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十一五甘肃扶贫开发工作纪实:新的起点和征途

十一五甘肃扶贫开发工作纪实:新的起点和征途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28万。甘肃的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输血到造血、由缓慢前行到快速突破的艰难过程,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人们踏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扶贫开发之路。“十一五”期间,甘肃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省扶贫开发成效不断显现。

十一五甘肃扶贫开发工作纪实:新的起点和征途

省广电总台 白 雯

从美丽中国的版图端详,哑铃状的甘肃镶嵌在祖国大陆的内地,这片辽阔的土地处于黄河上游,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甘肃省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28万。全省设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有45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甘肃人口70%以上是农民,70%的农村又属于干旱、半干旱等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效益低的山区。贫困,成为甘肃人最沉重的话题。消灭贫困,也成为陇原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甘肃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43个,省定重点县3个,“三西”县6个,重点县和肩负扶贫任务的县、市、区达70个,占全省86个县市区的84%。

在过去的30年里,特别是近十年来,在中央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贫困人口由20世纪80年代的1200多万人,20世纪末减少到68万人,全省有1000多万人告别贫困过上了较富裕的生活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实施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甘肃省的定西、河西两地区是“三西”建设中的“两西”,从这个时候起,甘肃的大规模农村扶贫工作拉开了序幕。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甘肃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大干部群众在扶贫攻坚的征途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甘肃的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输血到造血、由缓慢前行到快速突破的艰难过程,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人们踏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扶贫开发之路。

甘肃“整村推进,两后生培训,劳务输出”等扶贫开发的做法得到国家扶贫办的肯定和表扬,并在全国宣传推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甘肃扶贫开发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都倾注了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甘肃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已经载入史册。积累的丰富经验,为中国和世界消除贫困贡献了积极的力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甘肃是一个扶贫工作的大省,在艰难的扶贫开发道路上完善扶贫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扶贫措施,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步伐,推动了甘肃乃至全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深入开展。

十一五”期间,甘肃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省扶贫开发成效不断显现。

截至2010年,各类扶贫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3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7.26亿元,“三西’资金8.98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7.06亿元,天津对口帮扶资金0.9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亿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5.38亿元。“十一五”确定的扶贫开发各项任务目标全面或超额完成。

这五年,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41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由504万人减少到34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2%下降到16.7%,下降了7.6个百分点。

这五年,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围绕实施农民增收“六大行动”,重视了对特色优势产业“四个千万亩”的投入支持,基本形成了一批支撑贫困农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外出务工增收渠道。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5元,同比增长11.33%,比“十一五”初1505元增加1070元,增长71.1%。

这五年,基础条件继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乡村水、电、路、田、林、房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兴修梯田58.8万亩,发展集雨节灌9.8万亩;打水窖,建人饮,解决了70.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478万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8.65%;重点村通公路比例达到93.5%,自然村通公路比例达到88.1%;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9万人,实施危旧房屋改造3.6万间,贫困地区农村住房砖木结构比例达到44%,贫困乡村“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这五年,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扶持贫困乡村修建校舍7.3万平方米,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2.7%;新建村文化卫生培训室16.5万平方米,贫困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9.8%;贫困地区自然村通电率、通电话率、电视接收率分别达到97.38%、92%和98.35%,贫困子女上学难、贫困农民就医难、看电视难等得到明显缓解。

这五年,科技扶贫步伐加快。甘肃引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200多项,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00万亩,年推广新品种面积千万亩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6.1万户。开展科技培训168.9万人,劳务培训419万人,完成“两后生”培训10.5万人。

这五年,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试点大力推进。甘肃共实施整村推进3002个,完成了整村推进规划任务目标。以整村推进项目为基本形式,中央制定的人口较少民族和革命老区等“三个确保”扶贫任务提前完成。认真组织实施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和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等试点。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省级试点县6个,国定和省定“连片开发”试点县累计达到48个。大胆探索并制定了民族地区、河西特困移民和庆阳革命老区等特困片带扶贫攻坚的措施办法。

五年的攻坚,陇原儿女为消灭贫困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五年的探索,一条宽阔的致富路在脚下延伸。从黄土高原大漠戈壁,从一家一户的脱贫到一村一乡的致富,扶贫开发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拂甘肃农村的山山岭岭,让“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沉痛话题成为历史,现在的陇原大地处处呈现出幸福生活的画面。

