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21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召开了“两西”建设座谈会,就怎样加快“两西”建设步伐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形成了一致意见。
会议指出,要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作为动员全省人民自觉参加“两西”建设的强大动力,结合甘肃“两西”地区实际,理清思路,制定方针,明确路子,打好“两西”建设整体战。
关于“两西”建设的方针和主攻方向,会议认为,在河西地区,侧重点是建设商品粮基地。只有充分利用河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挖掘潜力,为全省提供更多的商品粮,才能有条件去调整中部地区的农业结构。在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侧重点是努力改变那里的困难面貌,逐步由现在的农业生态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中部地区困难面貌改变了,就可以腾出手来加快全省其他事业的建设,这两个地区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即实行“兴西济中”的战略方针。
会议要求,“两西”建设规划,一定要坚持大农业观点。不论河西还是中部地区,都要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种养加”综合经营的道路。河西重点是发展粮食生产,但同时也要发展多种经营,把河西建成商品粮基地和多种经营基地。只有将建设商品粮基地和建设多种经营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才能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河西的农业建设要贯彻“近挖远开、开挖并举”的方针,在蓄引提改上狠下功夫。在做好病险库处理、渠道衬砌、田间配套和盐碱地改良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好景电二期提灌、莺梨联合工程、昌马水库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准备开工。
如何改变中部干旱地区面貌?鉴于这一地区情况比较复杂,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结合,生物措施同工程措施结合,综合治理。走水路,就是在有水利灌溉条件可以利用的地方,兴修水利工程,变旱地为水地,变粮食低产为稳产高产。但甘肃省中部干旱山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90%的耕地是干旱地,所以大部分地方要走旱路。力争较快地达到每个农业人口占有二亩基本农田,以保证基本口粮。与此同时,大力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在稳定粮食购销基数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退耕一些陡坡地还林还牧,逐步达到一人一亩林、一亩草。加快人畜饮水和农村能源建设的步伐,大力营造薪炭林,坚决制止铲草皮、挖草根等破坏植被的严重现象,力争短时期内解决群众烧柴和饮水问题。经过长期不懈地工作,使中部地区群众的生活有明显的变化,进而走向富裕。
会议还要求,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国家支援和群众的劳动积累结合起来。凡是能用群众劳动积累办的事和用地方财政能解决的问题,都要发动群众去办和用地方财政去解决,国家的投资要集中用于影响全局的重点建设项目。在中部干旱困难地区,要把救济和生产结合起来,实行以工代赈。
会议最后指出,甘肃农业的翻身和翻番,成败在此一举。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两西”建设是一个硬仗,是一个苦仗,搞上去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全省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干部和群众,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同德,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为“两西”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993年1月18日,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扩大)会议在兰州召开,就“三西”建设特别是甘肃中部地区农业建设的方针、路子进一步予以明确。
会议认为,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甘肃省提出“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移民)”是正确的。林乎加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干旱地区缺水,有水就有了生命,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一致。问题是黄土高原提水、引水都费钱费工,提水扬程高、耗能多。所以对此有一个认识过程。原来不想在目前搞200米以上的提灌工程,但西北水电资源丰富,能够以黄河水发电,以电提水来养活黄河沿岸的人民。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经过长期讨论、比较,认识基本一致了,现在有些400米、500米的提水工程也批准了。
中部干旱地区(18县)现有灌溉面积280万亩,在建的水利工程可灌70万亩,景泰二期50万亩,共400万亩。再加上远景设想,引大80万亩,引洮150万亩,加在一起600多万亩,将来人均一亩水浇地的客观条件是存在的。“三田(梯田、沙田、沟坝地)”现有566万亩,一人一亩多一点,平均亩产100公斤左右,通过“两西”建设人均达到2亩。旱地农业大有作为,抓得好单产可以显著提高,到时可能如指挥部提出的,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注意修水利的同时,应当把“三田”作为中部建设的重点。
1995年9月21日,甘肃酒泉召开“三西”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对水旱都不通的地方,提出了移民的方针。甘肃中部的18个县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已基本解决温饱;有三分之一靠兴修水利和发展旱作农业等措施,也可望逐步解决温饱问题;另外三分之一则由于人口增长太快,当地人均耕地很少,降雨200至300毫米,无水资源可供利用,搞小流域治理、修“三田”也缺乏条件,10年当中有七八年靠国家救济过日子,需要另谋生路。这类极端困难地区,甘肃集中在18县约有50万人,西海固约有20万。会上专题讨论除甘肃中部有10万人可就地安排外,对其余60万人,决定采取“拉吊庄”的办法,兴河西、河套之利,济定西、西海固之贫,不采取行政办法组织移民。一是鼓励当地农民向河西、河套自流,或投亲靠友,同那里的农民联合办家庭农场,扩大多种经营,双方政府都应提供方便。二是招民工承包水利工程,以工代赈,工程完毕愿意留下的,可就地安家落户,不愿意留下的仍回原籍。采取这种自愿、两利的办法,便于组织,容易巩固,既可有效地解决极端困难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又可加速河西、河套的开发建设,是一举两得、易见成效的重要措施。
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两西”地区实际,提出了“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战略方针;坚持“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工作思路;实现“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具体措施有:(www.daowen.com)
(1)切实解决燃料问题,制止生态恶性循环,实现停止植被破坏。
(2)加快水窖建设,兴修小型蓄引提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3)种草种树修“三田”。
(4)在有条件的地方,有计划地进行水利建设。
(5)以旱作农业为重点,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6)广开门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即大办乡镇企业。
(7)移民,并积极发展劳务输出。
(8)切实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9)实行项目管理,管好用好专项资金,提高投资效益。
(10)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11)切实加强领导,实行承包责任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