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本地外地社会环境对比

本地外地社会环境对比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劳务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敦睦他者”被认为是劳务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第二类社会环境,或者说也被称为劳务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相互融合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无疑是当前实现劳务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融合的目标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蓝图中的一部分。综合以上三种类型或阶段的分析,劳务移民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环境,要经历由区隔向过渡再到整合的发展历程。

本地外地社会环境对比

劳务移民从外地迁移到新的居住地,必然要与当地居民之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来说,劳务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二元社区

劳务移民由于突然从外移入,这种移入并没有征得本地居民的同意和认可,所以两者之间是一种对立排斥的状态,同时劳务移民也受到当地正式制度的区别对待,形成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社区。这往往被称为第一种类型或第一个阶段。

有学者在考察珠江三角洲的劳务移民时发现,劳务移民在分配制度、职业分布、消费娱乐、聚居方式和社会心理等五个方面都与本地居民截然不同,显示出本地居民与劳务移民在社区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系统,称之为“二元社区”。他指出,二元社区持续下去就会形成不同的族群,在不断对劳务移民采取管、卡、压的办法以保持本地人优势的情况下,族群冲突是必然的。[5]

二元社区是对劳务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社区环境的一种静态的结构性描述,这是一种刚性的社区环境,两个人群不但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面无法互相认同而且还表现出对立,是一种负向的互动。但同时这一阶段也把城乡二元结构从基于不同空间的区域性分隔转向基于同一城市内部不同群体的社会性分隔,启动了双方的近距离接触。

(二)敦睦他者(www.daowen.com)

有学者提出了“敦睦他者”的概念,他们把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分为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三个阶段。“敦睦他者”被认为是劳务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第二类社会环境,或者说也被称为劳务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相互融合的第二个阶段。“敦睦他者”所要表达的是对二元社区更进一步的社会环境。劳务移民开始慢慢地主动参与到当地的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中去了,开始有本地居民的朋友,并且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开始有一定的诉求。同时,本地居民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劳务移民对城市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不再是强烈反对与排斥,而是尝试开始包容劳务移民。“敦睦他者”是当前在我国最普遍的一种劳务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社会环境的类型,同时这也是两者之间社会融合的最重要的阶段。[6]

在这一阶段,劳务移民与本地居民都开始降低自己对对方的情绪化反应,而试图去建立一种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的正向互动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二元结构就此消失了,二元结构在这一阶段还存在,只不过在二元之间开始明显地出现一个中间地带,要突破二元结构,这个中间地带是必经之路。这一阶段和类型的巩固也是下一阶段实现的必要准备,是过渡期,也是关键期。

(三)同质认同

同质认同是劳务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社会环境的最高级阶段,也是劳务移民社会治理试图达到的最理想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劳务移民已经获得了当地城市的公民身份与公民权,两者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与一致。城市社会和社区开始将劳务移民视为自己的一员并开始为他们谋福利。城市社会和社区的工作重点也不再是如何去排斥或者说是接纳劳务移民,而是在劳务移民进入城市后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各项素质以成功担当市民角色,以及如何在他们适应城市社会时来缓解他们社交、生活以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一阶段无疑是当前实现劳务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融合的目标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蓝图中的一部分。

综合以上三种类型或阶段的分析,劳务移民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环境,要经历由区隔向过渡再到整合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冲突和矛盾聚集,但大多是显性冲突和矛盾,可以直接缓解和解决;而第二阶段是关键的过渡时期,两者开始互相接纳但是二元结构还存在,这一阶段的处理可能导致两极的结果,即可能向比第一阶段更恶化的冲突爆发的方向演变,也可能促使社会向和谐的第三阶段发展;第三阶段是劳务移民社会治理工作的目标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