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我省扶贫开发的实际,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全力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这场硬仗。
(一)明确“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把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区作为主战场,统筹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整区域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坚持连片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增加财政投入与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金融资金支撑,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现“六大突破”,走统筹扶贫、精准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生态扶贫的路子,全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二)紧盯“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目标任务
1.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达到12000元以上,进一步缩小与全国的收入差距。
2.做到不愁吃、不愁穿两个不愁。无论丰年灾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3.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到2016年,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1%以上;完成“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80%的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5%,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实现所有农户住无危房。
4.实现六大突破。就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六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和面貌都有大的改变,基本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存发展条件。我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欠账多,必须加快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逐步实现通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和农村电力保障,进一步整合扶贫资金,完善扶贫方式,保证每年都能干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16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解决现有1.84万户8.3万人的无电问题,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适宜地区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得到普及。
第二,加快富民产业培育,形成农民稳定的增收渠道。围绕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应的加工业以及生态旅游等产业,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着力在提高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上下功夫。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土地流转,提供科技服务,改善金融服务等综合措施,促进各类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特色林果、中药材种植快速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真正形成富民主导产业。做精做大“农家乐”“牧家乐”“乡村旅馆”等品牌,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化富民产业体系。
第三,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推动贫困地区城镇化进程。从这些年的实践看,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就地解决贫困问题,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太大,而且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脱贫致富的目标难以实现。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有选择地进行易地搬迁。从我省的省情来看,有些地方可以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和发展规模养殖业、设施农业、劳务经济解决搬迁移民的生计问题。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把易地搬迁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同生态保护和产业培育结合起来,有步骤分期分批的实施,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到2018年,争取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23.7万户112万人实现应搬尽搬。
第四,强化金融资金支撑服务,破解贫困群众融资难题。发展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我省扶贫开发的突出瓶颈。我们必须坚持市场化、多样性、可持续原则,进一步创新扶贫资金运作模式,加快构建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协调配合,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协作,民间资金等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扶贫资金供给保障体系。到2016年,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的全覆盖。到2020年,新增存款可贷资金85%以上用于支持当地发展,形成覆盖所有贫困村的多层多元金融服务体系。
第五,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优先覆盖贫困人口的政策导向,加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新农合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强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提高低保标准,促进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到2016年,50%的建制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困难群众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片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建制村有综合性村民活动中心,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第六,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解决贫困问题,归根结底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贫困地区来说,当务之急是搞好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在认真组织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围绕转移就业,特别要根据用工地劳务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和“两后生”学历型教育培训,力求学以致用,使每一位受训农民都能掌握一门就业技能。从长远来说,贫困地区要挖掉穷根,防止贫困代际延续,必须把教育抓上去,使新生代农民做到人人有文化、个个有技能、就业有门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
(三)落实“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保障措施
一是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考核是个指挥棒,上面考核什么,下面就集中精力干什么。长期以来,贫困地区与其他地方一样,政绩考核偏重于GDP,导致这些地方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商、做大GDP上。不改革这种考核机制,扶贫开发“县抓落实”就是一句空话。一方面,要全面落实省委制定出台的《甘肃省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对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另一方面,把扶贫攻坚工作业绩作为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县乡,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不能按期减贫“摘帽”的,要严格追究领导责任。(www.daowen.com)
