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生产力作为相对于人的需要的关系性存在而决定的。所谓生产力的价值性,就是指生产力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性质。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个很直观的结论,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人的需求如同产品和各种劳动技能一样,也是生产出来的。[9]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指斥“那些以消费为出发点的经济学家是反动分子,因为他们忽略了竞争和大工业的革命方面”[10]。似乎在马恩看来,消费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其实不然,因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1]。这表明,“新的需要”的生产,每一项都有“满足”“需要”作为限定。所以,马克思才会强调,作为生产力成果的劳动产品都应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这是生产力价值性的直接体现。
不过吊诡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反而可能会产生不能很好满足人的需要的结果,我们可称为生产力的价值性困境。(www.daowen.com)
这里又要提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在该书两处着重谈了这个问题。一是在第1卷《费尔巴哈》章中谈了生产力的“异化”,即生产力作为人本身的活动产物,反而成为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他们将它归因于旧式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由于前者,虽然可以形成“成倍增长的生产力”,但在生产者看来终究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12];由于后者,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从而“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13]。另一处是在第2卷《卡尔·格律恩》章批评“真正的社会主义”坚持生产和消费一致的庸俗理论时,强调“生产和消费往往处于互相矛盾之中”。因为从需求来看,消费者的需求“是有效的需求”;而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发展又是一个历史过程,比如,“生产面包的不同方式完全不取决于他吃面包这一简单的行为”[14]。这两大价值性困境表明,现实世界里的生产力又并不一定真的符合人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该如何评价生产力的增长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