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水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基本解决全市贫困人口温饱为目标,紧紧围绕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狠抓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和产业化扶贫,创新扶贫机制,强化扶贫措施,全市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落实扶贫措施,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立足各地实际,狠抓各项扶贫关键措施落实,贫困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按照1274元的扶贫标准计算,天水市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09.66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34.3万人,贫困面由2000年的37%下降到2010年的11%。按照2300元的扶贫标准,2011年全市贫困人口为133.15万人,2012年解决贫困人口20.97万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58元增加到2010年的2825元,净增1767元。2011年、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266元和3864元。
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三西”专项扶贫资金14.47亿元,其中投入7.78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770个,投入0.87亿元实施整乡推进项目20个。新修梯田40万亩,沙化、硬化村组道路2500多公里,打大口井、机井86眼,修坝19座,新建人畜饮水41处、提灌工程122处,新修堤防工程156公里,渠道衬砌300多公里,有效地缓解了项目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耕作难的问题。
三是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在帮助农民持续增收上做文章,大力支持果品、蔬菜、畜牧等扎根性、支柱性产业发展。发展苹果规模建园31.39万亩,栽植核桃15.59万亩,发展设施蔬菜39.30万亩,引进良种牛4.90万头、仔猪22.2万头,贫困地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四是智力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5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274万元,累计培训“两后生”3.01万人,“一村一名大学生”357人,“雨露计划”21500人,短期技能培训4.82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3.92万人。目前,贫困村49.3%以上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收入。
五是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实行部门包村、领导包点、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制度,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2012年,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掀起了社会扶贫工作的高潮。据统计,全市共有各级帮扶单位1165个,其中天津市6个区与天水市5个国家级贫困县建立对口协作帮扶关系,5个国家级帮扶单位定点扶贫6个重点县区,省级55个单位与天水市163个村建立了“双联”关系,市县级帮扶单位1098个,参与帮扶地厅级以上领导干部45人。2001年至2012年累计投入社会帮扶资金41797万元,其中投入资金35122万元,物资折价6675万元,并协调落实各类信贷等项目资金15147万元。
二、完善扶贫思路,全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
在实施扶贫攻坚行动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挖掘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确保贫困地区群众实现稳定持续增收。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全市历届党政领导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三农”工作的首位,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实行党政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细化分解具体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科学制定《六盘山片区(天水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天水市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意见》和《天水市五年基本消除贫困方案》,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出了扶贫开发“1364”具体目标,即围绕五年解决112.18万贫困人口,实施30个市级以上连片开发,实施655个整村推进和40个整乡推进扶贫项目,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全面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协调发展,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到2017年全市实现基本消除贫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www.daowen.com)
二是树立强烈的项目意识,不断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近几年,我们紧盯列入六盘山片区规划中涉及天水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六大类重大项目,全力争取项目资金。同时,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引导和号召社会资金支持扶贫开发,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农民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创新“聚集资金办大事、整合项目增投入、连片开发上规模、辐射带动大发展”的扶贫开发机制,在项目安排上,坚持按区域连片安排项目,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次性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连片开发为平台,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要求,大力实施板块推进战略,从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转向连片开发、板块推进,重点加快兴水治旱、安全饮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建设、乡村道路、生态林等项目建设,确保最贫困的地方优先安排扶贫项目,突出问题优先解决,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扶持农业产业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积极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的优势产业。秦州区苹果、樱桃、蔬菜,麦积区优质“花牛”苹果、葡萄,清水县核桃,甘谷县韭菜、苹果,武山县蔬菜,秦安县蜜桃、苹果、花椒,张家川县的草食畜牧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同时,培育壮大了一批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扶贫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覆盖面积,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发展订单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逐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五是以智力扶贫为抓手,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紧紧围绕“政策惠农、人才富农、科技强农、培训促农”的工作思路,把“雨露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创新培训管理机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抓了村干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围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了“两后生”培训,围绕全市劳务产业发展突出抓了劳动技能培训,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抓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各类有组织的培训,提高了贫困群众从事种养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技能水平,拓展了输转就业渠道,逐步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
六是以“双联”行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社会帮扶工作力度。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社会帮扶的一项有力抓手,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突出两大要求、落实八大任务、做到六个结合、实施七大行动、办好五件实事、取得两大成效、打造三大工程、实现一个目标”的总体思路,按照一次确定联系对象,分期分批进村入户的方式,保持全年联系工作不间断,在省、市领导的直接带领下,各单位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双联”行动开展有声有色,单位帮助联系村制定扶贫开发奔小康发展规划,联户领导和干部帮助联系户制定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计划,为贫困村争取帮扶项目,为贫困户落实小额信贷和帮扶资金,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双联”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2年,省、市、县帮扶单位共落实各类帮扶资金22234.78万元(含物资折价1821.71万元),协调落实信贷等资金10793.41万元,“双联”工作有力地推进了社会帮扶工作,帮扶资金和物资比2011年增长了10倍。
七是发展村级互助资金,为贫困群众脱贫提供资金支持。在全市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作为新时期贫困户自我发展、巩固扶贫成果、加强扶贫工作后续管理的有效途径加以推广。2012年,天水市结合“双联”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大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范围,目前,互助资金项目已覆盖全市187个行政村,资金总规模达1544.96万元,共发展入会农户11927户,累计发放借款10195笔,累计借款额954.59万元。在资金管理上,严格落实财政扶贫资金“一管理”“四制度”,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监察,保证扶贫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发生,确保了扶贫资金安全使用。
八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力推动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贫困家庭学生就业机会,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确保农民能够看得起病,解决一人得病、全家致贫返贫问题。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扩大贫困地区的信息量,丰富贫困地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认真搞好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的衔接工作,对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寻求解决对策,统一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真正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机制和格局。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甘肃省适时提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和到2017年基本消除贫困的奋斗目标,我们将按照省、市的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凝心聚力,鼓足干劲,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天水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