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学有序推进,准确把握总体导向

科学有序推进,准确把握总体导向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扶贫攻坚和全局工作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与省党代会确定的其他重点行动和“3341”项目工程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在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中推进十大重点行动,在有效推进其他重点行动中带动和促进扶贫攻坚,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和布局、各方力量向扶贫攻坚集中和汇聚,切实做到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真正形成全面小康引领、多维联动攻坚的新局面。

科学有序推进,准确把握总体导向

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开发任务,我们必须着眼于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引领,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重大机遇,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要契机,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合理设定攻坚目标,着力强化措施办法,奋力夺取扶贫攻坚新胜利。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把58个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17个插花县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突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强化金融支撑,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

在总体目标上,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在实现路径上,要不断拓宽视野,创新理念和方式,完善思路和举措,坚持“五个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些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扶贫攻坚和全局工作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与省党代会确定的其他重点行动和“3341”项目工程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在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中推进十大重点行动,在有效推进其他重点行动中带动和促进扶贫攻坚,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和布局、各方力量向扶贫攻坚集中和汇聚,切实做到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真正形成全面小康引领、多维联动攻坚的新局面。(www.daowen.com)

二是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战略重点在片,战术关键在村,战果体现在户。必须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中推动协同发展,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在集中连片开发中强化集约效应。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分类指导、重心下移,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把片区攻坚与扶贫到村到户有效衔接,把贫困村脱贫规划编制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同步推进,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切实做到贫困底数清楚、扶贫规划科学、攻坚措施对头,真正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性扶持。我们就是要实施大风景式的扶贫,而不是堆盆景式的扶贫。

三是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既要坚持政府主导、行政力量有效推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也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同时建立扶贫项目和资金竞争立项机制,做到择优立项、先建后补、奖优罚劣,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我省贫困片区县虽然开发不足,但丰富的矿产中药材、旅游等资源又是后发优势,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市场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我们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注重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注重宣传推介资源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扶贫开发,力争把贫困地区打造成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土。

四是坚持“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加快扶贫开发,外界帮扶是必要条件,自身努力是根本所在。要大力推广双联行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既要坚持做好“输血”工作,在有效整合资源中充分释放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叠加放大效应,在积极借助省外资源中充分拓展和挖掘社会扶贫的空间和潜力;更要重视做好“造血”工作,在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在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五是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我省贫困地区大多处于江河上游、农牧交错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是脱贫之基、致富之道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结合起来,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推行循环生产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评估制度,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真正做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双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人口、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