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4日)
1991年“三西”地区工作会议在我省平凉地区召开,我们非常高兴。
我代表甘肃省委,向主持这次会议和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的负责同志,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负责同志,以及有关方面的同志,表示热烈欢迎。
“三西”建设已经走过了九年的历程。要胜利完成原定的十年任务,明年是决战的一年,关键的一年。从这个意义讲,召开这次会议,检查总结过去的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安排部署实现十年目标的各项任务,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第一点,继续坚持区域性扶贫开发的成功之路。
“三西”建设是国务院确定的、在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直接指导下实施的重点扶贫工程。从1983年开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支持下,经过甘宁两省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省“两西”地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由长期以来的恶性循环开始走向良性循环;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人均已经拥有1亩多基本农田;大多数群众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贫困面由9年前的75%缩小到10%左右。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农业开发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全省的支援和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九年累计提供商品粮近70亿公斤;农民群众在普遍获得温饱的基础上,部分开始向致富迈进。“两西”地区已经建成一批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了一批新灌区,中部贫困地区向河西和其他新灌区移民25万人。现在看来,“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战略构想,已经和正在变为现实,“两西”建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地发挥出来。
从更大范围来讲,“两西”建设不仅取得了区域性的成就,而且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如果没有“两西”建设的有力支撑,甘肃这些年来农业的连续丰收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今年以来,我省自然灾害频繁,旱、涝、风、雹、虫等多种灾害都有发生。特别是6月中旬以来,全省大部分地方遭受了严重旱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庆幸的是,在这样多灾的年份,我省农业生产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收成,预计粮食总产可以达到65亿公斤,是我省历史上的第二个高产年。这固然是干部群众努力奋斗,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抗灾救灾的结果,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西”建设加强了农业基础,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过去,中部地区一遇大旱,农民就纷纷外流讨饭,使全省不稳,四邻不安。而今年虽然灾害严重,但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群众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今年自然灾害的考验,我们对“两西”建设的成就和重要性,看得更清了,感受更深了;对抓“两西”,促全省,信心更足了,决心更大了。
“两西”建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广大干部群众从“两西”建设的实践中,更加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从9年的发展变化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开始卸下贫困没治的沉重精神包袱,增强了艰苦创业,改造山河,脱贫致富的信心。
从我们甘肃过去9年的实践来看,“三西”建设已经成功地开创了区域性扶贫开发之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集中连片治理的一整套经验。事实证明,打破行政界限,山川共济,贫富互补,连片治理的战略构想;总体规划,重点扶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战略部署;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有水的走水路,无水的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基本路子;变“输血”为主为“造血”为主,变救济型为开发型的扶贫方式;中央统一领导,地方组织实施,各方协同努力的领导方法等,都是完全正确的。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路子,今后应当继续坚持下去。我们相信,通过这一次会议进一步总结经验,将会深化对“三西”建设自身规律的认识,拓宽扶贫开发的思路,完善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使明年和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第二点,坚定不移地向着脱贫致富的目标迈进。
“三西”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应当看到,要在两省区这样大的范围内,在非常脆弱的基础上,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才能使富民富县有比较稳固的基础。
从我省“两西”建设来看,尽管初步经受了严重旱灾的考验,但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抗灾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温饱不稳定的矛盾,仍然很突出。
一是在中部地区还有10%左右的农户没有解决温饱,贫困带、贫困片的扶贫任务还相当艰巨。有少数困难县贫困面还有20%左右。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这些贫困户大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的深山区、多灾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工作的难度很大。
二是初步解决温饱的地方,还存在着水平低、不稳定的问题,一遇灾害,就会出现返贫现象。中部一些地方今年有10%到15%的农户出现返贫,有的县高达20%。1990年,中部地区人均纯收入320元,比全省403元低83元,比全国630元的平均水平低310元,有45%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76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3公斤,差距还在拉大。由于解决温饱的标准低,相当一部分达到温饱线的农户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简单再生产,很难进一步发展和提高。(www.daowen.com)
三是河西商品粮基地还没有形成原定的规模。按照“三西”总体规划的要求,河西地区水地要达到1000万亩以上,但是目前只有750万亩;粮食总产要达到30亿公斤,而目前只有22亿公斤;每年要提供商品粮12.5亿公斤,而现在只能提供10亿公斤;要安置贫困地区移民20万人,现在只安置了5万多人。这就是说,现在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水平,同“三西”建设的目标还差得很远。
四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欠账很多,特别是一些急需兴建的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至今无力安排兴建,大量的水土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例如河西有7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净利用率只有35%。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果水利建设上不去,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就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难以增强,农业的稳定增长就没有可靠的基础。