二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要根据国家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健全扶贫开发信息网络系统,完善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定期监测评估家庭经营情况,准确反映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致贫原因、脱贫情况,做到底数清楚、扶持精准,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将专项扶贫资金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因村施策、因户施法,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性扶持。
三是健全“双联”帮扶和干部“逢提必下”机制。实践证明,“双联”行动是助推扶贫开发的制度性平台和有力抓手。要坚持把“双联”行动进一步融入扶贫开发大局,围绕省委王三运书记在全省双联行动大会上提出的政策宣传系统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富民产业多元化、技能培训规范化,资金支撑持续化五项重点工作,进一步靠实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的责任。各联村单位要把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一村有一个主导产业、一户有一个致富门路、每个劳动力有一门致富技能的“三个一”工程。驻村联户干部要与农户一起定规划、选项目、引技术、筹资金、拓市场,帮助农民增收。选派党政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任职,强化基层组织扶贫开发工作力量。建立“逢提必下”机制,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50岁以下的机关干部,提拔前后都安排到贫困县、乡、村至少锻炼1年。新考录和没有基层经历的公务员,全部安排到贫困乡、村挂职锻炼。鼓励省属高校、研究院所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贫困县创办企业。
四是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长和管理使用机制。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集中连片特困县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全省对县转移支付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省级和集中连片特困县区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型”贫困县区按15%以上增列本级专项扶贫预算,并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严格考核。要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做到精确瞄准,使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要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省市两级主要负责资金和项目监管。要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依法依规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到村到户的扶贫重大项目,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五是建立健全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工作机制。要继续坚持发挥国家定点帮扶、东西扶贫协作、开展“双联”行动、实施“民企陇上行”、“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等行之有效的社会帮扶平台的作用的同时,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要建立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及时公布需要帮扶的信息,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多种形式帮扶农村困难群众。要建立社会扶贫参与平台,让各类愿意参与扶贫的力量能方便地找到服务机构,实现扶贫力量和扶贫对象的有效对接。要建立社会扶贫表彰奖励制度,定期表彰奖励社会扶贫先进单位和个人。要加大社会扶贫典型事迹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
(四)“1236”扶贫攻坚取得的主要成效
省委、省政府做出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贫困地区把扶贫开发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工作重心,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行动,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贫困人口逐步减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工作重点,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掀起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热潮。特别是“六大突破”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交通、水利、住建、电力等行业部门分别制定了路、水、电、房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并在资金、项目、政策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交通方面,去年投资47.38亿元,建成通村道路8000公里,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到58%;今年落实投资48.6亿元,计划建成通村道路1万公里,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到68%,目前建设项目开工率达89%,完成投资29.3亿元。水利方面,去年投资15.48亿元,解决了2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今年落实投资18.39亿元,计划解决贫困地区188.2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可达75%,目前建设项目开工率达到85%。电力方面,去年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已达到60%;今年落实投资18.6亿元,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年底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80%,目前已完成投资计划的85%。危房改造方面,去年投资18.96亿元,改造贫困户危房21万户;今年计划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0万户,目前已经开工建设11.67万户,竣工率达61.57%。
二是富民产业培育发展势头良好。制定出台并组织实施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去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4.21亿元,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产业收入达到了贫困农户总收入的40%以上。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对富民产业的扶持力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7.6亿元,贫困地区富民增收产业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特别是肉牛养殖、羊产业、马铃薯、中药材、油橄榄、经济林果、设施农业和高原夏菜等一批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农民增收的“顶梁柱”。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迈出实质性步伐。省上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2013—2018年)》,各地采取中心村就近安置、新垦土地跨乡镇安置、依托小城镇集中安置、结合城乡一体化搬迁安置和依托工业园区、国有农林场安置、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等多种安置方式,加快了搬迁进程。去年投资7亿元,完成了1.84万户8.89万人的搬迁任务。今年落实投资60.6亿元,完成4.68万户23.34万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提前下达计划的项目开工率达到80%。
