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艰难抉择:寻求解决西北地区深度贫困的新方案

艰难抉择:寻求解决西北地区深度贫困的新方案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2年7月18日至28日,国务院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视察了河西地区的酒泉、敦煌、玉门油矿、酒泉钢铁公司和中部地区的榆中、会宁、定西、永靖等县,这次深入细致的视察研究工作,孕育了一个重大的战略性决策。现在全国就是这一块最苦,解决这块有难点了,没有好的办法。新中国成立33年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最多。定西困难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现在是恶性循环,这个地区第一是粮食问题。订了计划要逐年实施,逐年检查。

艰难抉择:寻求解决西北地区深度贫困的新方案

1982年7月18日至28日,国务院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视察了河西地区的酒泉、敦煌、玉门油矿、酒泉钢铁公司和中部地区的榆中会宁、定西、永靖等县,这次深入细致的视察研究工作,孕育了一个重大的战略性决策

调查结束后,参加调查的负责同志将调查情况整理了一份资料送中央政治局、书记处,重点阐述了甘肃省河西开发的设想和中部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提出了“河西和定西,河套和西海固,要联系起来考虑。河西和河套开发起来了,商品粮增加了,就能支持定西和西海固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干旱山区,也可以向地广人稀的地区搞移民。但是,有组织的移民,很多是失败的;自动移民,倒是能巩固住。可以考虑,结合搞水利、衬砌、开荒,定些政策,定些办法,吸引农民自动地流向这些地区。这样可能慢一点,但花钱少,效果会好得多”的思路。

1982年12月10日,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甘肃“两西”建设及当前救灾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万里、姚依林、方毅、谷牧、陈慕华、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国家计委、经委、水电部、农牧渔业部、财政部、商业部、粮食部、民政部等有关部委和甘肃省委的负责同志。会议就几个具体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陕甘宁这一片连在一起。现在全国就是这一块最苦,解决这块有难点了,没有好的办法。这一块地方只靠政策不行,还得靠科学,增加投入。

——不是说政策不管用,但受到很大限制。西海固过去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陕北也好一些了,现在就剩这一块“陇中苦瘠甲天下”。今后救济要和搞建设结合起来,光救济不行,越救济越懒,要和修水利、打水窖、植树种草等建设结合起来,搞实用可靠的项目,搞一个是一个,要坚持,要有连续性。在这里打坝淤地应该作为一个重要措施,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既可保持水土,又可建成好地,比长距离搞水库有利。在黄土高原因地制宜搞打坝淤地,要当作一项重要措施。要特别强调。现在全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好多地方情况变了,像云南、贵州的一些困难地方,现在也好了,救灾款要适当集中在老灾区,搞以工代赈,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河西恐怕得增加点投资。从甘肃来说,是重要的粮食基地;就全国说条件也是好的。当前效益明显的是搞渠道衬砌,太阳能风能都可以在河西搞试验。

——河西走廊的水利,当前应当搞挖潜配套、渠道衬砌,下游可以打井,但不宜搞喷灌,因为成本高不划算。甘肃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自然条件。河西水源比较丰富;定西地多干旱,雨量300毫米左右,但很不稳定,有的年份好点,有些年份就不行,一遇旱灾,有些地方百里无树,十里无草;景电二期工程那里,又是一种条件,旱塬很平,但没有水。搞高扬程电灌,上水后建设起来非常漂亮。在那里以水发电,以电提水,看了以后觉得确实需要这样搞。

——中部地区大的不平衡是土地负担不了人口压力。每年搞救济,投资这么大,还不解决问题,是不是可以移民?这样成天讨论也解决不了问题。要下决心拿出一笔钱来,逐渐把人迁出来。

甘肃省委书记冯纪新同志接着汇报了甘肃情况及对“两西”建设的意见,与会领导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

——当前粮食不足,国家要救济。新中国成立33年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最多。应当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不能说没成绩,但要有个总体规划,这方面我们有缺点。全国来说,黑龙江、大西北条件好。如新疆、河西,我们如何建设、改造,各部门要有一个总体考虑。比如,用30年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看起来长了,但回过头来看,新中国成立30多年的时间耗掉了,还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眼前的问题要解决,但要由中央牵头搞个大计划,可能是几十亿上百亿,但也要搞,钱要用在点子上。要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展农业的经验,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

——这两个地区,从甘肃来讲,开发河西商品粮基地,缓解定西的粮食压力,在全国也有意义,要列入计划。河西第一期可不可以先扩大300万亩水地?除挖掘现有水利潜力外,还需要新建什么?河西搞水利可以从定西招民工,以工代赈,逐渐留下一些人,自然移民。定西向河西移民,国家不能包,要顺乎自然,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自然渠道移民。同时,还可能在这个地区多招些工、征些兵,帮助他们发展副业,这样群众的生活就有来路了。在这些方面,甘肃再定些具体政策,河西的开发要列入计划,算个账。渠道、村庄都要规划好,作为一个项目。

