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两西建设中需要改革的措施优化

两西建设中需要改革的措施优化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两西”的条件不同,建设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在河西地区,侧重点是建设商品粮基地,提供更多的商品粮,为实现我省粮食自给和支持调整中部地区的农业结构做出贡献。“两西”建设要本着这个精神来制订生产方针和发展规划。因此,在河西建设多种经营基地,并不意味着挤占现有的粮田面积,主要是合理开发利用那些尚未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

两西建设中需要改革的措施优化

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和同志们讨论,交换意见。

(一)改革单一经济的思想,用大农业的观点指导“两西”建设,即用“两个观点”“两个转变观”,作为“两西”建设的指导思想

“两西”建设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全面开发、综合利用的大农业建设,是社会经济的全面性建设,而不是单纯地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正如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纪要指出的:“三西”地区的开发建设,要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和综合治理的方针进行,要从农、林、牧,农村能源、水利、交通、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教育科研、商业、移民等多方面开展工作,进行全面的开发建设。这就为我们进行“两西”建设画出了大农业的蓝图。我们作计划、定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劳力,都要从这个前提出发,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单纯抓粮食和水利。当然,“两西”的条件不同,建设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在河西地区,侧重点是建设商品粮基地,提供更多的商品粮,为实现我省粮食自给和支持调整中部地区的农业结构做出贡献。在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困难地区侧重点是努力改变那里面貌,逐步由现在的农业生态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但是,“两西”都要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种、养、加综合经营的道路,创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广大农民都能逐步富裕起来,到20世纪末跟上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步伐。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沿着大农业的轨道向前发展,“两西”地区的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面貌

(二)改革单纯抓工程措施的做法,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起来,综合实行治理

我省农业最大的威胁是干旱,解决干旱就要抓水。抓水的办法有两条:一条是工程措施,如兴修水利工程,搞农田基本建设等;另一条是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过去,我们抓水,重点是抓了工程措施,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粮食总产增加五十亿斤,其中水地粮食总产约增加36亿斤。这充分说明,兴修水利对发展我省农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在抓工程措施的同时,一定要狠抓生物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平衡的问题,过去,对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中部干旱地区的困难面貌,指导思想不那么明确,措施不那么对路,所以成效不那么显著,我们要吸取这个教训,坚持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没水的走旱路,水旱结合,综合治理。我们说的“123”措施就是总结过去的经验提出来的。中部地区各县务必因地制宜地抓紧落实,要一个一个小流域地综合治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草则草,宜林则林,草灌乔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中部地区70%的地方是干旱山区,着重点要放在生物措施上。

河西地区,在统一规划下,重点搞水利。在水利建设上,首先是挖掘潜力,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搞好渠系衬砌配套,实行科学用水等。同时,搞一些投资少、收效快、有把握的水利工程。但河西的生物措施也不能忽视,如有计划地营造水源涵养林,建设防风固沙林,大力发展沙生植物,川区要实行林网化,防沙化和风害。

(三)改革只着眼于经营现有拼地的做法,放开眼界,广开生产门路,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资源,建设“两个基地”

中央1号文件指出:我国农村只有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才能保持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满足工业发展和城乡人民的需要;才能使农村的剩余劳力离土不离乡,建立多部门的经济结构;也才能使农民生活富裕起来,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星罗棋布的小型经济文化中心,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这个指示精神。“两西”建设要本着这个精神来制订生产方针和发展规划。

拿河西来说,要建成商品粮基地,但也不能放松多种经营。把河西建成一个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一个多种经营基地。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呢?因为:

1.河西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有广阔的天地。河西尚有宜农荒地500多万亩;水资源地上的径流量和地下的动储量究竟有多少,还需要进一步勘察,有60多亿方;光热资源丰富,还有1亿多亩草原,以及不少适于小规模开采的矿产资源。因此,在河西建设多种经营基地,并不意味着挤占现有的粮田面积,主要是合理开发利用那些尚未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同时,在河西建设多种经营基地,也不意味着单纯发展种植业,而是要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广开生产门路,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食品工业饲料工业、轻工业畜牧业和各种副业生产。

