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酒泉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实录

酒泉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实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酒泉作为“三西”扶贫的发源地之一,首开我国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从1983年开始,随着国家“三西”建设号角的吹响,酒泉人民拉开了扶贫开发的历史性序幕。一是以规划引领移民扶贫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酒泉作为“三西”扶贫的发源地之一,首开我国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境内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共有四次: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下,部队成建制地拓荒屯垦,形成了“农垦移民”;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兴西济中”战略,大规模开展“两西”建设,把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地区20多个县的部分贫困人口迁移到河西地区,形成了“两西移民”;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陇南、定西、临夏、甘南4个市州11个县的部分贫困人口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到疏勒河流域灌区内,形成了“疏勒河移民”;第四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2007年,随着引洮工程项目的实施,甘南藏族自治州3个县的部分九甸峡库区群众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到瓜州县境内,形成了“九甸峡库区移民”。

这四次大规模移民,特别是后三次移民,都是采取按项目安置移民的方式实施的,即在建设水利农电基础设施和农林牧服务体系的同时,完成省上统一安置移民的计划。伴随着上述移民,通过各种渠道和自发进入酒泉的移民也为数不少,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计划外移民”(2010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认定为“外来租地务工农民”)。

截至2008年年底,酒泉移民安置总数达到3.53万户、15.75万人,占2012年全市农村人口的29.8%。其中,“两西”移民15752户、68929人;疏勒河项目移民11835户、58229人;九甸峡库区移民1936户、9193人;外来租地的非计划事实移民5771户、21144人。多年来,酒泉市对移民的安置基本上是采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模式。主要集中安置在瓜州、玉门、金塔等三个县(市),现有建制移民乡11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321个,百人以上集中安置点52个(主要是“两西”移民)。酒泉市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荒地和弃耕地比较多,随着移民的迁入,这部分土地被利用起来。据不完全统计,11个建制移民乡已累计开垦各类耕地33.3万多亩,对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酒泉移民乡大部分是建在戈壁滩上,历时30年的移民扶贫开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酒泉移民安置规模空前的时期,也是酒泉人民顾全大局,克服耕地、水资源紧张、生态脆弱等种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为全省移民安置工作做出巨大贡献的时期。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的移民集中安置区,今日的扶贫开发,部分移民乡村已使大漠变良田,戈壁变绿洲,一个个美丽的新村镇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酒泉大地上。

在昔日的酒泉,扶贫开发到底铸就了哪些新成就、探索了哪些新亮点、积累了哪些新经验?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系统梳理、认真归纳、总结提升酒泉扶贫开发的历程和经验,以期得出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戈壁滩上的历史巨变

历史上,酒泉是我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较早的区域之一。先秦时,这里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考古资料和文化遗存、文字记载,古代酒泉,林木茂密,草地广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畜牧业已很发达,并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生产。优越的地理环境,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这块肥美的土地较早地被人们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条件。可以肯定,西汉的酒泉,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哨阵地,而且是中国西部区域开发的基地。从1983年开始,随着国家“三西”建设号角的吹响,酒泉人民拉开了扶贫开发的历史性序幕。从救济式扶贫到基础开发式扶贫,从综合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整村推进,酒泉紧紧围绕移民增收这条主线,突出基础建设、产业培育、生态治理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等重点,经过30年的扶贫开发,酒泉移民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上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部署,将移民扶贫工作列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改善移民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移民群众增收脱贫这条主线,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积极采取各项工作措施,大力推进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全市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以来,全市移民乡村累计投入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行业各类扶持资金10.75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9亿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6万人,年均减贫0.92万人;移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1522元,提高到2012年的3010元,年均增长24.4%。

