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制订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与《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制订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与《中国21世纪议程》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后,中国政府率先制订了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推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联合国要求该委员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这次会议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观被普遍接受。

中国制订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与《中国21世纪议程》

纵观中外历史,发展始终是热门话题。人们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出现生态、环境、资源等难题之后,发展观念经历了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综合协调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头20年,人们所追求的是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认为只有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才能拯救人类、摆脱苦难。当时所理解的“发展”,实际上只是“经济增长”,即物质财富的增长,由此形成了“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念。在这种发展观念的指导下,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空前的物质文明,物质财富的积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衣、食、住、行等有了充分保证,社会保障条件明显改善,从而促使人们更加相信这种发展观念的正确性。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滥用自然资源,无视环境恶化,生产排放的大量废弃物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地,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资源匮乏不仅损害了人类的福利和健康,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压力。进入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久的,一旦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经济增长必然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全球范围的“负增长”。为了克服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念的弊端,人们又提出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念,主张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应当同步进行、有机融合,以确保人类的福利得到持续提高。

1962年,美国女学者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第一次较系统地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被认为是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的开始。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十多个不同的定义。1978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文件中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时将它定义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期间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包含子孙后代的需要、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抗压力以及环保与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经过全体联合国成员国的共同努力,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案》和《里约宣言》等文件,号召各成员国制定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加强合作,予以落实。会后,中国政府率先制订了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推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代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是文明的转型,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转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人类的发展理念正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融转变,人类的行为正由片面地索取地球环境资源向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转变。

实际上,在历史长河中,世界一直在转型。从人类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看,最近几百年,人类文明经历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一连串的技术革命使得财富在许多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积累,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令人讨厌的副产品——环境危机。空气、水、土壤污染以及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让人们意识到,工业文明下的发展方式已不再适合当今时代,世界各国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型。犹如农耕文明替代原始文明、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一样,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动力、以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为目的的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这就是生态文明。

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新的社会运动——生态运动。这场运动风起云涌,其影响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环境问题、探讨生态保护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要求该委员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该委员会于1987年将经过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联合国,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在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经济发展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观被普遍接受。

从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看,我国政府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它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先进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时,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也必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单列进行强调,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予以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对发展本质、规律和趋势的理性把握,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绿色发展是指在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可持续发展新形态。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适应变化的战略选择,是应对国际竞争、提高绿色竞争力、实现绿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为美丽宁夏建设提供了总遵循。自治区也响亮地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宁夏的新要求。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将“生态立区”作为三大战略之一进行部署,银川市“生态立市”等三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也已正式出台。兴庆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注重经济发展,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调整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走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银川自古七十二连湖围绕,现有自然湖泊湿地近200个,百亩以上湖泊128个12.32万亩,占城市建设区面积的10%。近几年,银川市政府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和自治区会议精神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美丽银川建设作为全市上下必须认真思考、直接面对、全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使银川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把美丽银川建设推入新的阶段。如今,宝湖公园波光粼粼、澄白如镜,片片芦苇风吹飒飒;湛蓝天空下,华雁湖水清面洁,绿树成荫;西大沟、银新干沟等12条94公里“龙须沟”清淤疏通,河边垂柳依依,绿草青青;“人水和谐”的典农河宛如一条绿色飘带,为银川人构建宜居天堂;燕鸽湖上,从昆明千里迁徙而来的红嘴鸥驻足嬉戏,令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无不感叹,成为一道亮丽的早春风景线;总占地面积2413亩的滨河大桥黄河湿地公园建设现场热闹非凡,一个舒适休闲的滨水空间呈现在市民眼前……种种成绩不过是如今银川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部分,在这里,银川市遵循“人水和谐”治水理念,确立“生态立市”方略;在这里,一泓碧水映湖城,银川自此“颜值”当道。

宝湖公园(金凤区内)