2.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力,要给他们找出路,使他们离土不离乡,尽快富裕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多种经营,建立多部门的经济结构。

3.农业要翻番,农民要致富,光靠粮食生产是不行的,必须开展多种经营。三中全会以来,民勤县农民收入4年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81元增长到1982年的170元左右,主要是因为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茴香、甜菜、胡麻油、葵花子等4项大宗经济作物。这四项产品的总值比1978年增长了7倍多,并形成了生产基地的雏形。酒泉地区去年多种经营的产值已占到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2%。目前,河西的棉花、甜菜、油料等基地,已初具规模,潜力还很大,建立多种经营基地已有了相当的基础。

4.河西地区的农业内部结构,目前同自然规律还不完全适应,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调整,以便从实际出发,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适宜发展多种经营就发展多种经营。比如临泽县,现有盐碱地39万亩,其中除12万亩粮田、6万亩林草地外,其余都荒着。对这些盐碱地,一部分经过改造可以种粮,一部分可以发展甜菜等耐碱经济作物,一部分可以种植红柳、沙枣等,扩大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河西地区像临泽这种情况的地方还不少,都应该认真规划,合理调整。

5.多种经营发展起来了,也一定会促进粮食生产,收到兼顾并利之效。农民有了钱,就会向土地投资,进行土地再加工,购买化肥农药、农机具;养殖业发展起来了,农家肥增多,可以提高肥力,改良土壤。这些都对粮食生产起保障和促进作用。

6.建设商品粮基地,必须给这一地区的群众以更多的经济利益,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建设商品粮基地的积极性。主要办法有两个,一是实行粮价补贴,二是发展多种经营。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高产穷队,才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总之,从河西地区建设的前景看,只有把建设商品粮基地同建设多种经营基地结合起来,才能加快建设的步伐。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对‘商品粮基地’这个概念也应该有新的认识,不仅仅是要生产更多的原粮,而且要努力发展粮食加工,把原粮基地也发展成为食品工业基地和饲料基地,这样你们的收入就更高了。不然的话很可能出现高产穷队的情况。”这就为我们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指明了方向。最近,小平同志说,发展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有许多文章可做,我们还没有破题。我们确实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两西”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认识再加深一步。

(四)改革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逐步建立起比较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

小平同志说:“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靠政策调动积极性很重要,但有个限度,到一定时期,也就“饱和”了。但科学技术是无穷无尽的。”现在,“两西”地区98%的生产队已经实行了大包干,要继续稳定、完善;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和环节还需要改革;为了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政策还需要继续放宽。政策的潜力是很大的。我们要在靠政策的同时,把靠科学技术进步的问题高度重视起来。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入门,还没有上轨道。我们必须把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生产,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在“两西”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要吸收现代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要注意不论是生产或建设,都要把科研、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合理分工、协调一致的工作体系,为“两西”建设提供富有成效的服务。当前,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www.daowen.com)

1.组织一支政治、技术素质好的“两西”建设、生产的科技队伍。办法有三条:一是打破在省内地区、行业和部门的界限,采用统一调配、借调、兼职、归队、合同等办法,集结技术力量。跳出“农门”的,要动员他们归队。二是在省内外公开招聘,进行人才交流。三是对科技人员的使用,要人尽其才。

2.落实科技人员报酬。首先要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改善知识分子生活待遇的若干暂行规定。对于那些在“两西”建设中做出优异成绩的科技人员,要给予合理的奖励和报酬。对有重大贡献的,要重奖,而且主要奖给个人。对农业科技人员在工资、奖金、劳保福利等方面,要给予优厚的待遇,以鼓励科技人员到“两西”建设的第一线去工作。

3.可以同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组织他们为“两西”建设服务。对一些重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可以采取投标的办法,不仅设计、施工单位可以参加,科技人员自愿组成的设计小组也可以参加,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加快建设步伐。

4.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农村的基层干部、知识青年、有各种专长能工巧匠,建立一支宏大的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植树种草等方面的科技队伍,为“两西”建设服务。

