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大陆劳务移民的社会治理机制已经得到较大的完善,但计划经济时代的痼疾仍然具有历史的惰性,主要表现为总体上仍沿用以公安部门为主、以条为主、自上而下的、以户籍管理为特征的防范式管理机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作性。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全国联动、地区联动和部门联动,建立一体化联动治理机制。
(一)全国联动
虽然国务院已成立劳务移民相关工作机构,但目前全国各地劳务移民治理实际上仍是“诸侯分割”体制,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制度规定。在国家层面,除了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外,其他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地方性规制。这种缺乏全国统筹、任由地方发挥的管理模式,不仅加大了管理的成本,而且制约了管理的效果。应当在国家层面劳务移民社会治理机构创新的基础上,加大对全国劳务移民社会治理的统筹力度,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权益保障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统一,建成统筹城乡、协调区域的覆盖全国劳务移民的联动治理机制。特别是在操作层面而言,需要在信息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应打破信息孤岛的隔阂,加快整合目前分布于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与计划生育、民政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全国一体、共建共享的中国大陆劳务移民信息平台,为有关部门提高劳务移民有关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二)地区联动(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劳务移民社会治理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户籍地治理为主。由于制度建设的路径依赖特点,劳务移民社会治理的制度规范建设相对滞后,即便是在外地务工经商的移民,在一段时间之内仍沿用户籍地治理的方式。第二个阶段是以迁入地治理为主。当户籍地治理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劳务移民治理实践发展的需要,治理的主体由户籍地转为迁入地,进而建立起以迁入地为主的治理机制。第三个阶段是迁入地与户籍地联动治理。在实际治理工作中发现,由于劳务移民数量基数大、涉及面广、盲点较多、流动性强,不管是户籍地治理还是迁入地治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户籍地治理容易导致出现“户籍地管不了、迁入地不愿管”的问题,而迁入地治理又容易陷入“迁入地管不好、户籍地不愿管”的困境。近些年劳务移民社会治理出现迁入地和户籍地联合起来协作治理的探索。创新中国大陆劳务移民社会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迁入地和户籍地的密切配合,建构起资源共享、联动共治的沟通协作机制,从根本上破解劳务移民社会治理的难题。
(三)部门联动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劳务移民治理采取的是由公安部门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参与、以条为主、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公安、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和计划生育等都是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实践工作中往往是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分离、多头管理、相互脱节,关系协调困难,个别地方还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推诿现象,条块分割矛盾较为明显。目前全国性的劳务移民社会治理职能部门尚未建立,各地的具体实践各有不同,有的建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但更多的仅仅成立了协调机构,还没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基于这种现实状况,加强公安、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和计划生育等劳务移民治理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就显得十分必要。特别是在劳务移民较多的地区,更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意识,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起联动治理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互通和工作配合,确保劳务移民社会治理既不重复治理,也不脱节治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