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汽车人才的巨大缺口还是汽车人才素质不高,均折射出汽车人才培养制度的欠缺;而汽车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它还包括终身教育。因此,不仅要加强汽车专业建设、完善职业教育模式,并且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据新闻媒体报道,从教育部获得的信息表明,今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对很容易上的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参加单独的考试,不一定参加统一高考,有的学校也可以敞开录取。为了不让高职院校成为三流生源的聚集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出路,国家也进行了考虑——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升入其他大学的本科三年级。高职院校将不再是一个“死胡同”,要调动高职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前途。
仅就人才数量而言,我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高校教育缺乏前瞻性,教育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在汽车业发达的国家中,汽车产业的研发人员比例通常会达到30%以上,而中国还不到8%,在汽车业发达的国家中,技工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占40%以上,而中国仅为3.5%;在汽车业发达的国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占到了30%,而我国却不到15%。
同时,汽车产业具有巨大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非常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汽车和手机一样,无非是一种大众产品,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学科,其实这是对汽车产业特点理解得不到位。汽车产业专家认为,汽车绝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复杂学科,而且是能够将众多学科整合在一起的学科载体,这是手机根本无法比拟的。现在,我们都在发展新的交叉学科;实际上,汽车就是最具有跨学科特点的、“老”的交叉学科。因此,高校设置汽车学科是很必要的,汽车学科应该生生不息、持续发展。通过对汽车学科的系统研究与不断发展,将能有效地把众多相关学科联系到汽车这个主载体上,从而让这些学科从量变到质变、发挥集成的合力作用。而通过诸多学科的共同进步,也将促使汽车学科的进步,使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确保汽车业的可持续发展。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汽车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便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企业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时,大多会采用“双元制”的人才开发模式。所谓“双元制”,就是青年在学校和企业同时接受教育和培训,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模式使学校教育制度、企业培训制度与社会就业制度有效衔接,真正实现了校企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在汽车业发达的德国具有较长的历史,是支撑德国汽车强国地位的主要基础,也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www.daowen.com)
反观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以课堂教育为主、到企业实习为辅,这对培养实用型的汽车人才颇为不利。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目前在汽车企业中,有一些岗位既要求具备理论知识,又要求具有强大的动手能力,这使得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都有些力不从心,无法胜任这一类的工作。这也造成了汽车企业和经销商总抱怨招不到人的现状。
据悉,曾担任奔驰公司人员发展部门高级经理的李文波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出了一个概念——“灰领”人才。他说道,企业在实际用人需求中,蓝领和白领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可称之为“灰领”。汽车企业希望“灰领”员工的外语、逻辑、沟通及问题诊断的能力处于工程师层面,但同时又希望其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像蓝领。由此看来,很多普通大学的本科生其实可以转型向这个方向发展。
李文波表示,中国如果想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就必须要增强“灰领”人才的培养。长期从事企业人才培训工作,李文波深切地体会到,汽车企业对这一类岗位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却缺失了对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在普通大学里,关于产业链、力学、工程结构等各种学科都有讲授课程,但是这两个学习领域之间的联系却被切断了,学校老师由于缺乏一线工作的经验,缺乏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感同身受,所以无法向学生传授实际经验;但是在汽车企业里,工作内容都是综合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掺杂起来。在李文波看来,高校的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其重要的方向就是把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联系起来。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透露,教育部将鼓励并促进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以培养“灰领”人才为目的的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出现,将在部分人才缺乏的汽车企业和就业困难的学生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进而把天堑变成通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