一是以规划引领移民扶贫开发。酒泉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发展”和“规划先行、项目支撑、找准路子、强化措施”的工作思路,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移民管理和扶贫工作的意见》《关于扶持移民发展生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为抓手,以移民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提出了提前三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确定了移民区到2017年实现“翻两番、一同步”与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措施办法,强化工作责任,动员社会力量帮扶,超常规、大力度推进联村联户行动纵深发展,并组织编制完成了2011年至2020年《酒泉市移民集中安置区扶贫开发规划》等5个相关规划,为全面推进全市新十年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高效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按照“一特四化”发展战略和“实现移民人均1亩稳产田、半亩特色田,1户1圈5只羊,户均输转1个劳动力”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棉花、瓜菜、特色林果、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格局。全市11个移民乡农作物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不足19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29.56万亩,其中粮食5.04万亩,经济作物24.52万亩,比2009年增加12.52万亩。在经济作物中,枸杞甘草葡萄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为主的高效特色种植面积达到16.37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66.76%;累计建成暖棚圈舍10689座,比2009年增加6159座,肉羊饲养量由2009年的13万只,增加到现在的37.2万只,增加了24.2万只,年均增加4.8万只;劳动力输转由2009年的1.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人,增长了1倍,劳务经济收入由2009年的0.4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8亿元。

三是乡村面貌明显改观。从重点影响移民生产生活的住房、饮水安全、道路建设等突出问题入手,加大住房改造、道路建设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目前,移民区累计改造危旧住房13895户,住房改造率达到了77.3%,移民群众住房由迁入时的“藏头房”、定居后的“过渡房”发展到了现在的抗震安居房,基本消灭了危房;通油路的行政村33个,占移民村总数的54%,通油路的组115个,占村民小组的35 %;全市100%的移民吃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移民乡村“住房差”“行路难”“吃水难”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为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加大移民区生态治理力度,各级积极争取生态建设项目,整合财政扶贫及各类帮扶资金,累计建成农田防护林网8.2万亩,完成治沙造林6.6万亩,风沙口治理2.83万亩,移民区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五是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移民乡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先后在移民区建成中小学47所,乡卫生院11个、计生站9个、文化站7个、农技推广站9个、司法所10个、派出所5个;村卫生室33个、文化室26个、农家书屋43个、健身广场12个;移民乡村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8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 %,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97%,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8%。(www.daowen.com)

六是社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以来,在“双联”行动的有力推动下,为强化移民帮扶力量,市委、市政府建立并实施的市级领导包乡、市直相关部门包村的双联帮扶责任制,全市各级各部门帮扶移民乡村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帮扶力度不断加大。两年来,全市双联行动1140个参联单位和18943名参联干部,结合移民乡村实际,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联系帮扶2.53万户贫困户,组织开展了帮规划制定、帮政策扶持、帮项目建设、帮智力扶贫、帮维护稳定、帮资金实物“六帮”活动。共改扩建村级组织和文化活动室180个,公共卫生室70个,新扩建文化广场12.5万平方米;筹资19.24万元,为1924名0~3岁贫困儿童发放营养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30个,将5175名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扩大到100个,建成“三农”服务终端机构69个,实现了小额信贷业务全覆盖,切实解决了移民困难群众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跨越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近年来,酒泉扶贫开发的不断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移民集中安置区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酒泉的扶贫开发是全省扶贫开发事业的缩影,酒泉人民对于扶贫开发的探索,为拓宽全省移民扶贫开发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酒泉扶贫开发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经验,对于推进新阶段移民集中安置区的扶贫开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总结酒泉扶贫开发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条经验和启示:

第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帮扶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促进移民区发展和移民脱贫致富,必须坚持依靠外力与激发内力相统一,将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和群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酒泉扶贫开发取得突破性成效的关键所在。

酒泉在扶贫开发进程中,始终注重发挥政府的强力推动作用,严格执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结合工作目标,逐级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责任,工作落实到人。市、县两级建立了领导联系移民乡村制度,联系领导定期不定期或深入指导、协调落实各项工作。特别是2012年以来,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推进扶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动员各级干部职工深入到移民乡村和家庭,宣传惠民政策,谋划致富产业,化解矛盾纠纷,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市、县各部门、单位投资金、派干部、建项目、帮思路,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

在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尊重广大移民群众的发展愿望,通过加强引导、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充分发挥移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移民群众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提高其自我管理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比如,在整村推进实践中,坚持把发展的主动权、选择权交给农民,组织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参与选择项目、监督资金使用,发展特色产业和改善教育卫生设施,群众不同意的项目坚决不推行。又如,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市场发育缓慢的实际,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多形式、多层次发展,架起了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促进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农民闯市场及产业化组织程度显著提高。

