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技站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科技进步和发展

农技站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科技进步和发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建成1000多个乡镇农技站,累计推广各种农业科技200多项,贫困地区科技贡献率由15%提高到35%,河西地区达到60%以上。从“两西”建设开始到“四七”扶贫攻坚计划结束,全省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实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愿望,为20世纪末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进入21世纪初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农技站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科技进步和发展

通过全力实施“四七”扶贫攻坚计划,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1993年年底的427万人减少到2000年年底的68万人,贫困面由22.35%下降到3.36%,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在20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阶段性目标。中央和省上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帮助贫困地区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从“两西”建设到“四七”扶贫攻坚以来,贫困地区兴修水利工程100多项,新增水地400多万亩,累计达到1580多万亩;新修梯田1200多亩,累计达到2200多万亩;通过兴修“121”雨水集流工程,解决了460多万人、500多万头牲畜饮水问题,新发展集雨节灌面积150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3000平方公里,种草2000万亩,造林1500万亩;架设农电线路1.7万公里。

——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区域内自求平衡。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每年提供商品粮10多亿公斤;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翻了一番。1996年,开始全省粮食基本自给,实现了区域内自求平衡,结束了以前每年都要调进供应粮的被动局面。其间虽曾遭几年连续特大旱灾,但没有出现过去那种人口外流的现象。

——区域性支柱产业有了一定基础。全省贫困地区依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群众的技术技能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一批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支柱产业。河西地区成为我省粮、油、糖、棉花、瓜果、蔬菜、肉类加工生产基地;中部地区淀粉、地毯、林果、畜牧建材建筑等有了一定规模;老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烟、果、畜、中药材和商贸流通为增加群众收入奠定了基础。(www.daowen.com)

——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初步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共建成1000多个乡镇农技站,累计推广各种农业科技200多项,贫困地区科技贡献率由15%提高到35%,河西地区达到60%以上。每年培训农民技术员20多万人次。

——移民劳务输出进展较快。省内共安置移民60多万人,绝大多数移民户实现了“一年安家,两年基本解决温饱,三五年后脱贫”的目标。每年组织输出劳务人员200万人左右,劳务年总收入达到20多亿元,劳务人员人均达到1000元左右。

从“两西”建设开始到“四七”扶贫攻坚计划结束,全省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实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愿望,为20世纪末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进入21世纪初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