兴庆区地处银川市的核心区域,是银川市的中心区,自然环境优美,自然湖泊湿地众多。这些既是兴庆区的特色资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资源。按照《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银川市委、政府提出的“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生态建设目标,兴庆区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宜景则景、宜林则林”和稳中求进、生产生态并重、增收增效并举的原则,将创新发展放在发展全局战略地位,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领域,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使建设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高度契合,率先在自治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重点是生态建设、社会绿化、农田林网和治沙造林工程,规模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生态环境等融合发展。结合银川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以增加绿量、均衡分布、提高绿化档次和水平为目标,以银川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每年推进一批重点绿化工程。2012年,投资1亿多元对银横路两侧实施绿化整治,投资1000万元对滨河大道两侧的绿化带、水系进行提档升级。建成银古公路宽幅林带、109国道南北段风景宽幅林带、大团结广场东侧园林式风景林带、丽景湖公园、名人文化广场、街头绿地以及鸽笛湖、燕鸽湖、章子湖、银湖、孔雀湖等休闲、观赏的水系绿地,实施了典农公园、“黄河金岸”等一系列绿化工程。沿银横路一路向东至滨河大道,道路两旁的鱼池、水沟等已变为观光型水系,赵家湖生态公园、湿地市民公园、温泉水世界、五星级度假酒店、大型游乐嘉年华等,让周边村民生活更加“城市化”。

在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中,兴庆区把园林绿化放在规划的首位,以园林绿化统揽全局框架,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庄点向高层次、高品质、高绿化率迈进,使城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特色更加鲜明,湖、河、渠、沟成为生态带、景观带、休闲带,使人的城镇化和“生态立区”紧密结合,打造“天蓝、水清、地绿、人安居”的城市风貌。特别是以京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等主干道路两侧绿色景观长廊为主体,永二干沟、二排沟、红花渠为纽带的绿色生态景观通道的亮相,使兴庆区生态风景线初现雏形。绿色生态工程使兴庆区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实现了“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

滨河大道(“生态大道”的地标)

2017年,兴庆区实施东部水生态连通暨绿化美化工程,结合花卉、蔬菜、水产、养殖等产业示范园,建设园区和水系连通道路26公里,形成集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网络。建成章子湖公园等5个绿化项目,绿化造林1500亩。建设碱湖公园、大新渠公园,绿化造林2958亩。改造柏悦园、大团结广场绿地景观,新增绿地35公顷。系统治理清水湖南北湖及闫家湖1546亩的水域面积,形成拥有鸟类栖息、生态渔业和临水休闲三大功能的湿地公园,使其成为离银川市区东部最近的一块湿地。

“十三五”期间,兴庆区将继续增建公共绿地和城市公园,扩展水系空间,划定永久性绿地和永久性水域,通过“绿道”和“蓝道”将城市社区与郊区生态空间相连接,实现产城相融、城与自然相融。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合理开发利用空间,促进空间转型。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实施差异化规划建设,使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千百年来,城市一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盼。梁思成先生曾说:“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即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社会资源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且复杂的“生命系统”,有它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肌体运行的规律。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针对当时英国工业化带来的严重污染、拥挤、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等众多城市社会问题,提出将一切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优点与乡村的自然之美和谐结合起来,建立田园城市的设想。20世纪20年代,新潮的“田园城市理论”传入中国,并在当时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留下了许多片段式印迹。

“田园城市理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其内涵是城乡融合,而不是郊区化或是沿主要道路“一层皮”无序蔓延的道路指向性马路经济型的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城乡混杂型发展模式。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既要吸收霍华德理论的精髓和借鉴国内外田园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更要立足自身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条件,形成自身的地方特色。银川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建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城市”,就是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保障具象元素与内在元素的和谐统一,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塑造鲜明城市特色,打造个性化城市,建立独立的城市形象体系,把银川打造成内涵丰富和格局优美的品质之城、历史记忆之城、全域全景之城、田园之城,让银川真正成为品质卓越、品牌鲜明、品位一流的城市,构筑功能完善、级配合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城镇空间,走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作为宁夏的缩影,兴庆区是银川市的商贸物流中心、基础教育中心和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区位独特,因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此建立西夏国都兴庆府而得名,有海宝塔、承天寺塔、鼓楼、汉延渠、唐徕渠等丰富的古迹遗存,有黄沙古渡、鸣翠湖等景区景点,从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分析,都与田园城市有着很深的渊源。

黄河落日

兴庆区境内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湿地和绿地资源丰富。依傍北塔建设的海宝公园,宽阔的人工湖成为市民喜爱的水上乐园;千年古渠——唐徕渠两岸建成红花绿树、四季常青的唐徕公园,成为市区一条绿色水域景观长廊;黄河西岸的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被称为“中国最美湿地”;康熙皇帝曾经渡河的地方建起了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因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寒无奇冷、夏热无酷暑、春季多风沙、秋季雨集中,建起了蔬菜基地、水果基地、水产基地、花卉基地。

