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以道为常: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不朽真理

以道为常: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不朽真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非子·饰邪》强调“以道为常”[102]。中国传统的以道为常理论把客观规律视为永恒的真理,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老庄学派的天人合一理论、黄老学派的时变是守理论和杨朱学派的全性保真理论。(一)老庄学派的天人合一理论先秦时期形成的以李耳、庄周为代表的老庄学派,魏晋时期起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正统。先秦时期,《老子·第四十九章》中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韩非子·饰邪》强调“以道为常”[102]。中国传统的以道为常理论把客观规律视为永恒的真理,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老庄学派的天人合一理论、黄老学派的时变是守理论和杨朱学派的全性保真理论。

(一)老庄学派的天人合一理论

先秦时期形成的以李耳、庄周为代表的老庄学派,魏晋时期起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正统。在老庄学派看来,人道当效法天道,实现天人合一。《老子·第六十六章》中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03]《老子·第七十七章》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104]《老子·第七十九章》中还强调:“天道无亲”,言下之意,人道也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分。《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05]《庄子·在宥》中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106]《庄子·天道》中说:“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107]《庄子·达生》中说:“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108]《庄子·山木》中说:“天与人一也。”[109]

(二)黄老学派的时变是守理论(www.daowen.com)

先秦时期形成的黄老学派“托黄帝之名”“尊老子之道、兼百家学说”[110],在战国晚期曾“压倒百家”[111],在汉初也曾盛极一时。黄老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时变是守。先秦时期,《老子·第四十九章》中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12]御寇在《列子·说符》中说:“得时者昌,失时者亡。”[113]慎到在《慎子·因循》中说:“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114]吕不韦在《吕氏春秋·用众》中说:“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115]《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中还说:“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116]到汉代,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收入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117]

(三)杨朱学派的全性保真理论

先秦时期形成的杨朱学派是创始人杨朱继承和发展老子学说的产物,在先秦也曾盛极一时。杨朱无著述流传,该学派的全性保真理论,一方面,源出于《老子》。例如,《老子·第十三章》中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18]《老子·第四十四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19]《老子·第八十章》中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20]另一方面,散见于记载或弘扬杨朱思想的先秦至汉代的典籍。例如,《列子·杨朱》篇中转述了杨朱的话:“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121]《庄子·山木》中弘扬了杨朱的思想:“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122]淮南子·汜论训》中得出结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