四是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以来,中央和省、市(州)、县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9.15亿元。其中,中央第一批扶贫资金到位22.65亿元,省级投入11.5亿元,市州和县级投入6亿元,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各地普遍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打造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信贷、贫困村互助资金社、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等12种金融产品。截至6月底,全省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增加贷款395亿元,同比增加了63亿元,贷款余额达到34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6%。落实省政府与国开行签署的5年内为我省投放扶贫开发贷款800亿元建设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工程的战略合作协议,在武山、通渭等7个县试点的基础上,在58个片区县有计划地逐步铺开。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设置实现了贫困县区全覆盖,金融网点实现了贫困乡镇全覆盖,在贫困村建立金融服务网点2460个,占贫困村总数的三分之一。金融扶贫已成为扶贫开发的新品牌和新亮点。
五是公共服务保障取得积极进展。坚持公共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去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4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5%。今年教育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向58个片区县扩大定向招生计划,招录各类大中专学生8910名,增幅达284%;选派了1400名优秀教师到“三区”支教1年。选派1185名医护人员到贫困县乡医院开展卫生支农工作,招考2044名医学类大学毕业生到贫困乡镇卫生院工作,在58个片区县实施贫困村卫生室建设项目1428个。1228个贫困村“乡村舞台”项目试点全面启动建设。全省新农合参合率目前已达到98%。
六是能力素质提升得到不断强化。省上制定出台了《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整合规范了各类培训资源,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培训任务和责任。今年以来,扶贫、组织、人社、农牧等部门开展了贫困地区10万名“两后生”学历型教育、贫困村大学生村干部、“闽甘”合作创业带头人、贫困村致富带头人、贫困乡村干部、妇女就业创业技能、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和短期劳动技能等各类培训工作。完成各类培训18.83万人,有17.9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我省已与全国9个劳务输出重点省、30多个城市和哈萨克斯坦等境外劳务市场建立了劳务合作关系,拓建了劳务输转基地。
七是扶贫各项改革和“六大保障机制”全面推进落实。“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组织领导机制、“逢提必下”机制、村干部优化和人才保障机制、建档立卡和动态监测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5个保障机制已全面建立和运行,“减贫摘帽”政策激励机制已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正在与国家即将制定出台的贫困县退出指导意见和退出之后的政策相衔接。省上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攻坚领导体制初步形成,特别是进一步细化落实了各级各部门抓扶贫的工作责任和“任务、资金、权力、责任”四到县的工作体系。制定实施了《甘肃省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管理办法》,已选派2059名干部到贫困村挂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意见》,在贫困村建立起了由省市“双联”干部、县乡驻村干部、蹲点挂职干部和大学生村干部为主的驻村扶贫工作队,进一步靠实了精准帮扶责任。制定实施了《甘肃省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58个片区县、17个插花县、6220个贫困村、125.6万贫困户、552.2万贫困人口完成了建档立卡,并在乡村实行了“两公示一公告”,目前正在建立上接国务院扶贫办、下连贫困市县的省级扶贫信息动态管理平台。改革扶贫方式,实行精准扶贫,制定实施了《甘肃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在通渭、武山等10个县开展了精准扶贫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和精准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制定实施了《甘肃省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今年省上和各市州首次把年度减贫人口列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确立了以扶贫为导向的精准考核机制。改革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方式,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了《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中央专项扶贫资金在省级层面加大了整合力度,集中解决贫困的突出问题,剩余发展资金按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占有财力、片区重点县、减贫成效等“因素分配法”一次性测算分配到县,扶贫项目审批权原则上下放到县,省、市两级将工作重点放在资金和项目的运行监管上。创新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了《创新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构建起了具有甘肃特色的定点对口帮扶、东西协作扶贫、“双联”行动助推、“五大行业协会”帮扶、“民企陇上行”帮扶等“五位一体”的社会扶贫新格局。
总体上看,“1236”扶贫攻坚行动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工作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经验,形成了许多亮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去年按照国家确定的脱贫标准,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两个县区(甘州区、肃南县)整体脱贫,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2万人减少到552.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26.5%,下降6.7个百分点;据国家农调队监测统计,全省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达到2398元,增幅15.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扶贫开发措施进一步强化,扶贫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扶贫开发项目逐个落地,主要工作任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一年来的实践,“1236”扶贫攻坚行动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成为符合甘肃实际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成功路子。同时,我省扶贫工作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我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甘肃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扶贫新路子,为全国带了个好头,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动全国扶贫工作”。“甘肃在地方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拿出真金白银,实属不易,其他地方也应该有这样的决心”。国务院扶贫办也多次给予充分肯定:“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新一轮扶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领导空前重视,部门鼎力支持,超前谋划布局,积极改革创新,真扶贫、扶真贫,‘1236’扶贫攻坚行动、‘双联’行动,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贫困县监督考核机制,金融扶贫工作机制,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等方面,创造了扶贫开发新品牌,全国各地都在学习借鉴甘肃的经验,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总之,扶贫工作既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艰巨性、紧迫性的任务,又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