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掖市扶贫开发与三西建设回顾

张掖市扶贫开发与三西建设回顾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两西”建设和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为改变张掖贫困落后面貌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张掖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改变自己命运的伟大壮举。至2000年的18年间,累计完成“两西”建设、扶贫开发投资3.12亿元,实施项目881个,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

实施“两西”建设和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为改变张掖贫困落后面貌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张掖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改变自己命运的伟大壮举。经过30多年的“两西”建设和扶贫开发,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28.04万吨,实现生产总值336.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83.4元增长到8465元。

一、“两西”建设拉开张掖开发式扶贫序幕

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慢,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首先从“三西”地区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甘肃的“两西”地区就包含在“三西”地区之内。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从1982年开始,经过十年“两西”农业建设和四年扶贫攻坚、三年巩固提高,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甘肃省“四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至2000年的18年间,累计完成“两西”建设、扶贫开发投资3.12亿元,实施项目881个,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两西”农业建设前十年,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开发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为重点,建设了水利、农电、农业、林业畜牧业、乡镇企业、移民安置和智力开发等项目246个。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掖地区贫困人口由1982年全区70 %以上的人口处在温饱线以下到1992年贫困总户数3.81万户、16万人,贫困面为16%。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在整体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开始向小康迈进,同时山丹、民乐两县被省上列为“三县一片”省扶重点县。1994年开始,“两西”建设重点转向扶贫开发,按照省上“四七”扶贫攻坚要求,张掖市组织实施了“四一六”扶贫攻坚计划。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扶贫攻坚,共实施贫困乡村建设项目173个。1996年年底,山丹、民乐两个省扶县和肃南地扶重点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全区累计有3.6万户、15.6万人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2725户、11710人,贫困面下降到1.2%,下降14.8 %,提前一年实现了“四一六”扶贫攻坚计划。市委、市政府把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贫困村实现小康作为工作重点,到1998年年底,全市贫困面下降到0.7 %,贫困人口减少到1728户、7469人,山丹、民乐两县均于1997年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

二、新世纪巩固解决温饱成果,深度开发扶贫

进入新世纪,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了《甘肃省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在未来10年,要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中心,突出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重点,坚持开放开发的扶贫方针,坚持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力争到2005年基本解决剩余的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到2010年全省实现稳定解决温饱,部分贫困县向小康迈进的目标。2013年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领导的要求和省情实际,制定了《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要求全省上下、各行各业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现“六大突破”,举全省之力坚决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在新世纪扶贫开发中,按照新的扶贫标准,经摸底调查,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5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有3.83万人,人均纯收入在650元至865元的低收入人口有13.37万人,农村贫困面达到18%。2001年,省上确定张掖市扶贫开发只有移民安置区和甘州区安阳、花寨、平山湖及肃南县马蹄、明花等5乡41村继续被列入全省扶贫开发扶持范围,10年累计投资8780万元。祁连山浅山区包括六县区29个乡(镇)306个行政村,总人口28.7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8.7%)未能列入全省扶持范围。2011年,国家出台了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人口界定新标准,按照该标准测算甄别,张掖市共有扶贫对象4.17万户13.21万人,其中移民安置区有贫困人口1.4万人,祁连山浅山区10.62万人。根据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汇报争取,2013年4月,省上将张掖市祁连山浅山区28个贫困乡镇(除临泽县倪家营乡外)纳入全省国家片区外“插花型”贫困片带扶持范围,当年完成了2.7万人的减贫任务,全市扶贫对象减少至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65%,甘州、肃南两县区实现整体脱贫。(www.daowen.com)

三、“三西”建设、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先后建成了黑河草滩庄水利枢纽工程,张掖大野口、民乐翟寨子等3座中小型水库,加固处理了高台水关河、民乐瓦房城、临泽鹦鸽嘴、双树寺等8座病险水库,改扩建了民乐益民西干渠、张掖大满干渠上、中段等10项水利工程,扫尾建设了黑河西总干渠、民乐海潮坝水库4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干渠衬砌1071公里,新打机井121眼,增大引水流量17秒立方;全区蓄水新增库容3934万立方米,恢复库容2708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2万亩,新增保灌面积35万亩。在农电建设方面,建成张掖110千伏安送变电所1座,架设张掖至高台110千伏线路1条,87公里,完成35千伏安变电所7座,架设35千伏线路200.8公里,同时,完成6~10千伏农电线路671公里。农村用电量由1982年的3589.62万度增加到15432.4万度,全区96%的乡、99.5%的村和农区98%的农户通了电。在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方面,建成市灌溉农业中心和5县农业示范、培训、推广“三结合”中心及种子“四化一供”服务体系,修建了市农校科研楼、教学楼,建成饲料加工点224处,黄牛冻精配种点89处。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组织封护祁连山水源涵养林35万亩,封护沙生植被43万亩,人工造林136万亩。在移民安置方面,张掖市贯彻落实全省“兴西济中”扶贫战略,在水资源紧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围绕“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四五年向致富迈进”的奋斗目标,累计安置移民19232户、77960人,其中中南部移民7810户、34651人;县内搬迁移民3404户、14291人;新疆劳务移民8018户、29018人。建成移民村22个,移民社44个。通过多年的扶持发展,绝大多数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基本达到或接近当地水平。同时,组织实施了扶贫工作重点乡村和移民区基础设施配套、科技扶贫、种养业基地建设和整村推进等项目。

四、三西建设以来影响张掖发展的大事件

1982年,国务院总理视察了甘肃后提出了“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开始酝酿范围包括甘肃河西地区、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问题。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讨论加快甘肃省河西商品粮基地和中部干旱地区农业建设问题。1987年9月,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在甘肃张掖举行,会议认真总结了前五年的工作,讨论研究了今后五年的建设任务,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林乎加、副组长李瑞山参加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1991年6月,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在张掖召开了三西地区移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三西地区移民工作,讨论安排了1990年和1992年移民工作任务,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杨钟、黎中,原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参加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9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三西地区移民的主要情况和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的报告》。1992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敦煌、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天水兰州等地,针对两西地区农业建设和扶贫工作提出了要求。199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视察了甘肃兰州、定西、白银、武威、金昌、张掖等地,指出要发动农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利工程建设。1997年6月,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视察了甘肃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定西及兰州的两西农业建设工作,指出要发展节水农业,合力调整农业和畜牧业的关系,希望甘肃率先解决温饱问题。7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视察了张掖等地市的两西农业建设工作,指出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等措施,以保证农业持续增长。

(张掖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