兴庆区从汉朝建造的北典农城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人文积淀深厚。1020年,西夏人在此修建都城,取名曰“兴庆府”。正是由于此城的建造,兴庆区的区位价值日益凸显。北宋著名的军事经典著作《武经总要》记载:“(怀远镇)有水田、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也。”书中明确指出,位于兴庆区的怀远镇就是被人们称为“塞北江南”的地方,这与“田园城市理论”所追求的“自然之美”实有异曲同工之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兴庆区已融入国际政治、经济的循环中,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从一个单纯的城市区变成了城乡并存,一、二、三产业完善的行政区,现代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位居自治区各县区前列,为建设田园城市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

兴庆区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八车道的北京路成为银川市区东西交通干道,农村公路通达率100%。区域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和信息传输等市政网络工程城乡合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均等化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持续推进。掌政特色小城镇、通贵乡滨河特色小镇、月牙湖通航小镇,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绿色低碳。建设杨家寨中心村、掌政中心村、通贵集镇安置区,农村危旧房和庄点脏乱差现象彻底消除,“天蓝、地绿、水清、城静、居安”的人居环境初步形成。

兴庆区贯彻“生态立区”战略,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要树立战略、超前、历史的眼光。从全域银川发展出发,注重城乡风貌特色的优化,尊重城乡在资源禀赋、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文化脉络、空间景观等方面的差异,在大格局中思考,在可持续发展上着眼,充分挖掘兴庆区优势,建立县城与乡镇、农村与城区在标准上对接、建设上跟进、管理上看齐的发展机制,做到每寸土地都有详细规划、每座建筑都有详细设计,一个区域一个特色、一条街道一个景观、一座建筑一个风格,打造具有个性特点的城乡风貌。

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条例》和《银川市空间规划(2016—2030)》,依托现有的生态资源禀赋,瞄准现代化田园城市建设目标,坚持布局组团化、环境田园化、产业高端化、交通网络化、生活人本化原则,将山、水、田、林、路融为一体,确立更为明确的田园生态城市目标定位、更为组团集约化的布局体系、更为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更为生态的现代农田体系,将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以自然山水格局为基底,把城市轻轻地安放在自然中,而不是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优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城在田中、园在城中、产城融合”的田园城市,加快构建城区、乡镇、乡村区域布局合理、建设错落有致、建筑各具特色、生活质量同等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要坚持“绿色、低碳、集约化”的城市建设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能”增长为内涵,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农业和新型工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体系,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倡导“公交+步行”和“自行车+步行”的绿色出行模式,既注重快捷、立体、智能的机动化交通网络,又构建以自行车、步行为主的绿色低碳交通网络,形成贯通城乡、覆盖全域、配置均衡、功能完善的交通体系,使“快速”和“绿道”相得益彰。精心规划建设小微游园、街头绿地和社区公园,完善鸣翠湖、黄沙古渡等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徕龙公园、京藏高速公路两侧湿地公园、赵家湖公园和滨河大道等原有公园景点以及春林湖、章子湖等一批新建公园景点的品质和品位,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公园。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实施东部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黄河旅游观光带,形成兼有防洪调蓄、农业灌溉、旅游观光等功能的水系生态网络。全面提升均等化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各中心镇和农村社区的交通出行、饮用水安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开展生态文明村、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自然,让乡村居民同样感受和享受洁净、舒适、宜居的城市生活,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上的一体化。

第四届最美银川人颁奖典礼

要重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打造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休闲区,弘扬诚信、友爱、宽容、公正的现代精神,体现开放、包容、竞争的时代特征,形成互尊、互爱、互帮、互助、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风尚,使兴庆区具备多样化的文化特质。

借问美景谁绘就,兴庆万民力胜天。银川当年为水郡泽国,别有情致,近年来市政府恢复湖城原貌,追寻“天人合一”境界,成果斐然,使银川风景在兴庆区这片土地上更突出了古都湖城的特点。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凝聚和激发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持久动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城净、路畅的“两宜两化”人居环境,让兴庆区在实施“生态立区”战略进程中更有担当、更有作为,切实打造一座在全国不一定物质最富裕但精神最富有的城市,绘就绿色空间相隔、湖泊湿地映城、稻田果园穿越的“塞上江南”新画卷,使兴庆区真正成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

