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保护古城银川:从历史到现在

保护古城银川:从历史到现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银川作为一座古城,有着2200余年的历史,早已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银川”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后期,是当时及其后诗人们的咏景名词,到清雍正、乾隆年时,演变为地名,成为宁夏府城的称号和附近灌区的别名。1949年9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解放了宁夏,第191师进驻银川,从此结束了国民党对银川各族人民的统治。60余年前,在老城区南门外东边有一座小庙,时称“积骨寺”。

淅淅沥沥的小雨已经下了几天,位于银川南部的南门楼像被洗过了一般,虽不免点点斑驳,但毕竟给人一种沐浴后的清新。这是1949年10月的头两天。在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已经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本来打算与北京同步在南门楼举行的庆祝大会,因为连续几天的小雨而推迟。大家共同的愿望是,这个欢庆的时刻,应该是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

1949年10月4日,阴霾散去,南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声、欢笑声在广场上空回荡。是的,这不仅是银川人民值得庆祝的时刻,也是全国亿万人民共同庆祝的日子。因为见证了这一刻,南门楼便有别于其他城楼,具有了历史的意义和现实的情怀。

银川作为一座古城,有着2200余年的历史,早已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银川”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后期,是当时及其后诗人们的咏景名词,到清雍正、乾隆年时,演变为地名,成为宁夏府城的称号和附近灌区的别名。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成的《银川小志》以银川代表宁夏,是对“塞上江南”地理景观的描述。

1949年9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解放了宁夏,第191师进驻银川,从此结束了国民党对银川各族人民的统治。9月25日,中共宁夏工委书记孙殿才等带领从三边地委抽调的500多名干部和回民支队成员随同第19兵团主力进入银川,开始了全面的接管工作。南门广场上盛大的军民集会,就是以孙殿才为首的宁夏工委组织的。

现在的兴庆区,行政建制上即过去的城区,是1961年设立的,时称人民公社。1970年被批准为银川市辖县级区,区政府在解放西街。其辖地为古宁夏府城及在四城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西、南、北四关,为银川郊区所环抱,东至红花渠,与郊区红花乡接壤;南界突出一角到第二排水沟,与郊区大新乡毗连;西至唐徕渠,与郊区银新乡、良田乡为邻;北至北环路北,与郊区红花乡相靠。辖区面积由原3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辖胜利街、中山南街、新华街、前进街、富宁街、解放西街、文化街、玉皇阁北街8条街道,当时的人口只有4.5万人。

南门楼又叫南薰门,建于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曾以“南楼秋色”构成古代宁夏一景。现在看到的南门楼是1971年重建并经过多次修缮而成的。后在南门楼的东西两侧修建了较为宽敞的观礼台,由于城市交通的需要,若干年后被拆除了。其实老银川是有六大城门的,它们与南门遥相对应,东门叫清和门,西门叫镇远门,北门叫德胜门,这在过去称为“四关”。另外还有两个城门,一个叫光化门,一个叫振武门。这些城门雄伟壮观,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是我们应该倍加呵护的文化遗产。但由于“破四旧”等原因,除南门楼外,其余几个城门楼均相继被拆除,应该说这是银川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最大的损失。

改造前的解放街

南门夜景

当然,城市改造过程中消失的远不止这些,特别让人感到惋惜的是环绕银川的古城墙以及西夏时期最大的皇家寺庙高台寺。

高台寺遗址是1997年秋天被宁夏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众多资料和文物表明,这个地方曾经是名副其实的“古刹庙寺”。该遗址出土的一些残瓦和生活器皿的造型风格,与西夏三号帝陵出土的文物特征完全吻合。西夏史研究专家证明,高台梵刹是古西夏三大佛教景致之一。高台寺也没能逃过战火与“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不过其遗址在被人们发现之后,得到了及时的保护。重建后的高台寺位于今兴庆区高台寺小区凤翔园东,寺庙建在一个长300米、宽200米、高近20米的土台上,正殿由3间大瓦房组成,寺内供奉着一座大铜佛。门口的石狮、石碑,依然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份庄重和肃穆。

东花园一角

至于古城墙的毁坏,主要是由于两次较大的城市改造。一次是在1975年的“备战备荒”时代,因为要修建浩大的环城人防工程,需要结实的城砖,中山公园西北角那段古城墙以及西园墙和北园墙两段古城墙遭拆毁。还有一次是1985年修建北环路北段工程时,因为需要拓宽路面,银川的古城墙便被彻底毁掉了。现在仅存400米长的西段城墙,199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时,银川市拨款新修了中山公园的西大门,并保存了这段见证宁夏百年历史的古城墙。