甘肃的扶贫开发之路是在开拓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行,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正如一位老扶贫干部说的那样:“甘肃的扶贫攻坚一直是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的另找出路。”就是凭着这股闯劲儿,甘肃人总结出的经验在全国推广,甘肃这块穷则思变的热土成为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学习和取经的地方。刚果(金)、安哥拉、科特迪瓦、埃及、肯尼亚等16个国家的官员在甘肃学习考察扶贫开发。(www.daowen.com)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甘肃探索并完善了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方式。截至目前,全省共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4000多个村。现在,整村推进的方式扩展到整片、整流域推进的大规模扶贫开发。

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扶贫开发的效果。甘肃探索并创造了“要素分配法”,基本解决了社会高度关注的扶贫资金如何分配、如何用好的问题。

机制是工作的保证,根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办法》要求,结合甘肃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甘肃省扶贫办制定了《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从2002年起对全省使用扶贫资金的县进行全面检查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对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的重点县进行项目奖励,对工作不力或成效较差的重点县扣减扶贫资金,激励各考核县用更好的工作成效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实践证明,《考核办法》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竞争创优、促进工作的作用。

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让群众真正成为项目选择、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监督的主体。建立滚动发展机制。“投牛还犊”“投羊还羔”的滚动发展模式深入人心,经过户与户、项目与项目之间的滚动,发挥联动效益。同时,又与金融单位合作,运用贴息等办法,发挥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在安排当年整村推进的项目村及一些国家、省级试点项目时,在同等条件下哪个村积极性高,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好,就优先安排哪个村。省上还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整村推进项目村进行项目奖励。

建立工作协作机制。扶贫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妇联、劳动保障部门大力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配合人口委开展“少生快富”项目扶贫工程,配合农行开展扶贫龙头企业的认定和扶持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为扶贫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采用重点县工作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坚持扶贫项目和资金公示、公告制,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严肃处理违纪违规问题。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机制,探索并实施“两后生”培训工程,让贫困地区没有考上学的青年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让“两后生”承载贫困家庭未来的希望。

从2006年开始实施“两后生”培训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实行资助政策,两年补助2500元,帮助完成学业,取得中专文凭和劳动技能证书。2009年,省扶贫办与省教育厅联合成立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将扶贫培训资金和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

“十一五”期间,甘肃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在贫瘠的山川沟壑,在偏僻的乡镇村社,苦苦奋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甘肃人民治穷致富的艰难历程是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个缩影,是一曲人类在严酷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壮歌。

甘肃省“十一五”期间在扶贫实践中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大胆探索各具特色的扶贫开发、脱贫致富之路。二是坚持抓主抓重,重点突破,着力破解贫困地区和贫困农牧民发展中的突出迫切问题。三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扶持特色优势产业两手抓,同步推进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改善和特色增收产业发展。四是坚持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两后生”转移培训等多措并举,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有机结合,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相互促进,创新机制,努力营造“大扶贫”格局。五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整合资金,社会参与,群众主体,注重调动扶贫开发内生动力。

2011年是实施第一个10年扶贫纲要的收官之年,是制定并即将付诸实施第二个10年扶贫纲要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它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像春雷震撼着全省各族人民的心;像号角激励鼓舞着全省扶贫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去迎接新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省扶贫开发由解决温饱向增加收入、巩固成果、提升水平转变和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着力攻坚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机遇,又迎接挑战。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为甘肃的扶贫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然而,在扶贫开发的新征途上,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大,直面的挑战依然严峻。少数民族地区、庆阳革命老区、南部高寒阴湿山区、中部干旱地区及河西特困移民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甘肃贫困地区山大沟深,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雪、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返贫率居高不下。

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综合发展能力不足,农民增收渠道狭窄,2010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5.9%,相当于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平均水平的79.4%,缩小发展差距任重道远。

2010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甘肃召开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谋划甘肃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委书记陆浩在讲话中指出:甘肃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多措并举开展扶贫攻坚。省长刘伟平在讲话中说:特殊的省情决定,在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把加快扶贫攻坚进程作为一项重大使命……

由此可见,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是省情所定,民心所向,是甘肃党员干部必须承担的一项重大使命。

在新的五年当中,甘肃扶贫攻坚的目标:一年平均减少贫困人口40万人,返贫率控制在15%以内。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逐步缩小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存环境、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稳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每年的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30年以来,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甘肃作为全国贫困面最大、扶贫开发任务最艰巨的省份,各届政府一直把扶贫开发工作当成最大的民生工程,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在扶贫开发的征途上拼搏、攻坚、奋斗。在“十二五”乃至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新征途上,横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依然是贫困。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美好的蓝图一定会变为现实,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必定会开拓创新,扎实推进,硕果累累,为甘肃实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