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华池县两县共辖36个乡(镇)、361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30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56万亩,总人口48.48万人,农业人口44.19万人。20世纪80年代,两县是庆阳市一个干旱少雨、山大沟深、植被稀少、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的特殊区域。这里的群众缺衣少食、水贵如油、燃料紧缺,处处开荒、广种薄收,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大多数群众长期外于半饥饿半干渴状态,有“陇中之苦甲于天下”之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华两县作为革命老区,又作为贫困地区,党和政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但由于多种原因,到1982年底,这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9.3元和53.3元,有贫困人口21.33万人,贫困面高达63%(当时的贫困标准),农民群众年年都靠国家救济粮度日,是全国干旱、贫困地区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解决定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温饱问题,从1983年开始,进行了以跨区域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两西”农业建设,环县、华池两县被列入国家“两西”建设范围,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两年巩固提高”建设规划和“有水路走水路,有旱路走旱路,水路旱路都走不通另找出路”的路子,两县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三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庆阳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把扶贫开发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动员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甘肃精神”和“三苦”精神,一届接着一届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特别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颁布实施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上关于“三西”农业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国家、省上的大力支持下,结合两县县情,突出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开发、扶贫攻坚、社会事业等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县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庆阳扶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县城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两县1983年到2014年底,生产总值由1983年的5886.6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78.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15145.4万元增加到18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由313.6万元增加到10.04亿元,小口径财政收入由149.1万元增加到6.71亿元;农业增加值由1890.17万元增加到14.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94.25万元增加到3566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865万元增加到23.18亿元;粮食总产量由6.67万吨增加到51.42万吨。
二是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三十多年来,通过实施全国“八七”扶贫攻坚和两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两县累计投入“三西”专项扶贫资金3.1亿元,实施了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小型水利、种养业基地建设、移民搬迁、劳务输转培训、科技扶贫等重点建设项目,有力地推进了两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到2014年末,环县、华池2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82年的29.3元、53.3元提高到4782元、5349元,分别增长了163、100倍;贫困发生率分别由1983年的64.3%、59.7%下降至31.5%、24.5%(不同时期的扶贫标准不同),三十年累计减贫53.4万人。两县的小康实现程度分别达到59.56%(环县)和70.2%(华池县)。
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立足重点乡村,整合项目资金,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困难问题入手,重点实施了水、电、路、田、移民搬迁(危窑房改造)和生态建设等工程项目,两县累计新打机井345眼、小电井3825眼、东泥窑4.5万眼,建集流场4458处,建设环县扬黄人饮等大型水利工程14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34万亩;新修10千伏农电线路806.57公里,35千伏农电线路582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户户通照明电的目标;新修、维修村组砂石道路8404公里,新建漫水桥115座;新修梯田55.3万亩;实施贫困户危窑(房)改造11231户,受益群众达4.3万人次;以三北四期、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流域治理为主,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780平方公里,建各类淤地坝和拦洪工程226座,植树造林19.5万亩,建沼气池40座,森林覆盖率分别(环县、华池)由1983年的3.8%、21%分别提高到2014年底的8.5%、27.86%。实现了人人用上安全水、户户通上照明电、家家都有口粮田、村村通上沥青路(水泥路)的目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上下把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及时纠正单打一抓粮食生产的片面做法,在农业内部,种植业独撑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特色农业蓬勃发展。按照产业发展布局及区域优势,两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草畜、地膜粮食、小杂粮等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主导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14年底,共扶持贫困农户累计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178.35万亩,新建养畜暖棚17.14万座,引进良种畜29.485万羊单位;栽植经济林4.5万亩,种植各类小杂粮143.82万亩,地膜玉米630.5万亩,中药材22.8万亩。目前,两县羊只存栏量达98.31万只。在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2户(其中省级5户,市级17户),专业合作组织603个,初步形成了以草畜、牛羊、小杂粮、中药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群体,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迈上了新台阶。