5.改革农村教育体制。今年,每个县都要改办一所农业中学或职业中学。普通中学要增设农业技术课程。有条件的中学也可以代办农业技术培训班。

6.各地都要办好国家和集体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通过技术承包制,建立科技示范户、技术服务公司、生产和建设科技联合体、科技普及协会等,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最近,省畜牧厅畜牧师王素香,主动“请战”,自愿组织“种草养畜技术服务公司”,用技术承包办法,为中部地区农民种草养畜提供技术服务。这项承包建议提出,今后8年内,在通渭会宁陇西等县种草100万亩,使5000个生产队改变穷困面貌;到1990年,使承包社队人均产粮600斤,现金收入200元,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到两番。我们支持王素香的这一行动,希望省畜牧厅和定西地区帮助落实。全省农业科技人员要向王素香同志学习,都能主动“请战”,承包“两西”建设中的重大科研课题。

(五)改革吃“大锅饭”的局面,大力推行承包责任制

在“两西”建设中,所有的工程项目,要想加快进度,提高效益,保证质量,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打破“大锅饭”,从上到下层层实行承包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比如,一项工程、一个水库、一个山坡、一条山沟、一个小流域,以及挖水窖、打水井、推广太阳灶、植树种草、拉运煤炭等,都可以采取订合同的办法实行承包。要把农业实行的承包制经验,推广到“两西”建设的各个方面,真正调动起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在这方面,会上已经提出了一些办法,各地要在实践中注意总结、完善和提高。

(六)改变单纯依靠国家的思想,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今年,全省用于农业上的投资是不少的,其中,“两西”占了大头。国家的投资,只能集中用于骨干工程和重点项目。各级党委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国家的必要支援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设家园。自力更生的精神,就是调动“两西”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基本方针,也是“两西”建设中的群众路线。不能事事都躺在国家身上。这就需要认真组织群众,搞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积累。如平田整地、植树造林、开发利用“三荒地”、整修道路和农毛渠等,都可以发动群众自己来搞。

在国家投资的管理使用上,也要接受过去的教训,着眼点首先是要把这笔钱真正花好、用好,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而不能盲目地去争投资。一定要坚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原则,先定项目,后给钱,决不能再用过去那种一揽子切块的办法,“撒胡椒面”,花了钱不见响。今后,对于所有建设项目都要严格验收,对于那些花了钱不见效益的,要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在这个问题上,也要层层签订合同,实行责任制。

(七)改革上层建筑的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协调地向前发展

中央1号文件指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少同志对这一历史性变革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某些上层建筑的改革赶不上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在“两西”建设中,必须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体制改革包括机构改革和经济改革,不论工业、商业、财政金融、科技、文教、政法、卫生等部门,都要按照经济发展和“两西”建设的需要,从机构、体制、管理方式、经营作风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全省各行各业要开展一个讨论:“两西”要大上,我们怎么办?发动群众献计献策,为“两西”建设出力。在今年春耕中,要组织动员各行各业开展为农民服务的活动。生产资料供应、水利、农贷、科研、种子等部门都要服务到千家万户。

(八)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改革的前列

改革,首先要有改革的思想,没有改革的思想就没有改革的行动。勇于改革是革命者的品格。要改革就要学习。现在,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群众正在前进。我们各级负责干部要努力学习,深入实际,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由于历史、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我们的科学知识不足,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以补充这方面的缺陷。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对我们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思想解放,高瞻远瞩来源于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只要我们虚怀若谷,请能者为师,刻苦学习,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在干什么,想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新的创造,我们就能提高指导水平,抓住主要矛盾,及时采取正确对策,在“两西”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做出新的贡献。

工作作风也要来一个改革。思想上要高屋建瓴,工作上扎扎实实,雷厉风行,坚决反对说空话、不办实事、互相扯皮的坏作风,看准了的事,要果断地办,不可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同志们!改革是时代的潮流,势在必行。古往今来,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唯有改革,社会才能进步。我们今天搞的是四化建设,更需要改革。省委号召,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做改革的促进派,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