定西困难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在正常年份不是这样,问题就出在对这个地方没有长远打算,就是搞临时救济。要定个规划,按照规划办。如果一开始就有个规划,一年拿出多少钱、粮,达到什么目的,就可能好些。现在是恶性循环,这个地区第一是粮食问题。一个人多少粮食,国家包一半大致可以解决问题。国家给的粮食基数要长期定下来,他就可以不担忧粮食问题,不去乱开荒。二是拿钱搞以工代赈,如果那里不担心粮食,种草、种树是可以的。要搞劳动积累,把劳动力用于改变生产条件。通过这些措施,恢复生态平衡。这里缺燃料问题很严重,可不可以运煤进去?一年用多少钱?需要国家补助多少?总之,要改变这里的面貌,国家必须有相当的投入,有长期规划,二三十年改变过来就是一个很大的胜利。现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有好转,这块地方应该摆在议事日程上来了。订了计划要逐年实施,逐年检查。不能一年年拖下去,越拖问题越大。河西开发300万亩地,如果有一半是定西人去搞,就可以安排100多万人。还可能再从那里挖一些其他项目的劳动力。全国一年有五六亿救济款,这个地方用多少,要做出安排,可以搞以工代赈。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甘肃。国家计委、经委、林乎加同志、钱正英同志,你们共同研究搞个规划,每年拿出2亿元,搞个10年、20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www.daowen.com)

——每年给两个亿,别的地方有意见也不要管他,现在就集中解决这个问题。

——有这样的特殊措施,还要有个有干劲的班子。中央搞个小组,要不然落实不了。由林乎加、李瑞山牵头,一正一副,水电、粮食、财贸部门都要参加。

——今后20年,每年拨出两个亿,包括河西、西海固和陕北的两个县,作为专项建设费,不能“撒胡椒面”,明年花不出去,存在建设银行还是你们的,项目上去后由你们支配。

随后,产生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讨论加快甘肃河西商品粮基地和中部干旱地区农业建设问题纪要》:

(1)加快河西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河西走廊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可开垦的耕地有几百万亩,生产粮食潜力很大,种小麦单产有的可达500多公斤,值得开发。近年来,河西粮食总产已达15亿公斤,提供商品粮3.5亿多公斤,占甘肃省商品粮的70%,加快河西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发挥河西的优势,解决甘肃省的粮食问题,也有利于支援定西地区逐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要把河西基地的建设作为一个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开发河西走廊,关键是要解决水利问题。要充分利用祁连山的水利资源,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今后一个时期,要给这一地区增加一些投资,但摊子一下子不宜铺得太大,要先易后难,分步骤建设,当前投资主要用于水利挖潜配套,修整渠道,搞好水渠衬砌,防止渗漏。同时有重点地新建续建少数水库。

(2)甘肃中部定西地区,自然条件很差,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常年干旱。这是全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要治理这一地区,不能临时打算只靠救济过日子,要有长远打算,进行科学规划,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把救济同长远建设结合起来进行。一是确定每年调拨给这个地区的粮食基数,国家要把这个地区群众的生活基本包下来。二是把每年拨的救济款和其他资金,用于以工代赈,改造本地区的生产,如打坝淤地、种草种树、平整梯田,以及根据可能条件使用太阳灶等,逐步改变农业结构,恢复生态平衡。三是鉴于定西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增加太多太快,要通过自然渠道,有计划地移民。建设河西粮食基地,可以吸收定西的劳动力去参加,既可以解决建设河西基地的劳力问题,又可以疏散一部分定西的群众到河西定居。同时,在征兵、招收矿山工人时,要分配一部分名额给定西地区,这也是疏散人口的积极办法。

(3)为了建设河西走廊和改变甘肃定西、宁夏西海固一带地区的面貌,国务院拟每年拨款2亿元,作为专项基金存入建设银行。当年使用不完,可以转为下一年使用,连续拨10年,但要把这些钱切实用好,不能“撒胡椒面”,不能浪费。

(4)现在各地方经济情况起了变化,民政救济费的分配,不要像过去那样分散,要适当集中使用,主要救济那些最困难的地区。对甘肃灾区,这次拟再给救济款2000万元,明年初根据灾情再酌情解决一些。

(5)为了加强对“三西”地区建设的领导,会议决定成立一个专门小组,由林乎加、李瑞山同志负责,甘肃省和计委、经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水电部等有关部门参加。这个小组的任务是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包括专家,制订建设规划,把专项资金使用好,为彻底改变定西这一片地区的贫穷面貌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甘肃省和有关省区要对该地区的干部进行认真教育,把班子配好,振作精神,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把家乡尽快建设好。

一项改写中部历史、改写甘肃历史、改写大西北历史的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就这样定了下来。

随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了“有职有权,指挥自如”的甘肃省“两西”农业建设指挥部,由葛士英同志任总指挥,年得祥、黎中同志任副总指挥,抽调得力干部,专抓此项工作。各地、县、市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抽调人员,加强领导。一场轰轰烈烈的“两西”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在甘肃大地上全面展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