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体现地域同质性和经济联系性为特征的中观经济区贯穿我国经济格局演进的始终,中观经济区推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冲击着我国旧有的经济格局,引导着区域分工协作的变迁,体现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脉络。所以,本文运用笔者以往的研究成果将以中观经济区为主体的多极发展视为我国经济格局的第四条演变路径。[32]
“五五”时期,我国在六大经济协作格局的基础上,批准设立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经济特区,由此开启了区域经济格局的新篇章。由于沿海、内陆和沿边少数民族的三分经济格局过于粗略且区内的经济联系也不紧密,在“六五”时期,党中央批准设立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区。“七五”时期,中央在东、中、西三分格局的框架下,批准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并决定开放开发浦东。“八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并以14个沿江沿海开放城市构建了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等沿江沿海开放区,形成了多极鼎立的中观的经济格局与三大地带宏观经济格局共存、互补的态势。“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宏观经济板块的基础上,通过天津滨海(副省级)、重庆两江(副省级)、珠海横琴(副厅级)、浙江舟山群岛(副省级)等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培育区域增长极、带动区域发展。“十二五”时期,天府、西咸、贵安、兰州等新区陆续获批,进一步推动我国中观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冲击旧有的“四分”格局。(www.daowen.com)
国家级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等中观经济区的不断设立,是我国劳动地域分工发展的必然,同时也为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孕育了新契机。中观经济区推动了我国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加强了区域的分工与协作,增强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为缩小区域差异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多极化的经济格局下的区域分工细化加剧了区域间的竞争,弱化了区域间的协作效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差异的缩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