过去,人们对银川的概念基本维持在老城,也就是现在的兴庆区,似乎老城西边的新城、新市区并不包含在银川市的范围之内,即使新城、新市区的人逛老城也说是走银川。这首先是因为老城区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因为老城区自古就是银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1961年之前,银川市划分为东、西街两个人民公社。1961年2月,银川市委决定把东、西街两个人民公社合并成立银川市城区人民公社,下设6个街道(办事处)。

马鸿逵统治宁夏时,老银川有两座大花园很有名,即东花园和西花园。东花园坐落在老城区新华饭店的东北角,这是民国宁夏省政府为老百姓修建的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园内有3个出口大门。据史料记载,东花园曾经是马化龙遇难的地方,当年马化龙在现吴忠市金积一带起事,和清廷对抗,南北之战达10年之久,清廷劝和不成,于是派出大将左宗棠平定西北。最终,马化龙因兵败城陷,被点了天灯而活活烧死。1998年,东花园被修葺一新,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毛如柏为此亲题园名。西花园遗址在现在的西夏区境内,作为居民小区只是徒有名称。

还有一个叫作积骨寺的地方,基本也淡出了人们的记忆。60余年前,在老城区南门外东边有一座小庙,时称“积骨寺”。何为积骨寺?就是人死后暂时不能下葬,临时存放尸骨的地方。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明末清初的老银川。那时,以山西晋商为代表的“八大商号”开始落户银川,为封闭落后的老银川带来了近代商业的启蒙。自此,陕西、河北、天津等地的商帮、商家多了起来,一座不到3万人的银川城,就有1000多个商人在这里做生意。他们勤奋经营,把银川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传承着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和崇信重义的职业操守,对老银川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商人们因为对家乡的怀恋之情,希望死后将自己的尸骨安葬到家乡,特别是与自己的父母或祖先安葬到一起,积骨寺便是暂时安放他们尸骨的一个地方。积骨寺占地约300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口矗立着两个石鼓,分大殿和东西厢房。修建这座寺庙是当时以山西商人为主的银川商会提议的,经过大家的慷慨解囊,时间不长,便在时为不毛之地的南门外修建了起来。现在,这个地方成为银川女子监狱所在地。至于积骨寺何时被拆除、因为什么被拆除,目前尚无专门考证。

银川的古建筑特别是标志性的古建筑,因为地方政府的有意保护,更由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群众的钟爱,至今还在这座焕发着生机的城市里亭亭玉立,凸显着古城远古的脉络。

比如,始建于1929年的中山公园,俗称“西马营”,总面积达780亩,其中水面100亩。经过民国时的修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扩建,现已成为集休闲娱乐场所、园林等为一体的宁夏名胜古迹之一。据资料显示,1949年到1985年期间,银川市的园林绿化投资达603万元以上,其中1979年到1985年7年间的投资就达590万元。由此可见,中山公园的“再生”得益于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www.daowen.com)

和全国各地一样,中山公园的名称由孙中山先生而来。1929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5周年纪念日,民国宁夏省政府在省政府礼堂(老城区怡园处)召开了近千人的纪念大会。而在此之前的政府工作会议上,民国宁夏省政府首任主席门致中便提出,应该每年在清明节期间带领民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并以此纪念孙中山先生。这次会议还决定,在西门马营废墟上建设一座公园,计划占地0.5平方公里,同时决定把宁夏第一座公园命名为“中山公园”。

1929年7月,吉鸿昌主政宁夏后,对中山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特别是投资建设了一座能够容纳800人集会的近千平方米的中山纪念堂,这座砖木结构的建筑成为当时宁夏的第一大建筑。吉鸿昌为它起名为“宁夏人民会场”。

马鸿逵主政宁夏后,中山公园里又多了一座新的建筑,也就是宁夏第一个高级宾馆,名曰“明耻楼”。1942年9月,蒋介石宋美龄曾下榻于此。公园内的文昌阁也在当时得到了修缮。马鸿逵派兵挖湖、挖渠,把唐徕渠的水引到公园的湖中。公园内还有一座值得一提的建筑,那就是马鸿逵专为他父亲修建的云亭碑。此碑全部用汉白玉砌就,高8米左右,蒋介石书写的“遗爱长留”四个大字被镌刻于碑身之上。银川解放以后,有关部门把这四个大字以及碑文全部铲除,改为“宁夏解放纪念碑”。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铲除“封资修”的背景下,1966年7月的一个晚上,这块纪念碑彻底毁损了。

中山公园鸟瞰图

记住中山公园,还要记住一个叫罗时宁的人。民国宁夏省时期担任中山公园管理处主任的罗时宁,大学毕业来到宁夏后,由于学科对口,遂到中山公园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到任后的罗时宁立即重新绘制了公园的建设规划图,并把公园划分为绿化、苗圃、果木、花卉、动物等8个区域。他和公园里的职工们一道建造温棚、培育花卉,使中山公园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式公园。当时的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也是罗时宁的老师)邹树文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颇为感慨,写下这样的诗句:“绿叶成荫丽朔漠,双飞应不感离群;诗心悟到空灵处,文采蔚为塞上云。”

