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精心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聚焦举措推进

精心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聚焦举措推进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是省委、省政府适应发展新形势、顺应百姓新期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具体抓手。各级党委、政府要准确把握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着力推进“六大突破”,确保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

精心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聚焦举措推进

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是省委、省政府适应发展新形势、顺应百姓新期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具体抓手。其中,“一个核心”“两个不愁”“三个保障”是攻坚目标,既明确了脱贫致富的根本任务,也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六大突破”是攻坚重点,既抓住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亟须破解的瓶颈制约,也切中了脱贫致富亟须解决的要害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准确把握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着力推进“六大突破”,确保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要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我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骨干网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到村组和到户的基础设施还有许多空白点,必须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基础优先取向,以路、水、电、房等为重点,加快向贫困村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向更高标准迈进。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加强行政村通畅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开辟出口路、对接大交通,确保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有效解决农产品外运难、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五小水利工程”,不断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发展用水需求;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把大电网延伸和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结合起来,确保到2016年实现户户通电和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生活基础设施水平。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抓好危房改造,同保障房建设和游牧民定居结合起来,力争到2016年完成1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住无危房的目标;二是抓好饮水安全,立足三大片区和插花型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重点加强水源地和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力争在2015年前全部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三是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结合“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实施,加快村落民居改造提升步伐,有序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

二要着力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实现突破。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因素。大力发展铺天盖地的富民产业,是加快扶贫开发的关键所在,下一步要把培育富民产业同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快推进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的目标,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一是特色优势产业要提质增效。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兴办多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强做大草食畜、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力争到2016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不断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和科技支撑,加大舍饲养殖、良种繁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动植物疫病防控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市场流通、信息服务、防灾减灾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乡村旅游业要发展壮大。我省农村集聚了全省70%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广阔。要立足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做足做深山水、冰雪、草原大漠民俗、古迹等文章,做精做大“农家乐”“牧家乐”“乡村旅馆”等品牌,力争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三是劳务经济要做优做强。大力促进就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中介、就业后服务“四位一体化”,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转变,由分散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输出转变,力争到2016年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三要着力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实现突破。我省还有200万人生活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对其中有强烈搬迁愿望的23.7万户112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必须同新型城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一是搬迁力度要加大。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撬动吸纳信贷和社会资金,优先解决安置用地,力争今后5年年均搬迁22.4万人,到2017年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农户实现应搬尽搬。二是移民方式要多样。坚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整体搬出、以集中安置为主适当兼顾插花安置的原则,采取就近搬迁安置、跨区域安置、县域内统一协调安置、依托工业园区、重大工程和国有农林场安置等多种模式,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三是后续保障要稳固。既要注重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又要充分保证搬迁农民享受原有惠农政策和土地财产权益,还要统筹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确保搬迁群众近期生活有保障、长远致富有门路,真正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www.daowen.com)

四要着力在金融资金支撑上实现突破。发展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我省扶贫开发的突出瓶颈。去年以来,我们千方百计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前三季度共发放各类扶贫贷款329.6亿元,比去年全年增加34.7亿元,说明金融支持扶贫开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我们必须坚持市场化、多样性、可持续原则,进一步创新扶贫资金运作模式,加快构建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协调配合,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协作,民间资金等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扶贫资金供给保障体系。一是融资渠道要不断拓展。加快建立省级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杠杆机制,把财政直接补贴的项目资金更多地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各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加快服务网点布局,到2016年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的全覆盖。二是金融产品要加快创新。我省地方金融发展严重不足,目前仅有9家大中型地方金融机构、14家村镇银行,其他类型的地方金融机构规模普遍较小、服务能力偏弱。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地方性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27.85亿元,尽管占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例达54.6%,但仍不及发达省份一个市的发放规模。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扶贫互助资金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大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推进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产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农耕文明贷款等工作,创新符合贫困群众实际的抵(质)押贷款品种。三是潜在风险要有效防控。加快扶贫对象信用评定工作,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以差额贴息强化农户信用意识,引导群众发展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确保贷款放得出、用得好、还得上,促进扶贫信贷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把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结合起来,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

五要着力在公共服务保障上实现突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体现扶贫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切实织好网、兜住底、促公正。一是投入力度要逐年加大。各级财政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省级财政对58个片区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全省对县转移支付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劳动力培训、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二是服务范围要逐村延伸。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尤其要科学布局完全小学,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就近就地入学,最大限度地降低辍学率。在调研中我们感到,让广大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就地入园,不仅能够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儿童素质。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在2016年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力争每个行政村都建一所幼儿园。加快贫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50%的建制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广播电视户户通设施和服务水平,保证长通久通。重点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健全农村疫病防控体系,到2016年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完成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三是社保水平要逐步提升。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六要着力在能力素质提升上实现突破。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我省58个贫困县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还没有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在这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整合好各类培训资源,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切实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真正做到培训底数摸得清、措施跟得上、效果看得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切实做到多层次、广覆盖。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富余劳动力,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力争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确保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到2020年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二是注重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瞄准市场需求,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大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尤其要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储备和创业培训,努力构建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与返乡创业良性互动的劳务输转新格局。三是努力实现服务优、就业稳。加强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强化劳务基地建设,打造知名劳务品牌,不断增强劳务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实现稳定就业、高层次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