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银行投放的汽车贷款坏账很多,以前是以“个”数,现在是以“批”数,银行每天都有几页纸的坏账名单。
据了解,在有的银行,只要提供居民身份证、收入证明和第三方担保人就可以申请到个人汽车贷款。
一位刚买了车的先生说:“我的收入证明上写的是月收入5000元,其实我的收入远低于这个数,但是这种证明很容易就能从单位开出来。”他认为这种收入证明形同虚设。
目前,银行在进行汽车信贷时采取了自然人担保和经销商担保两种方式来降低风险,但是前者因为缺乏有效的调查手段而难以判断自然人资料的真实性和稳定性;经销商担保成为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方式,即汽车经销商经银行审批后向消费者提供第三方担保服务。
据一位银行工作人员介绍,银行对汽车经销商是否具有担保资格的审批条件很低,几乎所有提出申请的经销商都能获得担保资格,因此,这样的模式风险就很大。经销商既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向银行提供的保证金又比较低,一旦经销商经营状况出现问题,还款就很成问题。这种模式也诱发了大量经销商骗贷的案例。如有些经销商将一辆车同时卖给几个人,以骗取银行贷款;有些经销商虚抬车价,从银行套取多余贷款。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汽车贷款中,还存在诈骗、挪用资金、恶意拖欠及经营不善引发的拖欠贷款现象。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信用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只有全力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汽车信贷中的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为此有专家建议:
1)分级公布恶意拖欠者的贷款信用黑名单。对已经被证实为恶意拖欠的贷款者,在银行和担保公司的个人信用记录档案中予以特别分类并列出警告式说明,在银行、担保公司、相关律师事务所和适宜的公众信息网络甚至互联网上,将其姓名和基本信息以及与恶意拖欠贷款相关的原始记录和证据予以分级公布(根据贷款者的反馈情况和态度,采取分阶段逐步升级的方式予以公布)。各种涉及信用贷款的机构都应及时查询和收集此类存有坏账隐患的恶意拖欠者的资料。
2)制定拒绝贷款的原则和底线。对于不良贷款人的特征和拖欠规律进行研究,分类和归纳,制定出高风险贷款人警示准则(可以根据特定的数值将风险系数按顺序排列,并对每一位高风险贷款人予以具体评价)。目前,有些担保公司已经得出部分经验性结论,对三类贷款人拒绝贷款。第一类是有刑事或民事处罚记录(特别是具有被判刑犯罪记录)的贷款人;第二类是贷款人年龄不足以拥有还贷能力的(除非贷款人找到有效经济担保人,比如有还贷能力的父母或直系亲属);第三类是没有适宜抵押物的,比如目前所居住的房屋价值很低,不足以在拍卖后偿付贷款。
3)加强不同信用消费体系中的信息共享与互通。应当看到,不良贷款人往往在消费行为规律上存在着难以避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比如,有些不良贷款人习惯在星级酒店和高档清费场所透支消费;习惯购买高档家用电器、计算机、数码音像设备等商品;或有些人在房屋信贷或其他大额信贷消费中已经留有拖欠记录。如果这些信贷消费记录信息能够及时被共享或者进行有意识、制度化的互通,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此类贷款的风险。
关于矛盾分析法在汽车营销服务中的应用,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对软、硬件建设如何处理的问题。(www.daowen.com)
“既见物又见人,硬件与软件兼顾”,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又一基本观点。这里的硬件是指设备等物质条件,而软件则主要是指人才和管理。
例如对汽车维修行业来说,兼顾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就是虚实并举,人才、设备和管理一起抓。
首先是人员素质。在日本,维修企业的技术工人合格率达70%以上,其中40%属于技术人员。在美国、其诊断工人的比例达80%,而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诊断工人不超过30%。
其次是维修设备。随着汽车保有量,特别是轿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汽车本身的高科技装备,使得汽车维修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传统上依靠简单手工工具的维修方法已经是过去式了;大批高科技维修设备被应用于汽车维修行业,如四轮定位仪、扫描仪、汽车专用示波器、汽车专用电表、发动机分析仪、尾气测试仪、电脑动平衡机、解码器以及各种专门试验台。这些设备,集机电为一体,已经成为如今汽车维修行业不可缺少的设备。
再次是维修管理。传统的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主要是人工管理、手工统计,整个过程显得忙乱、无序、容易出错,而且效率极低。对维修行业而言,谁拥有最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最精确的管理数据分析、最良好和完备的服务、最合理的维修费用,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目前市场上可以买到很多有关汽车修理厂生产过程控制以及财务、人事管理的计算机软件,但是修理厂管理的现代化绝对不是依靠一个局域网和几名操作人员就能实现的。
在欧洲,早在个人计算机普及之前,修理厂就有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甚至细化到从客户手中接钥匙的方式以及如何在客户面前开动他们的车辆;业务员及车间的工人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以及结账的方式等。计算机的应用只不过使这些制度的实现更加便捷而已。
在硬、软件建设方面,当前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不少汽车生产厂家在做售后服务时常陷入模仿银行业的误区,即在主要城市的主要街道上设立统一的销售门面,仿佛谁的楼盖得漂亮、阔气,谁就有实力,谁就有质量保证。但成熟起来的消费者并不买账,在当前汽车品牌花样翻新、质量不相上下的时期,除了汽车外形、动力、配置等硬件外,吸引消费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软件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第二个要素甚至比第一个要素还要更能起决定性作用。
汽车是一种大家常用的消费品,需要经常性的服务。而这种服务除了赠送一些大型的若干年保修、免费维修等“大礼包”外,更重要的、更经常性的还是“一对一”“点对点”的软件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