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就是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指导,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全党动员,全社会扶贫济困,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提出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要把党中央提出的方针、任务和要求,在我省具体化,贯彻落实下去,就必须充分认识扶贫工作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特点,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把握好工作的着重点和着力点。
我省扶贫攻坚面临的新形势和主要特点,一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建立市场机制,又要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的政府行为;二是今后几年的扶贫攻坚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不仅贫困面大,而且有一些特困的县、乡、村,解决温饱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既要在短期内解决群众的温饱,又要发展地方经济,考虑基本建设和长远发展;四是解决一家一户的温饱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双重任务同时并存。这些特点,实质上是扶贫攻坚在新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贯彻中央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处理好这些关系扶贫攻坚大局的重要问题,厘清扶贫攻坚工作的大思路,抓住扶贫攻坚的重点。
要正确处理扶贫济困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体系不健全,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某些市场行为会对政府有组织的扶贫攻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贫困就不搞市场经济,也不能因为搞市场经济就不扶贫济困。而要通过深化改革、政策倾斜和多方面的扶持,组织引导贫困农户以温饱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生存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这是稳定解决温饱,稳定脱贫的根本出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化,在市场的拉动下,广大干部群众的经济效益观念、质量观念、竞争观念逐步增强,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营发展比较快。特别是以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在中部、陇东、陇南的一些贫困地区逐步兴起。有些乡村,已经靠一定规模的养牛养羊、种瓜果蔬菜、搞农副产品加工,解决了温饱,有的已经开始富裕起来。实践证明,以种养业为基础,实行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既是转变农村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又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扶贫济困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开发式扶贫的好方式和新路子,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子。
要正确处理近期解决温饱和长远建设的关系,把解决群众温饱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扶贫攻坚的目标是解决温饱。贫困地区的工作千头万绪,解决温饱是第一位的任务。关系长远发展的基本建设要搞,老城镇应当改造,其他建设项目有许多也应该上,但不是最紧迫的。最要紧的是让贫困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这是贫困地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所以,首先要把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抓上去。贫困地区一定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作为重中之重,牢牢抓住,抓紧抓好。凡有条件发展粮食生产的地方,一定要保证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有的地方,川水地面积本来就很小,条件也不具备,还用来搞开发区。这种现象要坚决制止。要集中力量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人均占有量,尽可能做到地、县粮食自求平衡,减少调入。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实力。(www.daowen.com)
要正确处理农户解决温饱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关系,在扶贫开发中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扶贫工作要落实到每个农户,解决一家一户的温饱问题,这是最根本的任务。同时又要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是双层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带动、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村党支部等基层组织增强凝聚力、号召力的经济基础。发展集体经济同农户脱贫的目标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贫困地区在解决农户温饱的同时要重视集体经济发展。现在搞集体经济,决不能回到过去归大堆、搞平调的老路上去,决不能把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经营活动强行收拢到一起,搞所谓“集体化”。而是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兴办以种养加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性质的经济实体,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吸引贫困农户参与,尽可能扩大对贫困户的覆盖面。各渠道安排的扶贫开发项目和帮扶项目中,有许多可以办成集体性质的经济实体。要很好地总结、推广这方面的典型经验,力争在近两年中使贫困地区的集体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要正确处理扶贫开发“硬投入”和“软投入”的关系,实施科教扶贫战略。为打好扶贫攻坚战,中央和省上都大幅度增加了资金投入,各地和农民群众投资投劳也要大量增加。但是,只靠这些“硬投入”的增加是不够的,还要十分重视“软投入”,包括政策、思想、宣传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工作,必须下更大的功夫,进一步加强。在扶贫开发中,一项技术的推广带动一片农户脱贫,一个能人带领一村一乡致富的事例很多。我们的扶贫攻坚计划中有许多项目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都需要有文化、有科技知识的农民参与实施。所以,扶贫投入要软硬结合,加大科教扶贫的力度。要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的关系,依靠群众艰苦创业解决温饱。扶贫攻坚需要国家的支援,但是国家不可能包揽一切,立足点必须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扶贫不仅要从物质上扶持,还要从精神上扶持,扶志气,扶干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多年来倡导和形成的“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动感情、动脑筋、动真格”的“三动”精神,是我们扶贫开发的可贵精神力量,今后要更好地坚持和发扬。要善于用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教育群众,用自力更生改变面貌的成就和前景鼓舞群众,动员干部群众自强不息,奋发图强。要把自力更生和国家支援结合起来,凡是群众自己能干的事情,都要动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投资,充分发挥国家扶贫资金的启动作用和优惠政策的激励效益。比如修1亩梯田,需投入100元到500元,用扶持资金补助30元,主要靠群众劳动积累去完成。去年以来全省修梯田100万亩,国家只投资1916万元,群众投工折价2.2亿元,“121”雨水集流工程投入扶持资金1亿元,群众投工折价1.5亿元。这说明,群众自力更生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加上国家的扶持,扶贫开发就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