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能力成熟度理论
成熟度模型是最早于1987年由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受美国国防部委托对软件开发过程能力进行管理的评估标准。其最初被称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CMM),随后经过几次修订,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模型。该模型作为一种软件评估标准在全世界推广实施,主要用于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开发能力的评估和改进。该模型的核心内涵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各发展阶段的描述,该模型用于评价软件组织现有的过程能力,查找软件质量及过程改进方面最关键的问题,从而为选择过程改进策略提供指导。
CMM使用五个不断进化的层级来表达软件生产能力,包括:初始级,混沌的软件过程;可重复级,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已定义级,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已管理级,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级,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某个组织会按照一定的模型指标被评定为某个层级,相应地,该组织即就软件能力方面达到某种成熟度。例如,被评定为优化级的组织,可以认为组织达到完全的成熟度,一般而言具有一套特定的方法论、规范和实践经验,团队可以以一种可靠的、可预见的和可重复的方式生产较高质量的软件。被评定为初始级的组织,可以认为该组织在软件能力上完全不成熟,一般而言软件开发目标不可预见或者无法管理,组织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混沌状态”,其成功与否并非依靠组织,而更多的是依赖个人。CMM同时就不同层级成熟度的组织的改进方向,从方法论、过程工具和战略、战术的角度做出部署,从而提高组织在CMM的层级评估结果。
以CMM为基础,学者结合实践经验,逐渐开发出一系列成熟度理论模型,如制造成熟度模型[制造成熟度等级(manufacturing readiness level,MRL),用于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技术是否成熟,以及技术转化过程中是否存在风险,从而管理并控制产品生产,使之在质量和数量上实现最佳化,能为企业提高制造水平提供指导依据]和智能电网能力成熟度模型(smart grid maturity model,SGMM,是一个管理工具,提供帮助组织了解当前智能电网部署和电力基础设施性能的框架,为建立有关智能电网实施的战略和工作计划提供参考)等。
总体而言,成熟度理论是一套管理方法论,能够精炼地描述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成熟度通常被描述为几个不同的成熟级别,每个级别都有明确的定义、相应的标准及实现的必要条件。从最低级到最高级,各级别具有顺序性,每个级别都是前一个级别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向下一个级别演进的基础,不同的级别体现了事物从一个层次到下一个层次层层递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基于过程、层级和管理的逻辑,成熟度模型也逐渐成为多个学科开展管理工作的工具。
2.智慧企业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我们可以借鉴CMM的构建逻辑,结合智慧企业建设的特点,选取可以辅助智慧企业发展的指标,来搭建智慧企业成熟度模型,指导智慧企业的评估和改进。
模型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决定作用。智慧企业成熟度模型的构建,需要设计、编制科学合理的模型指标体系,从而客观地评估企业智慧化建设的状况。借鉴相关领域能力成熟度的建设逻辑,结合智慧企业理论实践与理论的特点,在对霍尔模型改进的基础上,本书构建了智慧企业成熟度模型(如图6.11所示),该模型选择三个指标作为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基础,即价值链、智能化和信息手段。(www.daowen.com)
图6.11 智慧企业成熟度模型
在价值链维度上,对全价值创造链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实现各环节的业务流程重组,建立系统间协同机制,打通信息通道,开展管理创新,实现流程增值最大化。
在智能化维度上,各种资源要素经过系统集成产生大数据和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实现机器间、机器与控制系统间、企业间的互联互通。
在信息手段维度上,企业首先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智慧化工具,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协同共享,实现产业链上和生态圈中企业的信息共享、协同研发、智能生产、精准物流和智能服务。其次,经过一系列知识管理的关键过程,实现知识体系的集成、共享、创新。
三个维度之间相关连接、互相支持,就组织内而言,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可以从研究、制造、服务与营销、平台化等方面贡献于组织价值链的整体提升,也可以共同搭建一套数据采集系统、可视化系统、决策支撑系统和战略研预系统。就组织间而言,建立在智能化水平、价值链和信息手段之上的智慧企业成为共同体,共同搭建了包括三者在内的平台、生态和社群。
智慧企业成熟度模型的设立充分借鉴了以往经验,通过分析智慧企业的成熟度,可以指导企业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智慧企业建设工作,是成熟度理论在智慧企业中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