外高出10%~20%,造成能源使用中的严重浪费。工业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大都在50%以上,而我国仅为30%。日本、法国、英国等国每1000美元的产值消耗标准煤0.34~0.45吨,苏联、加拿大为0.8吨,而我国是3吨,比其他国家高出数倍。1980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与日本相差不多,但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日本的1/4。因此,企业技术进步的目标,还应注重降低生产消耗。所以,在更新改造原有设备的同时,还应大力采用新的节能技术,在条件具备时及时更换高性能设备,把过高的生产消耗降下来。
第三,开发新产品。目前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就是由市场疲软引发的产品滞销和产品积压。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销售、流通问题,实质上则是生产、产品问题。现在社会需求日益明显地表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变化快、结构杂的特点,而企业的产品生产则一直是单一性和一贯制,还没有摆脱传统体制下的经营格局。产品生产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这种脱节状况是导致市场销售困难的根源之一。企业要摆脱现在的困难,应抓住推进技术进步这一良机,大力开发新产品。目前我国新产品仅占产品的40%,对于快频率变动的社会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应当通过技术进步,调整和转换生产方向,按需求导向来研制新产品,扩大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销售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www.daowen.com)
第四,提高产品质量。在产品生产中,除产品老化和陈旧之外,产品质量差也是经济效益下降的一个原因。据1990年有关部门对部分城市的调查,我国工业产品的抽样合格率约为75%,优质产品产值率约为27%,市场抽查商品合格率为55%,与工业发达国家98%的工业产品合格率相差43个百分点。根据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国企业的优等品只占总产值的13%~15%,一等品只占21%~29%。我国工业产品质量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的不到产品总数的10%,大部分产品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10~20年。直到1990年,我国仍然有48%的主要产品质量指标有所下降。
由产品质量差所带来的损失是十分惊人的。四川省仅1989年次废品损失即达7.5亿元。从全国来看,整个企业生产中不良产品损失率约占产值的10%~15%,仅这一项我国每年经济损失就超过1000亿元。
把技术进步的重点转向提高和改进产品质量,不仅要抓好“硬件”的改造,如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还要抓好“软件”的改造,即加强生产管理和产品的检验。提高产品质量,既要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如产品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的真实与合格,也要提高产品的外在质量,如产品的规格、款式、造型、包装等。
第五,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难以治愈的痼疾。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增量调整,一种是存量调整。增量调整主要是通过投资的合理分配,向新兴产业、滞后产业和重点产业倾斜,以扶持和加快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存量调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经济联合的办法,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以增加名、优、特、新产品的生产;另一种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增加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应减少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通过技术进步带动存量调整,是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这种方式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不会产生大的社会波动,适合于我国的现实国情。
第六,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一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尽快对其进行化解和掌握,并能够仿制和翻版制造,这样,在短期内就能生产出先进的新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二是在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快国外设备的国产化步伐。国产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可以先从小型设备或项目的国产化开始,然后进入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最后实现整体设备的国产化。这样既能通过技术引进带动和提高国内生产的发展,又能减少对国外的依赖,增加国内生产的独立性,节约引进的费用和外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