第二,坚持科学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是推动移民扶贫开发的有效前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推动移民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的根本途径。一是注重科学谋划布局。将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根据移民集中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先后研究制定了《酒泉市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力争五年消除贫困实施方案》和《酒泉市移民集中安置区扶贫开发规划》等5个相关规划,明确了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处理好扶贫开发与其他经济社会建设的关系。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以农田林网建设、风沙口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扶贫开发与移民区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大投入改善贫困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基础条件。二是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分析三次移民安置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等客观条件,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如在瓜州县、玉门市的部分移民乡村,因土地盐碱化、沙化、板结非常严重,通过试验、示范种植枸杞、甘草、红花等一些耐盐碱的作物品种,终于找到了一条改良土地、改善生态、促进增收的发展之路。大力开发以枸杞、甘草、红花为主的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了瓜州县双塔乡、腰站子乡、沙河乡,玉门市独山子乡等四个万亩枸杞和甘草种植基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移民乡,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草畜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成了瓜州县腰站子乡、玉门市小金湾乡2个饲养量在5万只以上的养羊大乡;在昼夜温差大、光照条件好的金塔县羊井子湾乡、敦煌市转渠口镇定西村重点发展葡萄产业,形成了以葡萄为主的主导产业;在生产基础条件好的肃州区“两西”移民基地(点)、玉门市柳湖乡等,积极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大力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业基础条件差、劳动力相对富余的瓜州县七墩乡、双塔乡、广至乡、玉门市六墩乡等,大力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输转,增加劳务收入,使劳务收入占到年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第三,坚持创新扶贫理念与完善扶贫工作机制相结合。“三西”扶贫开发以来,酒泉紧抓改善移民区生产生活条件这个关键,树立“项目带动、基础先行”的理念,突破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方式,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依托,领导带头争取项目,各部门积极引进项目,大力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为扶贫开发奠定坚实基础;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期间,紧紧围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这一目标,树立“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新理念,大力发展粮食、棉花、果菜、草食畜牧业等支柱产业,依靠科技发展传统农业,提前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性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生态扶贫”理念,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现代设施农业,在移民乡村一次性导入新型产业,大力发展日光温室、钢屋架大棚、设施养殖等产业,在肃州区、阿克塞县的“两西”移民基地(点)、瓜州县、玉门市的部分移民乡建成了百亩日光温室小区和20户以上的规模设施养殖小区;在金塔县、敦煌市的“两西”移民乡村大力发展优质葡萄产业,并建立了葡萄专业协会和果品恒温库,不断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

在不断创新扶贫理念的同时,我们在创新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等方面也得到了几点启示。一是部门配合是基础。扶贫部门在扶贫开发中不可能包打天下,联合各部门集中打造扶贫工作的新平台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多年来,通过市、县两级政府的组织、协调,扶贫部门主动与各相关部门联合,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着力推动建立“大扶贫”格局,改变“就扶贫抓扶贫”模式,将水利、交通、农牧、林业、国土资源、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均纳入扶贫开发统筹发展。二是资金整合是关键。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多方力量,组织多方资金,集中向扶贫村投入,实现扶贫开发的社会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市、县两级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三农”工作的大局中统筹规划,按照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在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集中整合财政、扶贫、信贷、社会帮扶等各类项目资金,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和资金的作用。同时,还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扶贫政策和激励机制,拓宽社会帮扶渠道,形成扶贫开发的整体合力。三是落实责任是保障。扶贫开发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协同配合,是推动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市抓指导、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思路,认真履行职责,细化工作任务,严格目标责任制考核,始终是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措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跨越发展描绘新蓝图,同步小康必将铸就新的辉煌。2011年11月,中央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号角。省委、省政府把酒泉移民集中安置区纳入重点扶贫范围,为酒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通过昔日的艰苦奋斗,酒泉实现了扶贫开发的历史巨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相信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酒泉人民一定能够励精图治、奋勇争先,着力实施“152”扶贫攻坚工程(坚持一个统领,在工作重点上实施五大行动,在方法载体上开展两项活动),即坚持以双联行动为统领,实施同步进入小康行动、产业富民行动、项目引领行动、金融助推行动和素质提升行动,开展村企结对帮扶和全社会爱心捐助活动。继续把扶贫开发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移民区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走出一条移民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酒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