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和贴息政策

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和贴息政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启动实施总规模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由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按7∶3的比例逐年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贷支持,省级财政按基准利率全额贴息,截至2015年12月31日,已累计发放到户贷款213亿元,覆盖贫困户47万户。

一是围绕“扶持谁”,攻坚靶向空前明晰。紧紧围绕全省6220个贫困村、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和年度100万脱贫任务,着力在找准贫困人口、分析致贫原因和掌握脱贫需求上出实招、下功夫。第一,精准核实扶贫对象。从2015年6月中旬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精准核实贫困人口、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识别方法,平稳退出了2014年度135万脱贫人口,核实完善了417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数据,精准识别出了2015年计划脱贫人口,实现了贫困人口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同时,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大数据采集“回头看”活动,对扶贫对象不准、脱贫需求不清、帮扶措施不实、资金项目使用不准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改,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自谋划部署下,初步建成了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就各地各部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程管理,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国务院扶贫办将我省列为全国第一个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试点省份。第三,谋划部署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进一步加强精准识别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着力做到“平台8个准”(对象识别认定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村村5张图”(贫困人口分布图、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表、贫困人口进出动态图、全村脱贫目标任务图、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表)、“户户3本账”(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账),规范全省脱贫攻坚挂图作业工作,提高脱贫攻坚精准管理水平。

二是围绕“谁扶持”,攻坚合力空前凝聚。第一,实施“双联”行动。2012年2月开始,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组织省市县乡四级1.5万多个机关单位、40多万名党员干部对口联系1.6万多个行政村、67万特困户,把扶贫开发作为“双联”行动的核心任务,三年共投入产业培育资金344亿元,培训农民334万人次,帮办实事67万件。第二,深化驻村帮扶工作。从县级以上单位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干部和乡镇包村干部力量,全省6220个贫困村有6860个省市县三级单位联系,共派驻27815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实现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两个全覆盖”。第三,强化基层人才支撑。选派1099名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将1728名在非贫困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干部调整到贫困村工作,并从国家有关部委引进200多名优秀人才来我省挂职服务。新选聘的1000名大学生村干部全部分配到贫困村工作,新招录的247名选调生中本科生全部分配到贫困乡镇,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学生村干部和乡镇大学生干部全覆盖。四是落实“逢提必下”机制。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干部,安排到贫困地区基层一线挂职,开展定点帮扶和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省上选派58名厅级和处级干部到贫困县挂任副书记,选派5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县挂任科技副县长。

三是围绕“扶什么”,集中攻坚“六大突破”。围绕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富民产业、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支撑、公共保障、能力素质等6个方面实现了明显突破。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建制村道路通畅率由40%提高到8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51%提高到80%,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由48%达到94%,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102.8万户。第二,富民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肉牛养殖、马铃薯中药材油橄榄等特色优势产业,58个片区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5443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淘宝网“特色中国——甘肃馆”上线运营,产业收入达到了贫困农户总收入的50%以上,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电商扶贫试点市,并荣获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第三,易地扶贫搬迁步伐加快。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坚持政策引导,实行安置方式多样化,以集中安置为主适当兼顾插花安置,通过跨乡镇跨行政村统筹协调安置区用地、利用村集体机动预留用地等方式解决安置区用地问题,完成12.72万户63.48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第四,金融支撑力度明显加大。实现了58个贫困县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全覆盖和金融机构对贫困乡镇全覆盖。2015年底,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贷款余额331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29倍。启动实施总规模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由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按7∶3的比例逐年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贷支持,省级财政按基准利率全额贴息,截至2015年12月31日,已累计发放到户贷款213亿元,覆盖贫困户47万户。同时,全省6220个贫困村和藏区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实现了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今年将实现对全省8914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全覆盖。第五,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对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中职教育免除学费并发放助学金、就读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免除学费及书本费;农村低保一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00元,二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8元,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共136.9万人实现了“政策性脱贫”;将重特大病医疗救助病种由26种扩大到50种,并提高救助标准,对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第六,劳务输转培训不断加强。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组织开展“两后生”学历型职业技能培训、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贫困地区妇女家政服务培训、甘闽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电子商务等培训工作,技术型劳务人员大幅度增加,“陇原妹”等特色品牌在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仅2015年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4.9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1.7万人,获证29.4万人。

四是围绕“怎么扶”,精心实施“1+17”方案。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题,省上四大班子领导同志先后深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和插花型贫困县区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涵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特色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17个专项支持方案,明确了全省脱贫攻坚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第一,体现了系统性。《意见》和17个配套方案紧密结合当前我省贫困地区实际,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一个统筹考虑、相互联系的架构,体现了“纲”和“目”的有机统一,对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明确了具体目标、着力重点、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第二,体现了针对性。《意见》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针对瞄准机制不够完善、基础设施瓶颈短板制约严重、富民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从现阶段必须解决、能够解决和需要假以时日持续用力才能解决的工作入手,提出了一整套的实施办法,确保让老百姓有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三,体现了操作性。在制定文件时,省委、省政府一开始就提出了可操作、利执行、易检查、能落地的要求,坚持不现实的目标不说,不切实的任务不讲,不务实的办法不提,对拿出的每一项具体措施,从项目怎么安排、钱从哪里来、谁来组织、谁来实施、什么时候完成、怎样检查验收等,都一一明确,确保不虚不空,真正做到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第四,体现了突破性。在财政投入、学前教育医疗卫生、电商扶贫、金融支撑、扶贫手段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如在资金投入上,省级和片区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各级财政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扶贫开发资金,清理收回存量资金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在资金整合上,每年在省级层面整合资金,切块下达到县(市、区),由县(市、区)按规划整合使用,2015年,整合20个省级部门440亿元专项资金,2016年,将整合568亿元用于精准扶贫。(www.daowen.com)

五是围绕“如何退”,强化激励约束。突出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正向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树立以扶贫绩效为主的选人用人导向。第一,健全考核体系,体现难易差异。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在出台《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实施方案》,突出了超额加分、难易计分、群众评分和平时考核,体现贫困程度、扶贫攻坚难易程度等差异性,引导党政领导班子自我加压、负重前行、挖掘潜能,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第二,明确贫困退出标准,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建立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退出机制实施细则(试行)》,建立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三级脱贫指标体系,在确保完成国家规定要求的同时,结合省情实际,又增加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增收产业方面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引导基层将工作重点聚焦到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使脱贫摘帽结果经得起社会和时间的检验。第三,建立“3342”脱贫责任体系,防止数据脱贫倾向。为了防止和纠正个别地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倾向,我省出台了《“3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实施办法》,明确了村级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贫困户3方,乡级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扶贫工作站站长3方,县级县委书记、县长、县扶贫办主任、县统计局局长4方,市级市州委书记、市州长2方等市县乡村对脱贫结果认定真实性的责任,通过构建层层负责、无缝对接的脱贫验收责任体系,确保脱贫工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四条:一是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省市县逐级建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协调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领导小组,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局面。二是勠力同心的大扶贫攻坚体系,省市县各级分管领导、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向党委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承诺了“十三五”期间各自的脱贫攻坚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政策实施优先倾斜贫困地区,项目摆布优先考虑脱贫需要,形成了条块结合、纵横衔接的目标责任体系,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多位一体、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三是组合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1+17”精准扶贫方案,涉及了基础设施、增收产业、公共服务等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方方面面,对每个专项支持计划都有明确的工作重点、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要求,打出了一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合拳,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政策效益。四是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省委省政府加强了顶层设计,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施策到考核评价、贫困退出、脱贫责任都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相互衔接、严格规范的政策制度体系,保障了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