乡愁,成为当下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往今来,谁是最伟大的诗人?它的名字叫“故乡”。正是它留下了许多让人动情、让人心酸、让人痛苦、让人感叹的诗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www.daowen.com)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种情怀。

蛙鼓蝉鸣,秋虫萤火;

牧童柳笛,村姑雨巷;

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

这些美好难忘的乡村景象,曾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遵义县花茂村考察时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花茂村让人找到了乡愁,最重要的就是花茂村保留着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保留着人类的淳朴与纯真。

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从18%提升到50%以上,城市人口增加了4亿,在人类历史上,这种城市的大跃进从未有过。但由于未注重对历史记忆和文脉的保存,很多城市与城镇成了钢筋水泥铸就的硬壳,很多候鸟般的迁徙者,内心处于游牧状态,困惑疏离、精神匮乏与心理焦虑成了很多居民的常态,他们只能忍受背井离乡的孤独。这样的城市难以给移居其中的人以凝聚力和家园感。

建筑要有人文之根。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再雄伟也缺少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炼,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建筑,既是文化的发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根植于当地的历史脉络之中,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

近年来,中央对城镇化的提法多了些人文气息,比如要注意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要建构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是特色化、差异化鲜明的城市,城市和文化遗产的关系不言而喻。所谓城市文化,核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而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体现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之中。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古雅典,人们会说到那里的悲剧艺术和对自由价值的推崇。中国古代城市也是如此,如盛唐长安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明清苏杭的通俗文化与隐逸文化。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市民也就能共享这份集体记忆,它更能唤起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找到了历史和文化上的区别,也就找到了城市的形象;找到了市民的自豪和自信,也就找到了城市的活力。

银川最大的自然特色是东临九曲奔流的黄河,西依雄浑巍峨的贺兰山。银川平原是全国十大新天府之一,这里沟渠纵横,田园如画,大漠风光和江南水乡景色交相辉映。留住乡愁,就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母亲河,像珍惜生命一样珍爱父亲山,留住“塞上江南”“塞上湖城”的自然美景,留住流传千年的淳朴气息、浓厚的人情味,将这里的历史文化守护好,留给子孙后代,最大限度地消除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的变化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冲突,最大限度地避免父老乡亲搬进了新楼房,却因未能留住乡愁而造成情感伤痛,既实现物质空间的现代化,又让人的情感得以安放,使家园具有高度的人文品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配套完善相应的公共设施,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具有新的内涵,产生新的凝聚力,让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真正活起来,充满生机活力。比如经过美丽乡村建设,福建长汀县过去的臭水塘修起了水车和木桥,成了村民们的“公园”。乡愁不仅属于年老思归者,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回到乡村,长汀县委副书记丘发添表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真正实现“生态美、百姓富”,让乡村成为富裕乡村、绿色乡村、古老而现代化的乡村、充满诗意的乡村、具有童年味道的乡村,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美丽乡村。

兴庆区按照《宁夏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以环境优美、农民富裕、民风和顺为目标,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大力实施规划引领、农房改造、收入倍增、基础配套、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服务提升、文明创建八大工程,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方向,以银横路绿化生态带为轴,以掌政特色小城镇为中心,将赵家湖湿地公园、典农公园、鸣翠湖等散落的“珍珠”连成一体,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质量提升的美丽乡村发展体系。

兴庆区率先在自治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对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有效利用,实施以有机肥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龙头带动战略。编制兴庆区村镇体系五年规划,完成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打造兴庆区特色小镇,全力推进掌政建筑科技小镇、通贵滨河特色小镇和月牙湖通航小镇建设,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小镇。实施城中村、城边村棚户区改造和主干道路两侧大整治大绿化等工程,近2000户村民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完成幸福村庄、阳光暖房、农村危房改造1440户;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工作模式。实施京藏高速公路两侧水系连通和绿化工程,新增水面3935亩,造林绿化1488亩。农村造林5029亩,建成小微公园11个,新增城市绿化地6公顷。

