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在过去几十年的长足进步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汽车生产大国并不等于汽车产业强国。我国离“汽车强国”的梦想还有很大距离。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在谈到中国如何圆汽车强国梦时认为,我国与汽车强国之间还有四个方面的差距:
首先,我国的技术积累和技术支撑系统明显不足,在自主开发方面还相当薄弱。“自主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需要积累的过程。因此,“实践——积累——提高——再创造”的过程是我国汽车自主开发所必须经历的。
第二,我国的市场开放度还不够,企业的意识和观念还有待提高。虽然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经历过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只有具备一个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使企业从根本上实行革新;也只有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加强。
第三,汽车强国的诞生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除了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坚实的零部件行业基础。
第四,由于我国市场发育得还不成熟且市场的法制化还正在进行中,所以我国汽车行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我们还没能掌握世界通行的市场“游戏规则”,甚至某些技术标准还严重滞后。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张小虞认为,中国成为汽车强国要有四个必备条件:
一是必须培养自己的产品研发能力。(www.daowen.com)
二是要有坚实的零部件工业基础。正如庄稼长得好,必须有肥沃的土壤,零部件工业就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土壤。
三是相关产业的支撑。汽车工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它与钢铁、装备制造、石化、橡胶产业等都有紧密的关系,这些产业的发展程度既可以推动又可以制约汽车工业的发展。
四是完善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对我国汽车工业来说,销售和服务的差距是个很大的压力。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中国汽车业在过去20年中取得的长足进步当然值得肯定,但在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总体规模巨大,但企业众多、“诸侯”林立,国外知名品牌纷纷涌入,本土品牌艰难发展。就总体而言,中国汽车产业呈现分散态势。虽有如此大的产业规模,但乘用车领域年销量在20万辆以上的就有6家合资企业和8家自主品牌企业,这与汽车产业对规模效应的追求不符,整合在所难免。
赵福全强调,没有强大的自主品牌企业,汽车强国就无从谈起。汽车强国可以定义为“本土企业、掌控关键的核心技术,具备完整的供应链,产品有竞争力,拥有优秀的本土品牌,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以上因素缺一都不足以支撑汽车强国。换言之,汽车强国的定位应该是本土企业拥有强大的实力,而不是合资、外资企业。用两个指标直观评价就是,本土企业在本土市场拥有约50%以上的份额,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不能低于10%。按此衡量,中国确实不是汽车强国——自主品牌只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1%;从销售额来说,本土品牌只占约16%;若计算利润,本土品牌还不足5%;而对海外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本土品牌则还几乎没有涉足。
赵福全说,强国必先强企,没有世界级的汽车企业就不可能实现汽车强国。同时,强大的汽车企业也需要国家的激励、扶植与培育。因此,实现汽车强国梦,汽车企业(本土自主品牌)是内在的主体因素,国家是外在的必要条件。只有双方相互配合、积极互动、共同努力、改进短板、弥补差距,才能向着实现汽车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对此,我们认为,为了早日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国家需要清晰的产业战略和方向指引,企业也需要明确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而正确的战略思想从哪里来?我认为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