海宝塔因为坐落于兴庆区城北,且与城西的承天寺塔相对应,因此又被称作“北塔”。这是一座较为典型的佛教禅寺,其在城市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如何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再现其昔日风貌,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便已成为一个话题。196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到宁夏,高兴地登上了海宝塔。他远眺阡陌纵横的银川平原,不禁赋诗一首:“银川郊外赫连塔,高势孤危欲出云。直以方形风格异,只缘本色火砖分。登临百级莫嫌陡,俯视三区极可欣。四野农民皆组社,庆丰收亦乐清芬。”

董老诗中所谓“三区”,即当时的城区、郊区和新城区,而海宝塔在郊区。海宝塔虽然没有遭到过大的损坏,但周边的湖已变成了农田和村庄,董老的诗里已有所反映。对海宝塔进行有规模的恢复性保护和维修,始于1998年。在国家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过程中,银川市政府把海宝塔的保护列入有关湖泊湿地项目中,并作为一个重点保护地区,对周边农户庄点的建设进行了必要的限制。到了2006年,银川市政府决定修建海宝塔公园,恢复湿地,才重现了“北塔夕照”的迷人景色。这一年,大规模的拆迁工作开始展开。这个占地3100亩、湖面1250亩的公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以婀娜多姿的风貌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和广大市民。2008年,银川市政府正式启动海宝塔公园景观绿化工程,《银川市海宝塔文物保护规划》也随之出台。

改造前的玉皇阁附近建筑

建于明代、距今约500年的玉皇阁,坐落于兴庆区解放东街与玉皇阁北街交汇处。玉皇阁朱门绣户,雕梁画栋,四周飞檐层起,窗户洞连,布局巧妙,建筑技艺精湛,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古代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被辟为银川图书馆,人们徜徉于此,既能体味到古朴的民风,又能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1963年2月,玉皇阁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以及一切象征精神的东西,都不能独立地存在和发展。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是,脱离经济发展的支持,古城文物保护极易成为一句空谈,也很难产生积极的效应。全国其他地方大致如此,文化底蕴不算深厚的银川更是如此。银川古城的保护工作显然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展开的。

2005年10月,《银川晚报》女记者从慧对玉皇阁的修复进行了专题报道。她这样记录道:当时的印象非常深刻,目睹的情况让人十分惊叹。年轻的银川人一定会认为玉皇阁与鼓楼、南门一样是红色的古建筑,因为从记事起它就是这样的容貌。而事实上,玉皇阁的原貌是地道的青砖、绿瓦、红柱。银川市政府从2005年开始筹备玉皇阁的修复工作,此次修复一改以往“画脸谱”式的临时性修补方式,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全面恢复玉皇阁的真面目。

从慧接着记录道:2005年10月18日这一天,在玉皇阁修复工程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用铁镐一层层刨掉原建筑墙面上附着的水泥和砖头,直敲掉40厘米厚,才露出玉皇阁古代的墙体,而古墙体的损毁程度也大大超出了原先的预料。40厘米×20厘米×10厘米大小的青砖80%都已经腐朽,玉皇阁的身体残破不堪!奇怪的是,施工人员挖出埋在土里的三层墙砖后,底层的这部分墙砖仍然完好无损。这是什么原因?专家解释说,地面以上的墙体被近几十年来数次修复时包裹的水泥腐蚀,才出现了这种状况——古代的有机物无法抵挡现代无机物的腐蚀。历经岁月洗礼的玉皇阁被包裹着它的一层厚厚的“脂肪”弄得面目全非。

从慧的记录是真实的,客观的。玉皇阁损毁较为严重,给施工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原本预计的工期也延长了,而且220万元的修复资金已经无法完成这项巨大的修复工程。银川市政府当即表示,无论花多少钱,也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并承诺修复后的玉皇阁在50~100年内不会坏损。

但是,现实并非描述得那样简单。首先是资金缺口,其次是施工技术。只有保证这两项,工程才能如期、保质完成。“共产党人是最讲认真的。”只要认真起来,办法总是大于困难。重要的是,认识到对银川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重要意义。时任自治区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张海晏教授对玉皇阁的修复举措十分赞同,他说:“人们常常产生疑问:银川的历史在哪里?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也就是保护历史。”

于是,“保护历史”的工程被摆上了银川市政府的议事日程。短短几年,除了玉皇阁被修复一新,另一座在银川具有象征意义的古建筑——鼓楼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修复。这两座毗邻的古建筑经过修复,恢复了昔日的风采,让古城的人们在休憩之余,多了一份重回时光隧道的情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