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两西四七模式下的村级项目组装配对策

两西四七模式下的村级项目组装配对策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些考虑,从1998年开始我省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试点把“两西”建设时的项目管理方式和“四七”扶贫攻坚计划时的到村到户方式结合起来,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资金和项目组装配套,集中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一条适应新世纪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的路子。一是项目的成功率高。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三是按照一村一品进行产业化布局,尽可能为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两西四七模式下的村级项目组装配对策

20纪末是中国扶贫的决战决胜期,目标是实现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这一目标后扶贫工作是否也结束了?如果继续搞扶贫开发是否还要沿用过去的方式?新世纪扶贫开发的形势和任务又如何预测、研判?面对这些新课题,开创了全国扶贫开发之先河的甘肃干部群众提前开始了深入的思考。

甘肃是全国较贫困的省份,虽然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温饱问题,但因为标准低,不稳定、易返贫。在这脆弱的基础上巩固温饱成果,进而脱贫致富奔小康,任重而道远。况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持续100年,扶贫开发也会伴随初级阶段之始终。再加之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执政为民理念,对贫困群众会更加关心,对扶贫开发会更加重视,扶贫开发会成为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只是工作方式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目标任务会根据不同的阶段特征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基于这些考虑,从1998年开始我省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998年6月,在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上,决定在全省10个有扶贫工作任务的地州市各选一个县的一个村,开展扶贫开发综合试点。这10个村是:(1)庆阳庆城县太白梁乡巴山村;(2)平凉静宁县七里乡李堡村;(3)天水秦安县郑川乡庙嘴村;(4)定西景泉乡常川村;(5)兰州榆中县定远镇安家营村;(6)白银会宁县新庄乡杜岘村;(7)陇南武都县马街镇杨湾村;(8)临夏永靖县岘塬乡姬川村;(9)甘南舟曲县大川乡老庄村;(10)武威天祝县华藏寺镇南山村。

试点把“两西”建设时的项目管理方式和“四七”扶贫攻坚计划时的到村到户方式结合起来,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资金和项目组装配套,集中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一条适应新世纪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的路子。为了使试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选择的村有干旱地区、高寒阴湿地区、石山林缘区、革命老区等,试点项目有基础设施建设、增收产业培育、种植结构调整、文化卫生事业等。经过一年的实践,试点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的雏形初步显现。

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一是项目的成功率高。10个项目村中,成功9个,占90%;按子项目算,成功和基本成功105个,占96%。二是投入产出比例高。10个村共投入扶贫资金894.5万元,经过一年的奋战,项目村人均占有粮食从275公斤增加到495公斤,提高了80%;人均纯收入从721元提高到1332元,增加了近85%。同时试点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村级组织进一步得到加强,村容民风有了明显好转。

项目村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10个项目村的人均水地由0.15亩增加到0.5亩;人均梯田由1.26亩增加到2.81亩;户均水窖由0.89眼增加到2.17眼;户均养畜由2.57个羊单位增加到7.91个羊单位。二是农业实用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和引用。以日光温室、暖棚养畜为主的设施农业,以节水灌溉为主的旱作农业,以脱毒种薯、套袋苹果为主的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三是按照一村一品进行产业化布局,尽可能为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奠定良好的基础。10个村在安排产业化项目时,既考虑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已有的发展基础,又注意了市场的变化,力争将产业做大做强。如静宁县的李堡村充分发挥当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安排建设近百个温棚种植蔬菜;武都县的杨湾村鉴于当地种植花椒有良好的基础,就安排了扩大规模、提高管理技术的资金;会宁县的杜岘村是一个老典型,便利用“整村推进”的资金,对原来已经形成的牛羊养殖产业从规模和效益进行提升;秦安县的庙嘴村发挥当地农民种植苹果的传统,安排小型提水工程,扩大苹果面积,增强有效灌溉,提升苹果种植效益。(www.daowen.com)

实践证明,以村为单位的扶贫开发综合试点坚持了项目管理和到村到户的优点,摒弃了弊端,弥补了不足,创造了新的扶贫开发途径。为什么这些以村为单元的试点能一试就灵、一试就成功,立即得到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欢迎,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主要原因:一是行政村既是村民自治组织,又是政权的基础,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通过村来落实和体现;二是村党支部是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的战斗堡垒,多年的扶贫经验告诉人们,“若要富,要有一个好支部”;三是村干部相对比较稳定,不是“飞鸽“牌,而是“永久”牌,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四是村民之间生产条件、生活习惯相近,立地环境、自然资源相同,“一村一品”产业易形成规模效益;五是解决一个村的问题,投资量适中,宜于安排,便于扶持一村解决一村,由点到面,星火燎原,逐步连成片,最终整片整区域解决问题。同时,村的单元特性决定了项目管理和到村到户能在村级层面上有机结合起来,为产生整村推进模式提供了土壤和基础。

在总结前十个村的经验教训时,有同志提出,应当将“综合开发”更名为“整村推进”,使扶贫的内容、范围、目标更清晰,并大力推广。同时,也算了这样一笔账,即甘肃省从1983—1999年,共安排使用各类扶贫资金130多亿元(其中财政资金88.88亿元,扶贫贷款42.47亿元,社会帮扶资金3.38亿元),如果将这些资金的60%用来安排“整村推进”项目,那么甘肃的所有贫困村普遍都已经实施了一遍“整村推进”,扶贫的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如果说以前各级政府投入到农村的资金比较少,农村扶贫包括农村发展主要靠扶贫资金(至少在甘肃是这样的),那么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投入的不断加大,扶贫资金就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安排“整村推进”项目。1999年,又安排了13个“整村推进”项目。这13个点的重点是探索通过群众参与的方法制定和实施村级扶贫规划

在初试和再试的基础上,2000年又确定实施了99个“整村推进”项目。根据试点中扶贫信贷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提出了凡农村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0万,500~1000人的村安排70万元,1000人以上的村安排100万元。并确定了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一次确定、分批规划,当年计划、分年实施”原则。同时,对“整村推进”组织领导、项目实施小组的建立及职责以及群众参与的程序、贫困户的确定、扶贫资源的整合等进行探索试验。

2000年下半年,原财政部农财司扶贫处处长王树琴、原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带领检查组先后来甘肃视察扶贫工作,他们一边进村入户,一边召开各类小型座谈会;一边进行全面视察,一边对“整村推进”项目进行深入解剖,通过对各种扶贫开发模式的投入和效益仔细算账对比,充分肯定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2001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在兰州召开了有各省扶贫办负责人参加的“整村推进”村级规划会,甘肃省全面介绍了“整村推进”试点情况。与会的同志一致认为,“整村推进”是项目管理与到村到户扶贫模式的最佳结合,是21世纪扶贫开发可选择的主要模式,可以进行全面推广。随之,国务院扶贫办就如何搞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做出了全面部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