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标与治本是一对辩证关系。
实施“公交优先”、打通“卡脖子”地段、限制车辆的数量和行驶时间、提高传统公共交通的运作效率等,尽管只是治标措施,但仍十分必要。在现阶段,扩路、疏堵,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都还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例如,北京市开辟公共交通专用道,加强路口交通管理,拓宽拥堵严重的路口和路段,在交通复杂的路口改装多相位信号灯,增加路口车道,加大交通执法力度,加强路面指挥疏导,加强停车入位管理,投入使用集中计时停车收费系统,采用IC卡管理收费。所有这些措施都对缓解北京市的交通拥挤和阻塞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治标措施只能解燃眉之急,而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大城市,尤其是在特大城市,建设地铁、轻轨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发挥其容量大、污染小、快速、安全、舒适且不会堵车的优势,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选择。
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个大中城市修建了总长5000km的地铁,还有同样数量的城市建成了近3000km的轻轨交通。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时速达60~70km,在建筑物与人口密集区钻入地下,在郊外又跃上地面。在这些城市的地下、地上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承担了高达80%的公共交通运量。地铁不但是全天候、快捷、舒适的大众出行最佳选择,而且当它成为承担市民出行主体的时候,公交与自行车、轿车争路的矛盾就会缓和了。(www.daowen.com)
但建设地铁投资大、工期长,不是所有大中城市都有能力兴建的,许多发达国家至今也不是所有城市都有地铁,运营地铁的城市只占少数。
据专家们介绍,快速公共交通类型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选择的基本依据就是客流量。比如,高峰小时单向客流在1万~4万人次的可选轻轨,而在4万~6万人次以上的宜选地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城市的特点来寻找既适合本国国情,又符合本城市特点,投资较少,效益较好的公共交通类型。
发展快速轨道公共交通投资大,每公里单位造价一般为2亿~4亿元,多则高达6亿~7亿元,目前还呈上涨趋势。投资一条轻轨或地铁,少则几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因此,坚持量力而行,同本城市的经济实力相适应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们说,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已是大型、特大型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的一种发展趋势。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超过40个,由此可以想见,今后二三十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将是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发展较快的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