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生产力具有价值性同时又面临价值性困境的矛盾状态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就应当衡量对价值性困境的克服程度,即合乎主体需要的程度,我们称之为适需性。
怎样才算生产力合乎了主体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仍然给我们提供了相关思路?西方经济学运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关注的是经济运行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但无论是瓦尔拉斯均衡还是希克斯均衡,均将经济发展水平、财富占有相对程度和最低限度等问题排在合乎需要的视野之外。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保持人的主体性的立场,从人的解放的高度来谈满足主体需要,其思想境界是西方经济学所不能比拟的。他们不仅关注供求关系的平衡,而且还关注了以下几点。第一,强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将它称为实现人的解放“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因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30]。第二,马克思还阐述了个体的满足是一种“社会满足”的著名思想,即“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的”[31]。马克思还特意举了小房子和宫殿的著名例子来说明。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适需性当然也要包括尽可能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比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绘的:一边是享乐,一边却是极端的贫穷以及那种由贫穷造成的苦难,深刻抨击了资本主义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却造成贫富悬殊和不能满足工人基本生存需要的罪恶。也就是说,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生产力的适需性至少应当从供需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贫富分化程度和个体基本需要的满足等方面来全方位地理解。(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