五是科技扶贫和装备水平明显加强。坚持“扶贫先扶智”的思路,把科技扶贫作为智力开发、提升素质、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根本性措施,紧抓不放。先后建成村级文化卫生科技培训中心285处,举办各类培训班3080期,培训乡村干部2.3万人次、农民技术员8.58万人次、贫困户劳动力13.83万人次、“两后生”3870人。畜禽改良、暖棚养畜、疫病防治、温室种菜、节水灌溉、良种推广、果园管理等先进农业技术在贫困户劳动力中得到广泛应用;共引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1879个,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对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5%、52.7%;农用化肥使用量达到9.5万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到456吨;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对传统农业依靠人力、畜力从事劳动的替代;共制定了69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标准,建成3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已有5大类的46个产品取得了无公害和绿色认证。
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突出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看电视难”等民生问题,农村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受惠覆盖面达到100%;启动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成了一批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达到2.86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分别达到99.75%和98.5%,比1983年分别提高了15个和12个百分点。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40.67万人,参合率达到98.2%,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分别控制在6.5%和8.67%。农村文化事业空前活跃,建成乡镇文化站33个,村级文化室301个,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图书室的目标。“农民健身工程”有序推进,群众体育活动有新的气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深入实施,有线电视用户达到0.79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29万户,电话通村率达到80%。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七是走农村帮扶成效显著。“两西”建设开始以来,省市两级就把农村帮扶工作作为加快“两西”农业建设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从机关单位和厂矿企业抽调干部到贫困乡村帮乡包村,下达了帮扶计划,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制定了“不脱贫不脱钩”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奖惩办法,年终进行检查评比和奖优罚劣。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双联”活动,各帮联单位普遍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将扶贫开发工作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为双联村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真正发挥了行业力量扶贫的作用,加快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据统计,多年来,共安排省、市178个单位在两县32个乡(镇)、256个村开展农村帮扶工作,累计为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帮办实事4600多件,落实帮扶资金9862.4万元,新修拓宽乡村道路1757.9公里,新打机井819眼、水窖3876眼,新修梯田1.28万亩,架设农电线路104公里,新建及维修村小学24所,资助贫困学生2950名。
二、庆阳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环县、华池两县是庆阳市最贫困的地区,我们把“三西”农业建设作为全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市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强化领导,认真研究,科学决策,狠抓落实。建立完善了工作机制,市、县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了扶贫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努力做到安排部署到人、项目实施到人,具体责任到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坚持深入基层,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市、县扶贫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扶贫意识,深入调查研究,及时督促检查项目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各类困难和问题。
2.加强资金项目管理,努力提高扶贫效益。一是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扶贫资金实施细则》《甘肃省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办法》《甘肃省“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甘肃省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和《庆阳市财政扶贫资金报账操作程序》的规定,实行县级报账制,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专人管理,确保投入资金发挥应有的扶贫效益。二是在扶贫信贷资金管理上,加强同金融部门的协作,用于贫困户种养业的小额信贷资金,采取灵活便捷的办法,确保资金扶持到贫困户手中。三是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对省上批准下达的所有扶贫资金项目,全部实行向项目村群众公告公示,方可开始实施,避免了随意变更扶贫项目资金、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增加了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四是引入竞争机制。对一些投资额度较大的工程类建设项目实行公开竞标,降低项目成本,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起到少花钱多办事的作用。五是部分项目建立了扶贫资金滚动使用机制。对养殖业项目实行“投羊还羔”、“投牛还犊”的办法投放到农户,滚动发展,不断扩大扶持范围,提高扶贫资金的覆盖率。六是加强跟踪监督检查和审计制度。根据国家、甘肃省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市县两级在抓资金落实到项目的同时,把资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使用支出情况作为监管重点,把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资金使用好坏的标准,把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效益结合起来,使项目资金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加强资金整合,形成扶贫合力。组织协调市、县有关部门,围绕扶贫工作任务落实,发挥各自优势,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搞好配套建设。财政部门及时拨付资金,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审计监督,严把扶贫资金投向关;发改、交通、水利、水保、教育等部门集中整合各类资金,有力助推扶贫项目实施。特别是发改、农牧、水务、水保、林业等部门在安排农村基础建设、农民培训、产业开发等项目时,加强了同扶贫部门的沟通联系,尽力和扶贫项目配合实施,确保各类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信贷扶贫资金投资的同时,广泛吸收社会帮扶单位、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类闲散资金,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拓展扶贫开发领域。同时组织动员群众进行投工投劳,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加大自筹资金力度,保证了各类扶贫项目资金的投入量和项目的顺利实施。(www.daowen.com)