实施学生“幸福成长工程”,深化优质教育扩面工程,实现城乡校际联合发展共同体全覆盖,通过银川市、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验收。建成兴庆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各类文化阵地187个并免费对外开放,新建街道图书馆10个、农民文化大院16个,实现文化阵地全覆盖。“文化兴庆·花开四季”等群众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兴庆区荣获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围绕打造综合医疗康体服务区,新建掌政镇中心卫生院、大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4间标准化村卫生室,引进马氏济慈堂回医中医医院,建设健康主题公园2个,为6.5万名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七免一救助”政策得到落实。以23家大中型医疗机构为核心,以32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站)、302个村卫生室和个体医疗机构为基础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初步形成,通过国家级公共卫生应急示范区评估验收。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兴庆区政府财政的76%用于改善民生,建成农村养老幸福大院10个,在通贵乡试点居家养老新模式,成立宁夏首家孝德文化教育基地。实施残疾人康复扶助工作,打造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点。实施民乐老城区、新华商圈棚户区改造和东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改善农村路网结构,提升服务新农村发展的能力,拓展兴庆区发展空间。

如何用城市历史记忆和个性文化留住乡愁,让绿色智慧人文城市从理念走向现实,还应该从理论体系构建、技术体系构建、政策体系构建、实践体系构建等方面共同发力,让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生共荣、相得益彰,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实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014年8月在银川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指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建设诗意的中国,显然不能只靠诗意的手段,而要动员全社会的智慧与力量、凝聚各阶层的共识、运用更权威的法律手段,才能让诗意成为可能。留住乡愁,建设美丽兴庆,更应如此。

尽管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既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农业用地或生态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互胁迫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引起城镇化地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可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生态环境改善时可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恶化时则限制或遏制城市化进程。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划时代的进程将广泛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任务和主要战略之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百分点,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仅就统计数据而言,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潜藏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始终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作为重要目标,并提出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任务措施。2013年12月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扬弃,是相对于高能耗、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其本质是绿色、高效、集约型的城镇化,是推进人口聚居,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既不能以牺牲农业和乡镇发展为代价,也不能造成农村凋敝、生态空间退化、城乡发展失衡以及人口资源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环境不堪重负、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既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符合国情、符合地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走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也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城镇化“新型”“健康”的重要标准,环境保护做得好不好、环境质量好不好,是城镇化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因为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才能创建最佳的人居环境和工作环境,才是人类聚居于城镇的初衷。

同时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也不可能人为地造城,要让城镇化的推进与城镇化的一般发展规律相符合,走一条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进行的城镇化道路。

兴庆区紧紧围绕“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致力于人居环境提升,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落实中央、区、市战略部署,按照兴庆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重内涵、提品质,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为抓手,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碧水蓝天、明媚银川”为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生产力布局和城镇空间布局同步优化,力求把兴庆区建设成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居住的示范区。

结合城镇实际,兴庆区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当作建设新型城镇的重要手段,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城镇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贯彻落实银川市《关于加强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保护的决定》等5个决定,依法保护水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河湖水系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肃查处涉河涉湖违规项目,严厉打击河湖水系违法活动,加大河湖水系监管力度,建立湖泊水系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湖泊水系定期巡查的城乡河湖水系长效管护机制,促进城镇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牢固树立城市生态观念,践行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理念,把生态资源作为兴庆区最宝贵的资源,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抓重点生态项目建设,使生态建设成为塑造兴庆特色、提升兴庆品位和形象、增强兴庆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强化城市环境管理,注意城市建筑领域的生态平衡,改良工艺和技术,大力提高资源的再生率和利用率,降低物耗,尽力避免和减少废弃物,尽可能提高连续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的运行速度,减少运行过程中的损失,维持生态城市的新陈代谢,着力补齐生态保护短板,不断擦亮“碧水蓝天、明媚银川”城市品牌。

按照城乡建设并重推进的要求,完善旧城区功能,美化道路、水系、村庄、集镇、园区、景区等,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乡布局。保护、修缮、建设历史文化建筑和特色街区,全面提升农家乐建筑标准、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交通枢纽等特色城镇,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认真落实《宁夏空间战略发展规划》,深入抓好乡镇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实施,月牙湖扬水泵站、高效节水设施投入使用,月牙湖乡蜕变成通航小镇;通贵乡集镇安置区、景观绿带、集贸市场建设以及特色街区建筑节能改造、背街小巷整治,让通贵乡滨河特色小镇初具规模;建设掌政四期安置区、掌政中心村、杨家寨中心村,掌政镇生态文明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凸显。

