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简单增长率

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简单增长率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面看来,衡量生产力的发展性就是衡量生产力的增长率,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为片面的理解,因为它不能反映出生产力增长的潜力和后劲。阿玛蒂亚·森以可行能力的视角看待发展,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实际上仅着重于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简单增长率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发展是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这决定了必然要把发展性作为生产力的评价向度。

表面看来,衡量生产力的发展性就是衡量生产力的增长率,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为片面的理解,因为它不能反映出生产力增长的潜力和后劲。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也有过深入分析,留下了宝贵启示。根据笔者可能并不全面的梳理,这至少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揭示了科技进步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马克思敏锐地意识到,与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前提不同,以理论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成了大工业的必要前提。反过来,大工业又“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这样才造成了“大量的生产力”[36]。第二,阐述了“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37]的著名思想。而在《资本论》中,他又说:“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38]这也就是强调了通过管理创新、促进生产力各要素优化组合的重要性。第三,马克思还曾用很大的篇幅谈到生产力的地域扩展。他强调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也就提示出提升一个地区在更大地域范围分工中的生产地位和自生发展能力问题。即使在今天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分析不仅比较全面,亦愈加显示其重要性。

至此,本文实际上又理出一个马克思关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评价的基本思路。显然,相对于“主流”评价思路,马克思的这个思路是一种全面、综合的评价,具有明显的优越性。GDP的思路可勿置论,绿色GDP的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均偏重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评价生产力发展。阿玛蒂亚·森以可行能力的视角看待发展,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实际上仅着重于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具有明显的片面性。顺便一提的是,森正是因为对于穷人生活状况的关注,被广誉为“经济学家的良心”。我们尊重森的经济学成就,但从本文的论证来看,谁才是经济学家真正的良心呢?

(原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丁任重,黄世坤)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4~255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0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4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4~545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4~61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7~53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2页。

[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66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页。(www.daowen.com)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6卷第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3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22]樊纲主编:《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178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0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0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9~690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9~560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42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5页。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7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9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19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72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48页。

[3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70~71页。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2~533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23~4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