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论断,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就是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①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以后一直保持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报告之中。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客观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对我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新判断和新论断。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来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新变化。从社会生产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已从1978年的156美元逐步跃升至2016年的超过8000美元;产品短缺已成为历史,部分领域已出现了产品过剩现象;部分产业的产量和技术水平已领先世界。因此,原先“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判断已经过时。从社会需要来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从“基本小康”跃向“全面小康”,因而更加美好的生活自然成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物质与文化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以后,人民群众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非物质”“非文化”的需求更加突出。因此,原先“物质文化需要”的判断也已经过时。由此可见,“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这些新提法、新概念涵盖面更广,也更加符合实际。
虽然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现在的发展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从“不平衡”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城乡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但同时“三农”问题一直成为发展的短板。②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区域经济总体布局中,区域发展分化现象日趋明显,东部地区发展仍然是领先于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追赶型发展,而东北地区发展则相对滞后。③不同阶层的收入不平衡。在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基层系数也在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从“不充分”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创新发展不充分。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创造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如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等,但总体上我国原始创新、基础创新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二是协调发展不充分。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产业差距等仍然较大。三是绿色发展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我国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四是开放发展不充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如“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建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人民币“入篮”等,但我国在重要国际组织中投票权不多,在国际市场上重要商品的定价权不多等。五是共享发展不充分。如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还有待最终完成。(www.daowen.com)
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向,就是要不断完善中国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坚定发展方向。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明确发展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③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④转变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原载于《经济学家》,2017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