4.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庆阳市是一个革命老区,华池县是1934年成立的南梁政府所在地,环县是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从中也培养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因此,我们把国家、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大力支持作为“发酵剂”,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等不靠,发扬“人一之我十之”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把改变贫困面貌放在依靠自力更生的基点上。
三、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条件差,农业效益低。华池、环县两县山大沟深,土地瘠薄,生态十分脆弱。经过多年努力,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随着社会的进步,路、水、电又成为严重制约两县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两县仍有74个行政村不通汽车,出境公路有300多公里属断头路。水资源十分贫乏,饮水困难,特别是华池县西北部的乔川乡、紫坊乡、上里坡和环县北部的山城、四合原、毛井、天池、罗山川、小南沟等16个乡镇,仍有3.666万人,2.89万头大家畜的饮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贫困群体庞大。截至2009年底,两县仍有11.37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占农村人口的25.7 %,已基本解决温饱的低收入贫困人口,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增收渠道单一,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0%~20%左右,因病返贫的占10%~15%,遇到灾年返贫率更高。三是扶持资金短缺。两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财政困难状况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后续财源匮乏,财政自给率低,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国家和省上每年给安排一定数量的支农资金,但是远远满足不了两县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和要求,严重制约着扶贫开发进程。四是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多。目前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使两县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特色农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化链条“短”而“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幅慢。
四、今后扶贫工作打算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精神,努力确保两县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小康,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精神,提出两县今后三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78万人,到2017年两县贫困人口下降到3.38万人,贫困面下降到8%以下,两县基本消除贫困。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8%;到2020年达到7500元以上。工作重点是: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脱贫致富基础支撑。(1)道路建设。新修两县建制村沥青(水泥)路1760公里、自然村道路2936公里、村间断头路、联网路737公里,实现到2016年两县所有行政村、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2)农网改造升级。治理低电压、供电瓶颈自然村(组)212个,完成三相动力电自然组519个,到2017年,两县自然村(组)的低电压、供电瓶颈改造率达到100%,自然村(组)三相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3)农村安全饮水。大力实施“一户二场四窑”“一户一口小电井”和“千吨万人”供水工程,3年解决3.0323万户、13.510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7年,两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8%,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以上。(4)易地扶贫搬迁。以自然村、中心村、重点小城镇、县城为依托,对两县居住在塬边咀梢、就地脱贫无望的3707户、15987名贫困群众进行易地扶贫搬迁。(5)危窑(房)改造。两县改造危窑(房)2.2323万户,平均每年改造6537户,到2020年末,亮相危窑(房)改造率达到100%。
2.培育脱贫致富特色产业,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持续打好以农民“五变”为牵引的特色产业培育攻坚战。(1)草畜产业。两县三年更新种植紫花苜蓿235万亩,新增肉绒羊386万只、肉牛7.5万头、生猪26万头,建设养畜棚圈5.5万座。到2017年,两县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达到619.78万亩,肉绒羊、肉牛、生猪、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600万只、35万头、80万头。畜牧业为两县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达到900元以上。(2)苹果产业。两县每年新栽苹果1万亩以上,到2017年,苹果面积累计达到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达到4万亩,苹果产业为两县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上。(3)蔬菜产业。到2017年,两县建成设施蔬菜、高原夏菜和特色瓜菜三大类生产基地,蔬菜总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其中设施瓜菜面积达到1.15万亩,瓜菜为两县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780元以上。(4)苗林产业。深入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生态工程,到2017年两县累计完成苗林结合培育90万亩,2020年累计完成180万亩。
3.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建立技术培训到校、到村和入社、入户新机制,开展菜单式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
4.加快贫困乡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落实教育扶贫。到2017年,贫困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学龄前3年毛入园率8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以上。(2)实施卫生扶贫。全面提升两县乡(镇)卫生院和贫困村卫生室服务水平,新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40个,到2017年,两县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参合农民住院补偿比例达到60%以上。(3)开展文化扶贫。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4个、“乡村舞台”240个。到2017年,两县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舞台(建制村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4)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加强农村低保、养老保险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5.加强贫困地区生态建设,为扶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毛乌素沙漠边缘荒漠化治理,新修梯田41.44万亩,生态治理80平方公里。扩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规模,到2017年两县森林覆盖率提高7个百分点。
6.扶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贫困群众增收新亮点。统一规划以南梁为中心的红色旅游景区与延安、照金、马栏等红色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历史文化游、黄土风情游、生态风光游、农家体验游、油田景观游等多元发展、相互促进的特色旅游业发展格局。
(庆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