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和应用,最主要的是掌握矛盾分析法。如前所述,所谓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处理问题的哲学方法,是对立统一等基本规律的整合和延伸。
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普遍联系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两点论和重点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两点论”就是在处理众多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处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两点兼顾。只注意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就是“一点论”。所谓“重点论”,就是在处理矛盾时,要重点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在处理某一矛盾时,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等量齐观,要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全面分析、主次分明,否则就会犯胡子眉毛一把抓、无重点、无主次、均衡论的错误。
3.动态变化原理
唯物论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来源于物质。而唯物辩证主义则认为,意识也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为物质,坏事与好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矛盾分析法重视对精神因素的分析,并主张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的兼顾。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都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重点分析具体矛盾的特殊性,其唯物辩证法的哲学依据就在于共性和个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等哲学范畴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强调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可重复性和普遍性。换言之,规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既不能被人创造,也不能被人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就一定会发生作用,所以必须尊重规律。但辩证法也强调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所以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把握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也要依靠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的目的,因势利导地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引导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
下面举几个实际例子来说明矛盾分析法在剖析世界汽车工业发展问题上的应用。
1.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
目前流行一种观念,认为企业规模大总比小好,其实企业规模小会更容易适应形势,因为能变得更快、更灵活、更高效。所以,企业大有大的好,小也有小的优点,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
“小就是智慧”这是本田公司的发展战略,本田公司总裁吉野皓行称其为“生来即小”的策略。一个生来就小的工厂可根据市场需要来决定是否追加投资、逐步发展,这就是本田公司所谓的“小就是智慧”。
又比如,保时捷是世界著名的汽车企业,但它的成功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它的独特品质。保时捷公司规模小、年产量低,在生产成本方面有明显弱点,但它在创造性和独特性方面却独树一帜。所以说,企业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能否发挥自身的优势。
只要能展示出特色、发挥出优势,小厂也可以与大厂竞争。一些有特色的中小企业获取的利润往往高于汽车业巨头,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小有小的优点。
2.要抓住主要矛盾(www.daowen.com)
汽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矛盾需要解决,但其中必定有一个是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的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在现阶段,汽车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是伴随全球生产力发展,信息化程度提高而出现的客观趋势,是对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封闭经济的更大冲击,且势不可挡。汽车企业要关注全球,如果不知道世界上正发生的情况,也就不知自己该干什么。
另外,随着全球化而来的是网络化趋势,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传统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主导市场的未来,电子商务的背后其实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不认同电子商务就等于是主动放弃了市场,最终将被淘汰出局。
由此可见,如何面对全球化和网络化,这是当今汽车工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大趋势面前,汽车企业没有退路,只有面对未来、解决好主要矛盾,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3.坏事往往可以变成好事
20世纪80年代,国外汽车厂家开始大举进军美国,进口车充斥美国市场,跨国公司在美国投资120亿美元用于建造工厂,这些工厂每年大约生产240万辆汽车,相当于美国汽车总销量的1/5。美国人对此曾感到害怕和厌恶。并惊呼美国的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衰退期。其实这不是一次衰退,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跨国工厂带来了新的生产管理模式。雇员参与生产管理以及对效率斤斤计较的观念,都曾是多年一直采用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美国人所不屑一顾的,而如今,这种方式却在美国遍地开花。
总而言之,美国人发现了改进的重要性。帮助日本汽车工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向强盛的秘密武器——精益生产方式,如今早已植根于美国的汽车工业当中,现在,在美国,找不到一家汽车工厂是不追求质量改进和更高效率的;也找不到一家供应厂商在其他厂家都努力制止浪费和鼓励员工参与管理的时候,愿意落在后边的。
日本及其他国家的汽车制造商带来的精细生产实践,给美国的汽车工业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再一次走向强盛。到1998年,奇迹发生了,美国的汽车年产量重新超过日本100万辆左右,新兴的汽车工厂遍布美国各地,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最好的生产技术以及日本汽车业巨头先进的生产系统都融合在了美国这个体系之中,美国重新成为世界汽车业的头号巨人。
由此可见,坏事往往可以变成好事,对外国汽车制造商的“入侵”,我们不应感到害怕。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技术开发是汽车企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但开发是与规模相关的,达不到一定规模便开发不了什么。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不到30万辆的规模,开发车身可能得不偿失;没有50万辆的规模,开发底盘件是养不起开发队伍的;没有100万辆的规模,根本开发不了发动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过分强调产品的自主开发,往往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在这方面,韩国汽车企业的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韩国的一些汽车企业由于与日本等国竞争,所以花了很大的力量投入到技术开发上,甚至零部件厂都去建整车风洞,最后造成投资太高、大量设备闲置。结果,韩国的大宇和三星汽车公司就因为负债经营、过度扩张,而陷入垮台的绝境。
5.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历史的转折中。据西方学者分析,西方五强(美、日、德、法、意)所垄断的全球汽车工业虽然还有利可图,但已进入“衰落期”。为了避免困境、重建辉煌,他们边向第三世界转移市场,边用高科技开发生产新一代附加值更高的汽车。可实际上由于现有工业基础的约束,一些大型汽车公司往往对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新出现的高新技术采取了拒之门外的态度,出现了主观愿望与实际行动相违背的矛盾。例如,无论美国李尔公司怎样宣扬其模块化内饰的优越性,但是推广起来仍然步履维艰、欧洲和美国的大汽车公司在现有的装配生产线上,已耗资了几十亿美元,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因此,李尔公司这家全球第六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新兴的汽车市场中,比如向南美和亚洲地区推行内饰模块化。
李尔公司认为,第一批采用模块化内饰的汽车将来自那些不受现有工业基础约束的地区。在一些新工厂不断出现的地区,这种工艺最适用,因为这些工厂可从崭新的一页开始。
另外,国外在发动机舱里的零部件中应用塑料越来越多,其年增长率在欧洲为60%~65%,在北美为40%~45%,而在日本只有10%~15%。这是因为在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建立铸件厂时已有巨额投资,传统的进气歧管都用铸铝制成,他们不愿就此放弃而采用塑料作为材料。由此可见,汽车厂的原有工业基础对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中国的汽车工业没有很沉重的工业基础包袱,所以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上应该可以轻装上阵。
6.总结历史,把握规律;正视现实,发挥主观能动性
历史和现实是一种辩证关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而现实则是历史的延伸,因此完全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是不正确的。对于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的发展汽车工业的政策和策略,包括1994年颁布的“中国汽车工业政策”,都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辩证地看待,决不可全盘否定。例如,笼统地说“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没有换回汽车工业最需要的自主开发能力”,这并不全面,因为在引进轿车项目的过程中,合资企业中的中方技术人员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些零部件产品的开发技术,并且也参加了部分整车改型设计,如果下功夫把这些设计开发技术融会贯通,再加上勇于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完全有可能掌握自主开发的主动权。所以,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应该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给予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并吸收其中合理的内核,作为我们制定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时的参考。所以我们认为:总结历史经验的目的在于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正视现实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由被动变为主动,进一步把我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工作做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