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生产领域存在五个主要问题:经济增速下滑,供给能力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创新驱动不足;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和投入效率不高。在宏观经济中,这些生产领域的问题直接表现为经济总量问题,但更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这表明中国目前的宏观调控将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优化经济结构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与关键环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8]:
就供需结构而言,我国商品服务市场出现较为复杂的局面,呈现供需结构性失衡特征——总需求不足与需求转移外溢并存、有效供给不足与相对过剩并存,既存在供需间的不对称,也存在供需内部的不对称。从需求端来看,存在总需求不足的问题,更存在需求转移和需求外溢。以出境游为例,每年有大量中国人赴国外旅游,并在国外大肆扫货。2015年7月28日,《经济参考报》和Visa联合在北京发布的《中国跨境消费年度指数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规模达1.07亿人次,中国居民境外旅游消费达到10127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达27%,这表明国内的部分消费需求转移外溢到海外市场。按照供给需求的辩证统一关系,需求的结构问题本质上还是生产结构、供给结构的问题。从供给端来看,我国市场形势已由全面商品短缺转变为相对市场过剩。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商品市场结构性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特点逐渐显现。近几年,传统产业的快速萎靡与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低层次产品的积压过剩与高端产品和新兴产品供给不足共存的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产业结构层面考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改善的空间依然较大。一方面,服务业占GDP比重的提升空间较为充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9.0∶40.5∶50.5,第三产业的比重较2011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成功的跨越了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分界点。但是,这一比重与高收入国家70%以上的服务业比重还有较大差距,表明完全转型为服务型经济、消费型经济的时间仍较长。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行业过剩问题严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传统工业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所增长,但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快速萎靡,加剧了产业内部矛盾。
从具体产品分析,传统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反而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精益求精的新兴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一些传统轻工业产品如服装、鞋、帽、玩具等也出现销售困难,传统制造业产品如汽车、造船等也出现销售量急剧下滑的现象,传统产品去库存压力较大。相对地,新兴产品则表现出供给不足的特征。以手机为例,苹果手机的最大销售市场在中国,每一代苹果手机的上市均引起国人在全球的疯抢,说明当前我国在特定产品上的创新能力与供给能力不高。再如养老服务,我国仍以家庭养老为主,面临日益加重的老龄化问题,社会养老、社区养老、智能养老等模式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有效的和安全可靠的供给,加剧了这一领域的供需矛盾。(www.daowen.com)
从制度设计看,我国供给端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建设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供需不均衡的矛盾。近些年,在国内供给的奶粉、皮包、钟表、马桶盖等产品领域了出现火爆的“代购潮”“海淘热”现象,反映出中国生产环节管理制度相对缺失。不健全的质量安全监督机制导致了较为严重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降低了国人对国内企业的产品尤其是精益求精产品的信任度,反而加剧了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还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供给能力快速提升,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总体上的产能过剩,即严重过剩的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如冶金、煤炭、化工、造船等,而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产业与行业的产品及其相关制度,还存在着供给不足的现象。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关键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方向是优化结构、转型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