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的任务很艰巨,很复杂。我们要按中央的部署,全面安排,一项一项地抓好具体措施的落实。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和这些年的经验来看,必须突出几项直接对解决温饱起作用的关键性措施,咬住不放,加大力度,狠抓到底,实实在在抓出成效来。当前,要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六件事。
一是坚持不懈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种草种树,综合治理,下笨功夫、苦功夫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种草种树,开展农业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生产条件,是贫困地区解决温饱的重要基础,也是我省扶贫开发的一条宝贵经验和基本路子。1983年以来,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其他一些干旱贫困地区,在国家支持下,一方面采取供煤植薪、种草种树、治理小流域等措施,用3年时间停止植被破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兴修梯田,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随着生态、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变,使干旱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许多农户解决了温饱。庄浪县每年新修梯田3万亩以上,人均达到2亩,基本实现旱地梯田化,加上5.6万亩条田,为扶贫开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0多年来贫困面缩小41个百分点,有144个村实现整村脱贫,有11个村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今后,我们要继续下苦功夫、笨功夫,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仅要巩固种草种树的成果,努力提高已建梯田的产量,而且每年要新修梯田80万亩,种草350万亩,种树200万亩,为农业增产、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发展集雨灌溉,“三水”齐抓,抗旱扶贫。“两西”建设以来,全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走出了“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扶贫路子,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地下、地表水资源缺乏、降水时空分布不合理的干旱山区实施雨水集流工程,不仅有效地解决了128万贫困人口及其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发展了庭院经济,而且还为旱作农业集雨灌溉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榆中县的集雨灌溉试点,小麦亩产比当地旱作小麦平均亩产增加1.5倍。会宁县去年集雨灌溉的8000亩玉米,亩产达到350公斤以上。实践充分证明,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发展集雨灌溉,在我省干旱山区具有广阔的前景,可以说是旱作农业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今年起,“121”雨水集流工程要在实施范围、集流方式和工程效益方面进一步延伸,从只解决饮水和搞庭院经济发展到大面积集雨灌溉。要利用公路路面、庭院、屋面和硬化坡地、沟坝,建更多更大的雨水集流场,配套比较大的水窖、水池、塘坝、涝池等集蓄雨水设施,采用低压管灌、滴灌、点灌等节水技术,实施大田灌溉。全省320个县级示范点和6个整体推进示范区要加大推广力度,到20世纪末发展250万亩。同时,全省各地要积极兴建、维修各种水利工程,特别要加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来水和地下水资源,按照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齐抓”的兴水战略,增强抗旱抗灾能力,改善扶贫开发的基本条件。
三是实施“地膜粮食温饱工程”和“洋芋丰产工程”,依靠科技教育开发扶贫。依靠科技教育不仅是振兴农业的战略方针,而且也是见效最快、投入最少的扶贫措施。为提高干旱、高寒山区粮食产量,我省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研究成功了粮食作物地膜栽培技术,经过试验示范,抗旱节水、保墒保温、增产增收的效益显著。西和县1995年推广地膜玉米6.5万亩,增产粮食1200万公斤,相当于过去全县返销粮的总量。仅实施“地膜粮食温饱工程”一项措施,就解决了全县粮食自给问题。去年大旱,全省粮食减产,这个县的粮食却创了历史最高水平,比1994年增长10%。从全省范围来看,实施地膜栽培技术,亩产可以增加100公斤至150公斤。由于地膜粮食温饱工程效益显著,群众的积极性很高。省上原定的贫困地区人均地膜粮田3年内达到0.5亩,今年已经达到0.37亩。看来3年力争达到人均1亩是有可能的。如果每人有1亩稳产高产田,加上其他山旱地和水地的收成,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就可以得到稳定解决。所以,在适宜的地方要把地膜粮食温饱工程作为一项硬措施加以推广。洋芋整薯坑种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增产增收措施。从明年起,也要像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一样,因地制宜大面积实施。农村普及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活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基层干部要带头学习、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力争每个贫困户有1名劳动力掌握一两项适用技术。要加强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推广工作,省上部署的10个方面的适用技术,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大面积推广。正在开展的“星火计划”“服务万村”、支教扶贫、文化扶贫、大面积科技推广承包和“1230”等科技推广普及活动,要继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四是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通过实行“两个转变”推进扶贫开发。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建设支柱产业,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可靠途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开发的必然趋势。199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支柱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扶贫开发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制订规划,以林牧业为重点,以种养加为基础,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使不少县、乡、村找到了稳定脱贫的出路。在今后的扶贫攻坚战中,各地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子。省上确定的每年安排3亿元贷款、2000万元的贷款贴息要保证用于支柱产业。这些资金一定要组织好,及时足额到位。各地要同省上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评选审定项目,抓紧实施规划,推动支柱产业发展。(www.daowen.com)
五是“移、输、转”并举,帮助贫困户另找解决温饱的出路。对于水路、旱路都走不通,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农户,要积极帮助和扶持他们另找出路。一是移民。过去采取的建设移民基地、大型水利工程与移民挂钩和分散安置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要继续坚持。力争今后4年内再移民20万人。迁入、迁出地的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真正使大多数移民达到1年搬迁,2年定居,3年解决温饱的目的。二是劳务输出。各地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拓宽这条出路,力争每年有组织地输出劳力150万名以上。三是发展乡镇企业,就地或异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贫困地区要围绕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和农副产品加工,兴办骨干乡镇企业。要通过实施“乡镇企业双带整推工程”和“东西合作工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巩固提高。
六是把计划生育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下决心、下功夫抓好。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必须把计划生育放到重要位置,同扶贫开发一起部署,一起抓好。特别要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和贯彻落实政策的工作,使计划生育真正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扶贫开发要同计划生育相结合。对计划生育搞得好的,要优先扶持,鼓励贫困群众少生优育,加快脱贫致富。要把计划生育作为扶贫攻坚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层层抓好落实。
为了保证以上这些重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必须集中领导力量,集中一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保证重点,抓好重点。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办法要加以改进。各个渠道的扶贫资金要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计划,分级管理,保证重点措施和重点贫困地区,责任落实到人。严格检查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杜绝挪用、浪费扶贫资金的现象,使有限的资金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