实现城镇化与环保双赢。兴庆人明白,环境质量安全保障是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健康安全的环境质量和公平共享的环境公共服务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守住环境质量健康安全的底线、努力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是新型城镇化的标志之一。为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兴庆区以群众健康和生态平衡为基准,确立生态环境质量底线,将提供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饮水、健康的环境等作为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强化保障措施,加大供给力度,开展“蓝天碧水·绿色城乡”专项行动,重点实施大气、水、土壤“三项整治”,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循环,在全市率先推行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机制,努力建设生态兴庆。

“蓝天工程”让天空更蓝。按照银川市“蓝天工程”实施方案,兴庆区梳理“大气十条”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开展空气质量优化升级行动。治理燃煤污染,全面推广使用清洁煤炭及新型生物燃料,试点推行环保炉具。配合实施华电东热西送工程,淘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实现城市集中连片供热。实施扬尘防控,推行绿色施工及渣土资源化利用,确保建成区内裸露堆场、地面整治率达到100%;加强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管控露天烧烤油烟污染,加大违规排放惩处力度。实施10万亩稻田秸秆灭茬及深翻作业和秸秆禁烧源头管控,落实秸秆禁烧三级责任制。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新注册机动车全部执行“国五标准”,全面供应国五汽油、柴油,淘汰全部黄标车。

“碧水工程”让流水更清。按照银川市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兴庆区全面落实“水十条”各项任务,严格落实河湖三级河长负责制。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扩容及提标改造工程,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强化生活污水治理,推进通贵乡、月牙湖滨河家园污水处理厂等水污染防治项目。整治黑臭水体,全面取缔入河湖、排水沟废水直排口,在银新干沟、银东干沟和二排沟3条入黄排水沟推广现代生物治理技术,确保入黄水质稳定达标。推进水生态建设,加强水质改善、景观提升和沟道美化,打造河畅水清的塞上江南水环境。

“净土工程”让土壤更净。按照银川市落实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兴庆区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推进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逐步建立分类清单,做好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严格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行测土配方、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实行化肥、农药减量控害,确保化肥、农药用量实现“零增长”。加大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搬迁东郊水源地养殖场,实施畜牧养殖大县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项目,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

砥砺前行,朝着那一片蓝天、一汪碧水和满目葱茏。兴庆区是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宜居示范区,城镇化率达96.05%,居全区首位。新时代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从面临的发展背景看,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数据信息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创新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出台,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为兴庆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所处的发展阶段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兴庆区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框架全面拉开,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经济发展进入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新阶段。从发展的远景看,兴庆区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关键阶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新产业、新业态逐步焕发活力,经济社会发展令人欣喜。面对加快发展的机遇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要做和能做的就是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形势,抢抓“一带一路”、东西部扶贫合作、扩大开放和建设全域美丽宁夏等重要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发展信心,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融入自治区和银川市发展战略,立足自身优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毫不松懈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站排头、争一流,走在前、做表率”,进一步夯实兴庆区成为银川现代化区域中心的基础,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建设更加开放富裕和谐美丽的兴庆区,在打好生态环境保护这场硬仗,让广大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洁的空气、饮用上放心的水,让“碧水蓝天、明媚银川”成为新常态的进程中不负时代所望、不负群众所盼、不负使命担当。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在建设“宜居城市”的时代呼唤中,在打造“湖城银川”的全民努力下,每一条潺潺流水、每一块公园绿地、每一只飞鸟珍禽,都成为兴庆人与自然“对话”的平台,都让兴庆区走进厚德载物的历史责任中,让市民尽享实实在在的绿色“红利”。

百处湖泊绕银川,一泓碧水映湖城。不忘初心共筑梦,砥砺奋进书华章。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一代一代生活得好,就必须保护好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天,应该是蓝蓝的天,还飘着片片白云;地,应该是绿绿的地,还点缀着七彩花朵;山,不用说是秀美的;河,不用说是清澈的;风是柔柔的,略带几分花香;水是潺潺的,略带几分石凉;鸟儿在树上鸣唱,牧笛在林中悠扬。这才叫真正地融入自然。

水云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