五是许多地方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不少乡村基本上是单一经营,传统耕作,没有建立起粮钱互补的收入结构,多数农民家底很薄,经不起自然灾害的袭击。贫困地区的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有一些乡村几乎没有办企业,没有力量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六是“两西”地区的大部分县、市财政吃补贴。尤其中部的绝大部分地方,民穷县更穷,财政赤字越来越大,甚至连工资都发不下去,更谈不上拿出较多的资金搞建设。
这些问题对于“两西”农业建设,以及全省农业的稳定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我们在总结“两西”建设的经验,研究今后工作的时候,认真地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正视面临的困难,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在当前情况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没有任何理由畏难退缩。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是“两西”地区和全省人民的强烈愿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现在,“两西”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我们的各级干部,必须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抓好“两西”建设,决不能犹豫动摇,决不能半途而废。
继续加强“两西”地区以至整个“三西”地区的建设,是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达到“三西”建设的预期目标,不但需要圆满完成前十年的建设任务,而且需要继续搞好后十年的建设;不但需要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继续艰苦努力,而且也需要国家在专项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总之,我们对“两西”建设一定要努力做到决心不动摇,资金不减少,政策不改变,工作不放松,继续坚定不移地向着脱贫致富的目标迈进。
第三点,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三西”建设9年来,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不但拨给了专项资金,制定了扶持政策,而且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组织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具体加以指导。特别是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和“三西”办的同志们,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从规划、计划和重大政策的制定,到年度工作安排和各项任务的落实,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领导小组的几位负责同志,每年都不辞辛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都是值得我们各级干部认真学习的。借此机会,我代表甘肃“两西”地区的干部群众,以及全省人民,向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两西”建设的任务是很艰巨的。要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完成明年的各项任务,进而实现既定的目标,还需要国家继续给予支持。但是,我们决不能单纯依赖国家的支援,必须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脚踏实地苦抓实干。
前几天,与会的同志们到延安进行了参观学习。我觉得,我们学习延安经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这些年“两西”建设的实践中,大家也深切地体会到,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对完成各项任务是至关重要的。“三西”建设九年来形成的“动感情,动脑筋,动真格”的“三动精神”,“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都是非常可贵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些精神,在我省今后的“两西”建设和整个农村工作中,都要继续坚持,大力发扬,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和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办到的事情,就要尽最大的努力,下决心办成办好。比如,新修基本农田,小型水利配套,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不应当由国家花很多钱,而应当主要依靠群众和地方的力量去办。实际上,许多县、乡在这些方面已经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提供了不少经验,只要我们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能克服困难,把“两西”的事情办得更好。
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进一步搞好“两西”建设,就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但要勤奋努力,苦干实干,而且要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善于创造性地工作。从前一段我们在农村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许多地方经济发展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治穷致富的路子窄,办法少,步子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开阔,尤其是缺乏商品经济的意识,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年以来,我们省在贯彻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制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中,重视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工作。最近,结合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在调查研究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省委决定,在全省各级领导机关和广大干部中,开展一次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党的基本路线的大讨论,推动思想解放,进一步振奋精神。“两西”地区的各级干部,应当在这次讨论中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和扶贫开发的工作实际,进一步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改革创新观念,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观念。要力求吃透地情、县情、乡情、村情,找准优势,瞄准市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多样化产业开发,逐步形成支柱产业,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脱贫致富建立在牢靠的基础上。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首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改进作风,力戒空谈,扎实工作。我省“两西”地区的同志,通过这次会议的检查总结,对过去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要很好地进行分析研究,认真寻找差距。尤其对一些工作任务落实不够的问题,要注重从工作作风上找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明年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特别需要在抓落实上下很大的工夫。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年形成的一套工作责任制和督促、检查、验收、考核制度更好地坚持下去,对每项工作都不能马虎,对每个干部都要严格要求。要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其他组织的职能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两西”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实到每个乡、每个村和每个农户,保证实现第一个十年的奋斗目标,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